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同学会创建于1913年,创会之初,会员在未拆建前的喇嘛庙前合影

 

创会宗旨为“修学、游艺、敦谊、励行”

位于南河沿大街111号,又称十达子庙,清顺治八年(1651年)敕建,为清初所建三大寺之一。乾隆九年(1744年)重修。四十一年(1776年)又重修。此处为清初蒙古高僧恼木汗在北京的驻锡处。民国时改建为欧美同学会。现为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

普胜寺的前身是明朝皇城东苑的崇质宫,俗称黑瓦殿。明英宗在“土木之变”中被蒙古瓦剌部俘获,放回后即居在此地,明末毁废。据乾隆《京城全图》所绘,普胜寺的主体格局与现状相符,有大殿三间,东西配殿各三间,山门三间;临街向东有大门一间,门前设栅栏。现状之临街大门为民国时所建,主院的建筑仍保存原物,但增加了转角廊庑和抱厦,扩大了使用空间。此寺于1915年后即为欧美同学会会址,至今仍为欧美同学会。该会是在辛亥革命影响下,由当时著名的留学生颜惠庆、周诒春、顾维钧、梁敦彦、王正廷、詹天佑、叶景莘等人发起并资助,在1913年将京津两地的同学会合并成欧美同学会,以修学、游艺、敦谊、励行为宗旨,输入西方科学文化。1915年同学会会员集资现银2000元购得已破旧的普胜寺,翻修后建立会所,又于1918、1922年两次扩建。1925年由颜惠庆发起,向国内外同学募捐,由该会会员贝寿同工程师设计,再次扩大修建,共耗资四万余元。扩建后,除设大会议厅外,还有餐厅、图书馆、游艺室以及浴室、招待所等服务设施,成为今天会址的规模。该会活动开展频繁,经常举行学术演讲,一些有关学术团体,如读书俱乐部、国际研究社、国际联盟同志会也借此地设会。其它学术团体如中国地质学会、中华工程师学会、中国矿冶学会、中国化学工业会、中国医学学会、科学社、经济社以及全国图书馆学会等,均经常在此开会和举办学术讲座。抗日战争胜利后,被严重破坏的北京会址得以收回并陆续修复。该院内的两大卧碑于1984年运往五塔寺石刻博物馆收藏。

现状大门三间,坐西朝东,黄琉璃瓦绿剪边,大式硬山顶。二道门亦为三间,坐北朝南,后出廊,前出抱厦,左右各一座石狮。门内正殿三间,坐北朝南,黄琉璃瓦顶,单昂三踩斗栱,和玺彩画,前出廊,带月台。东西配殿各三间,黄琉璃瓦顶,出抱厦前廊。整个院落由廊庑相通。走廊前院原有二座大卧碑,带龟趺,碑宽3米余,高1.5米。东边碑为清朝翰林、国史院大学士宁完我撰的碑文,西边碑为乾隆九年(1744年)工部侍郎励宗万所撰重修碑。

欧美同学会是中国最早的留学人员组织形成于各留学国家。先期赴欧美的学人身处异国,深感团结互助的必要,自然而然地组建了同学会、同乡会等组织。归国后,留学人员为了维持友谊,便于学术交流和事业合作,依然愿意保持这样的组织形式,于是先后在京津等地成立了以留学国别划分的留学人员组织。

在进步思想和革命浪潮的影响下,归国学人迫切希望建立更大规模的组织,商讨报国之计。这时,留美学者顾维钧提议“把各国留学生联合在一起”,深为清华大学校长周诒春赞许。

1913年,在著名学者梁敦彦、周诒春、颜惠庆、王正廷、顾维钧、叶景莘、詹天佑等人的发起和赞助下,京津两地的同学会合并,创建欧美同学会,英文名为Western Returned Students' Club.中国建立时间最早、规模最大,并延续至今的留学人员组织就是在上述历史背景下诞生的。

欧美同学会创立之初,就以“修学、游艺、敦谊、励行”为宗旨,鼓励留学回国者继续研究其所学而又互相团结,担负起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任务。同学会定期召开各类问题的讨论会,开展学术性、交际性会务活动,同时兼有国民外交的意向。为了开展活动,在北京西交民巷租了一所小四合院为会所。当时东交民巷有一个专为外国人开设的北京俱乐部,拒绝中国人进入。会员对此极为愤慨,遂商议另购会址建一个俱乐部与之抗衡。

1915年,在梁敦彦先生(首届会长)的倡议下,由会员集资两千两白银,购得南河沿街口的石鞑子庙,拆修后建立了会所。

1925年至1928年,主持会务工作的颜惠庆等人向海内外会员募集资金四万银圆,由贝寿同工程师亲自设计,经过四次扩修,奠定了现今欧美同学会会所的规模。从此会务活动大大开展,足以与东交民巷的北京俱乐部相抗衡。

新会所除供同学座谈、集会、游憩之外,还经常举办学术讲座、举行交际舞会、开设西餐厅、兴办新式文明婚礼等,日益成为引进西方文明的窗口。周培源、汪德昭等学长就是在此举行新式婚礼仪式的。以上活动的开展,使欧美同学会成为当时华北中西方民间文化交流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