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面临竞争大?机遇更大!

海交会上的视频招聘会为未能到现场的留学人员提供了应聘机会。新快报记者 李小萌/摄(资料图)

去年八成留学人员选择回国发展

聚焦海交会

今天,2017中国海外人才交流大会暨第19届中国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下称“海交会”,前身为“留交会”)在广州正式拉开帷幕。1998年,留交会在广州诞生,至今已是第19个年头,参会的留学人员从首届的303人,飙升至去年的3300多人。作为国内规模最大的海外高层次人才交流平台上,参会的海外人才数量剧增的背后,折射出留学人员的“回国潮”。

据统计,截至2016年底,全国的留学回国人员已上升至265.11万人,留学回国与出国留学人数“逆差”正在逐渐缩小。其中,2016年逾八成留学人员学成后选择回国发展。海归的选择在变,而他们面临的竞争、身处的环境等多个方面也在变。

新快报记者 沈逸云 通讯员何燕敏 梁嘉欣

竞争变与国内高校毕业生竞争激烈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中国留学回国就业蓝皮书2016》,2016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54.45万人,较2012年增长14.49万人,增幅为36.26%。同样增长的,是留学回国人员总数,2016年为43.25万人,较2012年增长15.96万人,增幅为58.48%。出国留学与留学回国人数比例从2012年的1.46:1下降到2016年的1.26:1。逾八成留学人员学成后选择回国发展。留学回国与出国留学人数“逆差”逐渐缩小。

与此同时,国内高校毕业生总人数不断壮大,且高学历人才比例不断提升。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6年国内高校本科毕业生为172.67万人,硕士21.97万人,博士3.62万人;至2015年,本科毕业生为358.59万人,硕士49.77万人,博士5.38万人。国内高校毕业生逐渐呈现“慢就业”的现象。

综上,近年来的海归人才不仅要面临同群体数量增长所带来的竞争压力,更要面临回国后来自国内高校毕业生的同台较量。据启德教育发布的《2017海归就业力调查报告》(下称《报告》)显示,63%的用人单位表示需要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海归人才,本科学历需求仅30%。

此外,根据新东方发布的《2017中国留学白皮书》(下称《白皮书》)显示,85后海归薪酬并非特别高,每月税后收入范围集中在5000-10000元的,占46.9%;而每月税后收入低于5000元的达四分之一。

学历变

大多数留学生希望读到硕士

《报告》调研数据显示,英、美、澳、日四个国家的海归人数占比最高,分别为24.5%、21.2%、17.9%和 8.6%。学科分布上,近半海归是商科毕业,文科(16.3%)、工科(12.8%)紧随其后。具体到各专业,海归毕业专业前5位分别是:金融(14.9%)、会计(8.3%)、市场营销(7.8%)、经济学(7.1%)、语言专业(6.6%)。

业内人士分析,近年来大多数留学生均希望读至硕士阶段,其次是博士。但随着竞争多元化,企业对海外人才并非仅看中学历,还有外语能力、国际视野、独立思考能力、生活适应能力等。

《报告》显示,有海归招聘计划的用人单位覆盖了27个行业,互联网、金融、房地产、教育培训、机械制造这5个行业对海归的需求量最大。

环境变

近半海归回国“水土不服”

“水土不服”向来是海归回国后所要面临的第一道难关,但随着近年来国内的高速发展,这“第一关”难度变得更大。根据调研显示,50%的海归能够相对比较顺利地融入到国内的生活和工作中,但还有47.7%较难融入。尤其是多数高中时期就已经出国的留学生,更难适应国内的社会环境。

在《白皮书》中,就有51.20%的受访海归表示自己回国就业的劣势在于“不了解国内的就业形势和企业需求”,此外有47.3%坦言是“回国时间晚,错过校招季”。针对后一个困境,每届海交会举办时间为12月中下旬,有一定原因便是为了方便海外人才利用圣诞假期回国进行交流应聘等。

值得关注的是,《报告》称超过九成的海归表示在求职过程中遇到了“短板”,其中六成是因为“没有相关工作经验”。一年前从英国毕业回到广州就业的小杜告诉记者,中国留学生在国外找实习工作其实并非特别难,但问题是很多人都选择学习和打工,对实习的迫切性没有国内高校生强。

选择变

逾半海归倾向于创业

随着国内各地出台鼓励、扶持创新创业的相关优惠政策,创业氛围环境愈发热烈。这也影响了归国留学人员的选择。《报告》调研数据显示,4.1%的海归表示毕业后即会创业,47.7%的海归表示考虑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创业,而48.2%的海归则表示从未考虑创业。

其中,在商科留学生中,约有5.1%的受访者表示“考虑毕业后就创业”,50%的人表示“考虑工作一段时间后再创业”。

归国后“落脚”何处?《报告》称,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四大一线城市仍然是海归就业首选,占比分别为:18.6%、15.6%、13.4%、12.0%。

专家说法

中山大学教授颜光美:

海归数量增加

是社会的“增值”

随着海外留学进入“大进大出”阶段,“海龟”变“海带”的情况并不少见,海归“贬值论”开始出现。对此,海交会发起人之一、中山大学教授颜光美表示并不认同“贬值论”。恰恰相反,他认为留学归国人数的增加,是对社会的增值。“这意味着整个社会的学历组成、人才素质更高了,挑选人才的选择性变多,对人才质量要求也更高,这将促进社会进步。”而对于海归个人而言,则要摆正心态,竞争程度加剧的同时,国内的机遇也增多。

颜光美表示,海归在国外学习时,不仅需要学知识技术,更要沉淀个三五年,学会所在国家的“内核”,即认识了解当地的文化与精神,取其精华待回国时融合创新。与此同时,海归的海外经验、视野、人脉,无形中形成一个全球“朋友圈”,在创业后将有利于让企业更好地“走出去”,活用国内外资源。而海归人才也将成为未来社会、各行业与国际接轨的重要枢纽。

广州“抢人”再放大招多方案招揽高层次人才

近年来,广州在吸引海内外人才来穗创新创业方面打起了“组合拳”。2016年,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集聚产业领军人才的意见》及4个配套文件,在广州重点产业领域内支持500名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含团队成员),每年支持1000名产业高端人才、2000名产业急需紧缺人才。广州市财政5年共投入约35亿元支持人才政策的落实。与此同时,去年广州推出“人才绿卡”政策,解决人才后顾之忧。

值得关注的是,记者获悉,在本届海交会上,广州将推出了《广州市高层次人才认定方案》《广州市高层次人才服务保障方案》《广州市高层次人才培养资助方案》和《关于实施鼓励海外人才来穗创业“红棉计划”的意见》。

前三个方案对经认定的广州市高层次人才,给予住房保障、医疗保障、子女入学、配偶就业、创新创业服务等5类政策保障,其中对诺贝尔奖获得者、两院院士等顶尖人才给予1000万元住房补贴或200平方米高层次人才公寓等。

而“红棉计划”提出从2017年开始,每年通过“海交会”平台的“春晖杯”创新创业项目大赛、“智创未来”海外创新创业大赛评选出不超过30个创新创业项目。对入选的创业项目,给予200万元的创业项目资助和100万元的融资奖励等10个方面的创新创业全链条政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