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会以来,欧美同学会始终保持着爱国主义和留学报国的精神,保持着与民族振兴、国家强盛紧密相连的前进步伐。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欧美同学会作为社团组织,曾经电请中国代表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坚决反对签订“二十一条”,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和“勤工俭学运动”,声援“五卅惨案”,参加抗日救国以及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感召留学人员回国参加新中国建设。
欧美同学会会员为振兴中华所做的贡献,表现在北洋政府以来的各个历史时期和各个领域。被周恩来总理称誉为“中国人的光荣”的铁路工程师詹天佑,主持修筑了难度极大的京张铁路,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曾出任中华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的蔡元培反对封建教育体制,在教育领域内不断实行改革。此外,外交家陆征祥、孙宝琦、王正廷、伍廷芳、颜惠庆、施肇基、顾维钧等人均为同学会早期会员。
20世纪30年代前后,一批又一批留学生学成回国,加入欧美同学会。随着形势发展,各种活动空前增多,学术团体纷纷创立,欧美同学会会址遂成为众多学会的诞生地。例如:中国工程师学会、中国地质学会、中国化学学会、中华医学会等都曾借址欧美同学会会所办公。
“七七事变”后不久,北平沦陷,欧美同学会会所被日寇侵占,活动中断。在马寅初、刘大钧等人的倡导下,同学会在重庆开展活动。抗战胜利后,经马寅初、李宗恩、陈岱荪等人积极交涉,顺利收回了会所。
1950年,周恩来总理发出了欢迎身居国外的科学家回国参加祖国建设的号召。欧美同学会迅速响应,广泛联络海外学者回国。新中国成立之初,滞留国外的留学人员约有5000人,1952年底,已有2400余人归国。李四光、王淦昌、严东生、朱光亚、吴仲华、侯祥麟、汪德昭、吴文俊等科学家都是这一时期回国的。
“文革”期间,欧美同学会活动中断。此前,梁敦彦、王正廷、陆徵祥、颜惠庆、顾维钧、胡适、章士钊、张奚若、曹日昌、李宗恩、章元善、陈岱孙、严济慈、叶景莘、竺可桢等人先后担任会长或主持会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