【本网讯】“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用”无疑是其逻辑重音所在。坚持以用为本,是人才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做好人才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人才工作抓住“用才”这个核心要义,也就抓住了根本,抓住了实质。

  “用才”需要更新思想观念和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中央《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要求,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解放和增强人才活力,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其重要意涵在于要着力解决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使人才红利能够充分涌流。

  在思想观念上坚持以用为本,就是要解放思想,破除“官本位”“任人唯亲”“求全责备”“画地为牢”“论资排辈”等陈腐观念,特别是影响和制约人才发挥作用的思想观念问题。思路一变天地宽。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必须首先树立新思想、新理念,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坚决摒弃旧的意识、旧的理念在思路上、习惯上、行动上的束缚,在思想深处真正“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当下最主要的是,要以新思想新理念新视角,找准制约人才发挥才能的瓶颈和短板,找准用好用活人才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以开放的姿态、优惠的政策、宽广的舞台、有力的措施,善用、敢用、重用各类人才,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足够力度的支持。

  在创新体制机制上坚持以用为本,就是要紧紧围绕有利于人才发挥作用、提高人才效能,着眼于用好用活人才、提高人才效能,改革完善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等一整套用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用人主体的主导作用。要坚持需求导向,根据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提高政府宏观人才调控与服务能力,强化人才培养引进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衔接。要坚持唯才是举、唯才是用、机会均等,破除人才使用中不合理的学历壁垒和歧视性政策,坚持竞争择优、双向选择,在实践中发现人才,以绩效贡献评价人才,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人才选拔使用机制。大力完善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以人才发挥作用为导向,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解放和增强人才活力,实现政府人才与企业人才、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与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国内人才与国际人才之间的有序流动,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把各方面优秀人才引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

  “用才”是人才工作的关键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懂人才是大学问,聚人才是大本事,用人才是大智慧”。培养、吸引、使用和激励是人才工作的主要环节,在各个环节中,其他环节均为手段,唯有“使用”才是关键,才是目的。育才、引才、爱才,核心在用才。

  用为导向培养人才。育才的根本目的是要培养造就为社会创造财富和价值的有用之才,学以致用也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只有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来培养人才,才能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目的性。从现阶段来说,培养人才,就是要高瞻远瞩,突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人才需求预测,把握用才导向,统筹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开发规划,注重人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完善产学研用结合的协同育人模式,加快培育重点行业、重要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同时,实践出真知,“用”也是发掘人才潜力、拓展知识、增长才干的有效途径。古今中外的无数事例和人才成长规律都证明,人才越使用越能够从实践中学习本领、增长才干,锻炼能力;越使用越能够发现自身的不足,找到前进的方向,更上一层楼。在人力资源开发中,“使用”人才就是最具实效、最具激励性质的培养,人的才能也只能通过使用的路径和渠道才能淬砺出来。

  用为导向引进人才。引进人才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需要,为用而引;人才看重的也是能够更好发挥作用的平台和条件,因用而来。只有坚持以用为本,人才才能引得进、留得住,才能产生辐射效应,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形成人才引进工作的良性循环。但是,目前在人才工作中,还存在“重引进、轻使用”现象,片面强调人才的输入量和占有量,较少评价使用效率,出现了人才“花瓶化”现象。因此,中央《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强调,对引进人才充分信任、放手使用,支持他们深度参与国家计划项目、开展科研攻关。要想吸引外来人才,就必须敢用、真用、重用已有人才,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足够力度的支持,以开放的姿态、优惠的政策、宽广的舞台、有力的措施,为引进的人才提供创新空间、机遇和各类支持。只有用好用活引进人才,才能吸引更多海外高层次人才来华创新创业。

  用为导向激励人才。人才的一个共性就是渴望知识才干、聪明智慧被尊重,希望人格与自身价值被社会认可,靠创造赢得社会荣誉和自身利益。合理、充分的激励与认可,是激发人才释放效能的催化剂和强心剂。以用为本尤其强调强化激励、待遇留人。在个人价值实现过程中,政府给荣誉,市场来配置,用人主体给报酬。必须看到,除荣誉表彰激励人才之外,收入分配激励是用好人才、留住人才的重要手段。以用为本不能把人才当工具、当机器,不是简单地把一个人放在一个岗位上万事大吉,而是要以使用为根本导向,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不断完善根据人才业绩和贡献给予合理报酬、体现人才价值的薪酬体系和奖励机制,切实做到一流人才一流待遇、一流业绩一流报酬,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效能、实现人才价值,持续激发其内在创新创造活力。前不久,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要求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充分发挥收入分配政策的激励导向作用,突出业绩贡献,从稳定提高基本工资,加大绩效工资的分配力度,落实科技成果转化的奖励激励措施这三个方面进行制度安排。党和政府相继制定出台的一系列激励人才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目的就在于用好用活人才,激发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知识价值和科技成果加快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实践证明,只有以“用”为导向,把国家发展需要、社会需求和个人特长禀赋结合起来,建立人才培养结构、引进方法、激励措施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动态调控机制,实现才与用的有机统一,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才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

  “用才”才能“聚才”

  “点燃一盏灯,照亮一大片”,人才资源越用越丰富。同时,在培养吸引人才过程中,只有用好用活现有人才,才能产生辐射效应和磁聚效应,形成以才带才、以才育才、以才引才、以才聚才的良性循环。

  在用才过程中,要以“能力发挥”“能力胜任”为标准,包容个性,善待差异,用其所长,对于有发展潜力的拔尖人才,敢于投入、鼓励尝试、宽容失败,让他们心无旁骛搞创新;对于事业发展急需的领军人才,大胆使用、放手发展,不仅给位子,还要给实惠、给荣誉;对有闯劲且又富有争议的人才,坚持原则、力排众议,把他们放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主战场,接受急难险重等复杂环境考验。同时,引导和推动人才与产业对接、与园区对接、与项目对接、与创新攻坚对接、与基层需求对接,为人才提供平台,让其在各自最擅长的工作岗位工作,在产业项目发展壮大中发挥作用。尤其要敢用那些认识处理问题的角度、方法常常新于众人、高于众人,善于独立思考、勇于标新立异、不断开创新局面的人才。

  用才对于聚才具有最生动、最有说服力、最有示范性的促进作用。人才发展以用为本,就是要从大国崛起、民族复兴的需要出发,要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大胆突破制约人才流动的身份、国籍、户籍、学历、人事档案等体制机制障碍,以“千金市骨”的气概广聚天下英才,促使人才在自由流动中得到充分使用,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

  坚持人才以用为本,就是在用好用活中解放人才,成就人才,集聚人才,促进人才价值实现和人的全面发展。唯有如此,才能构建科学规范、开放包容、运行高效的人才发展治理体系,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让人才资源真正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

  (作者系欧美同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市人大常委,华夏国际人才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转载《中国人才》2017年1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