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北京11月15日讯 11月11日下午,欧美同学会金融委员会主办的第二届金秋论坛暨金融讲堂第十八期在欧美同学会总会百年大讲堂成功举办。欧美同学会学长及金融领域相关专家共200余人参加了论坛。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金融稳,经济稳,金融活,经济活。如何处理好金融开放、金融发展、金融稳定以及金融监管之间的关系,是当前乃至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金融业面临的一个重要议题。本届金秋论坛邀请到了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黄益平、中国能源安全研究所所长高志凯、华融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戈,分享了他们在推动金融开放方面的见解。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黄益平

黄益平首先做了题为《加速金融开放,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主旨演讲。黄益平首先回顾了十九大报告中关于继续改革开放、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贸易投资便利化、服务业对外开放和国际产能合作等内容。对金融开放的必要性做了论述,包括金融开放是经济实现可持续增长的重要条件;是防控金融风险的重要手段;是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治理的重要途径。黄益平回顾了近四十年的金融开放政策,肯定了金融开放给国力发展和人民福祉提高做出的贡献。同时客观分析了仍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局部、分业监管模式和通道型的开放方式不利于政策统筹和全面协调;汇率政策灵活性相对不足;资本项目开放程度不足导致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出现反复;对外资金融机构的开放程度相对保守,市场准入理念滞后;境内外市场规则差异导致投资便利化程度受限;“金融机构走出去”滞后于“企业走出去”,跨境金融服务能力仍需提升。黄益平对推动金融进一步开放在政策协调、监管框架、汇率灵活度、准入前国民待遇、国际市场规则、产业转型和“一带一路”建设、跨境资本流动管理和人民币国际化等七个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黄益平还着重就中国应如何在“逆全球化时代”开创金融开放新格局,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提了三点建议:一是先控制住能控制的风险;二是监管部门应跟得上市场发展的步伐;三是权衡利弊,把握好风险控制的优先级和节奏。

中国能源安全研究所所长高志凯

高志凯从解读11月的第三次“习特会”开始,阐述了大国之间博弈过程中在金融领域开放的相对性,以及识别和控制金融风险的必要性。回顾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国建立自己的股票市场的历史,提出人民币国际化的道路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和中国日益增长的国力和国际治理新秩序中的权责相匹配的。通过回顾亚洲金融危机和历次国内股灾,强调对风险的识别和防控应成为金融开放的前提,而不是以有风险为由阻碍金融开放,对内对外的风险性质不同,应区别对待。分析了美国退出TTP、巴黎气候协定的案例以及中国设立亚投行的战略意图,提出中国在制订金融开放政策时应战略上占高位,在与国际融合的同时又有自主创新,即战术层面上获得主动权和话语权。高志凯提出,进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离世界舞台的中央越来越近,相信中国金融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进入并长期站在世界金融舞台的中央,不仅为中国服务,也为全人类服务。

华融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戈

伍戈从金融市场监管政策出台的背景,即扭转我国经济面“脱实向虚”的态势,确保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谈起,深入剖析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日本出现资产价格大量调整的现象,包括房地产、股票市场、以及日本提高了银行间市场利率等,发现资产价格调整之前和资产价格调整之后日本进入制造业信贷占比依然是持续降低。对照我国“次贷危机”后近十年来的抑制虚拟资产投机、房地产调控政策,以及进入制造业信贷占比并没有明显提升的现象,提出了“脱虚未必向实”的命题。并强调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要求非常符合当下的形势,是我国成为制造业强国、繁荣民营经济、持续提高民生和人民获得感的重要的改革方向。伍戈还着重阐述了我国降低杠杆率的必要性,并以成语“循序渐进,水到渠成”总结了他心目中我国金融开放的新格局。

现场提问

嘉宾认真听会

现场的观众们踊跃提问,问题涉及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成立的背景和意义,数字货币的发展与监管,能源互联网,以及如何在金融开放和监管政策之间进行平衡等话题。黄益平、高志凯、伍戈以审慎的态度、发展的眼光,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客观分析和精彩解答,赢得了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

据悉,欧美同学会金融委员会是为了积极响应习总书记“建设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智库”的号召,欧美同学会发起组建的欧美同学会金融委员会,旨在成立金融行业的专家智库,为我国各级政府、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提供金融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提供可借鉴之策。汇聚国内外金融专家研讨全球金融改革与发展之路,助推国内外金融合作,促进国际金融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