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郑磊在嘉定区社会各界人士联谊会上(最左侧)

党员、学霸、直升北大、海归博士、科技公司创始人……从小到大,郑磊就被一系列耀眼的光环所包围,也曾在创业之路上奋力奔跑追逐极致人生。但如今,他的人生舞台却从台前转到幕后,从创业者变成了服务者,运营一个主要为华人华侨、留学生设立的创业平台——东锦侨帮侨创业基地。海归博士竟然干物业的活?郑磊却觉得自己乐在其中。

都说创业路九死一生,但在郑磊的精心护航下,112家入住园区的企业失败的只有3家,而他也在成就他人的过程中实现了自身价值。

学霸博士成为“创业管家”

1981年出生的郑磊是上海人,小时候却在山东莱芜张家洼长大,这是一块曾经隶属于上海的飞地。从小学习优秀的他是个不折不扣的学霸,初二回上海,之后进入了以难考而著称的上海中学数学班,2000年通过当时的“跨世纪直通车”项目,直升北大化学系。毕业后前往英国利兹大学留学深造,以博士的身份归国。回国后入党,并自己成立公司创业。这样的履历,几乎是完美无缺,堪称人生赢家。

但一位留英博士,又怎么会抛下专业变成一个创业园区的运营者?背后的故事要从郑磊的第一次创业开始说起。

2010年年底回国后,郑磊创立了一家科技公司,研发粉末物质全自动包装机。当时这一产品全靠进口,国内产品是一片空白,而需求量很大,因此前景非常被看好。辛辛苦苦搞了4年,好不容易把产品研发出来了,却在市场推广环节遇到阻力,而且公司融资也出现了问题。无奈之下郑磊只能把项目贱卖,第一次创业就这样无疾而终。

2014年,他来到嘉定,在侨办的介绍下找到一个位于东锦大厦的创业基地,创办人荣耀中先生是太太乐集团创始人,同时也是一名华侨。为了鼓励支持华人华侨、留学生创业,他提出了侨务引智、侨帮侨的计划。

机缘巧合之下,结束了第一次创业的郑磊成为东锦侨帮侨创业基地总经理,从“房客”变成了“物业经理”。“因为我自己就是他们中的一员,深知这一群体创业的机遇与艰辛,所以可以为他们提供最好的服务。”

图说:2014年郑磊成为东锦侨帮侨创业基地总经理

贴心服务助力侨界创业

郑磊服务的对象,以新侨与留学生为主。这一带有公益属性的创业园区给予他们的条件非常优惠,一个工位每月全部费用只要500元,减轻了初创企业的办公负担。与之相对,入住园区的门槛也非常高,只有靠谱的创业者和靠谱的项目才能会被引进,杜绝以套取补贴为目的的“假创业者”入住。令郑磊感到自豪的是,创业路被称为“九死一生”,而他的园区内112家注册公司中,倒闭的只有3家,12家已经获得风投,更多的正在稳步发展,这与园区的高入住门槛与优良服务密不可分。

在得到政府部门的认可后,郑磊寻找项目的渠道也越来越宽。他经常前往各种侨界双创会议开展培训、宣传园区、交流业务,直接与有志创业的留学生、侨界人士面对面沟通,为他们的创业之路提供便利,他也因此获评上海市侨务先进工作者。

新侨何佳出生于1983年,是上海虎瑞企业管理有限公司的创始人,主营跨国电子商贸,入住园区1年多,公司已经发展到9人规模。何佳说,园区整体创业氛围比较好,而郑磊的服务更是非常贴心,基本有求必应。刚来时他想找一个仓库和员工宿舍,郑磊很快帮忙解决了难题,而这本来不是园区的本职工作。何佳对此非常感动,现在公司已经上了轨道,发展较为平稳,何佳说这与园区提供的支持密不可分。

“我就是一个服务者,运营好园区,就是帮园区里企业解决各式各样的问题。”郑磊告诉记者,每天他的工作就是等待问题出现并解决,大到公司注册、申请补贴、入住企业遭遇法律纠纷,小到办公室桌椅损坏他都及时介入,或是直接解决,或是给予入住企业最及时的帮助。

图说:郑磊在非洲参加公益活动

与时俱进提升服务水准

对于华人华侨、留学生这一创业群体,郑磊的评价是优势和劣势都明显。“他们出过国,具有前瞻性、国际视野,对海外业务熟悉。弱势就是对市场、本土情况和实际掌握能力不足,属于创业者中的弱势群体。”郑磊说,这一评价其实就是在说他自己,因为经历过一次不算太成功的创业,他深知创业路上的每一个“坑”在哪里。

这几年来,郑磊接触了不下上千个项目,用他的话来说:理智的少,激情的多;有技术含量的少,小改小革的多。因此,在面对自信满满的创业者,郑磊通常只做一件事:泼冷水。在经过反复打压期望值,项目一次次被质疑,依然还能坚定自己的判断,勇敢迈出第一步的创业者,往往就是郑磊希望找到的人。

郑磊认为,随着双创环境变得越来越成熟,水分逐渐减少,创业者的心态也趋于冷静。从园区运营者的角度,有针对性的服务也要升级,需要不断提高专业素养,从理念上改变,以前是等着需求上门,现在要变成主动上门寻找需求。“现在创业园区数量非常多,所以要有竞争力,留住好企业,一定要打造出自己的特色,为留学生、归侨群体提供精准服务。”目前,郑磊在嘉定3个地点同时运营18000平方米的创业空间。

从海归博士到“创业管家”,郑磊对这一转型非常满意,虽然舍弃了之前的专业,但现在做的事情更符合他的性格。那就是专注发挥桥梁作用,链接政府与创业者、资本与企业。对他而言,如今最大的心愿,就是服务好园区每一个创业者,为他们的创业之路保驾护航。

新民晚报记者 李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