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之兴,由得人”。

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人才强国”,提出了“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的重大策略。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根本上是人才竞争,人才竞争已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内容。早在2013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就把人才与民族复兴联系在一起,指出了人才资源的极其重要性:“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我们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目的就是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插上腾飞的人才翼翅。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人才工作高举改革创新大旗,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统筹开发利用国内国际两个人才资源,充分激发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人才总量大幅攀升,人才素质明显提升,人才效能进一步提高,为民族复兴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十八大以来,我国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已达45.9人年,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为26%,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达9.3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高等教育比例达14.2%,人力资本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14.5%,人才贡献率达31.9%。显见,人才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得到提升。

十九大报告以对全球大势的准确把握和对民族复兴的高瞻远瞩,提出“加快建设人才强国”。把人才资源的重要性提高到了“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这个前所未有的历史新高度,14次提及“人才”。在行动策略上提出的“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具有高度的现实针对性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实行“更加积极”的人才政策。要统筹各类人才,突出创新型高端科技人才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建立和完善人才政策体系。人才政策一方面要着眼创新驱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面向重要的基础研究,引领和支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科技队伍,但存在“创新型科技人才结构性不足矛盾突出,世界级科技大师缺乏,领军人才、尖子人才不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同生产和创新实践脱节”的问题,人才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的,“手脚还要放开一些,要集聚一批站在行业科技前沿、具有国际视野和能力的领军人才”。

另一方面,要着眼“中国制造”转向“中国智造”,开发利用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我国是制造业大国,“有技工,有工程师,有发明家,这样组成我们的人才团队,实业方面就不会泡沫化”。

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要把选才视野从全国的“13亿”转向全球的“70亿”,提升人才制度的全球竞争力,提高全球范围配置人才资源的能力,择天下英才而用之。“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在大力培养国内创新人才的同时,更加积极主动地引进国外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热忱欢迎外国专家和优秀人才以各种方式参与中国现代化建设。”早在2014年5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外国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一个国家对外开放,必须首先推进人的对外开放,特别是人才的对外开放”。

实行“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要在确保一系列人才政策的全面落实落地,把现有人才政策体系的作用充分释放出来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更有针对性、更有灵活性的面向创新型科技人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等各类人才的的评价、激励机制和培养使用机制,让有能力、作贡献的人才获得切实的成就感、获得感。同时,表现在人才方面,我国的区域发展不平衡、发展不充分,就是城乡人才发展的不平衡、乡村和基层人才发展的不充分。因此,要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鼓励引导人才向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基层一线流动。 

随着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的实施,华夏大地必将迎来一个更加尊崇创新创造、更加充满生机希望的人才的春天,“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必将早日到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梦必将加快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