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国家主席习近平邀请,法国总统马克龙1月8日起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为历史悠长的中法交往再添亮色,马克龙是2018年第一位访华的外国元首,也是十九大后到访中国的第一位欧洲国家元首。此次访问尤其受到中法两国人民的高度关注,引发全球媒体热议。

新华社7日发表题为《马克龙新年访华有“新意”》的报道称:作为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热爱和平的大国,中法结伴同行,对于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具有示范意义。

法国《世界报》9日发表题为《马克龙想和中国建立信任》的报道称,马克龙已决定每年至少访问一次中国。他在首次访问期间,“向中国文化致以深深敬意,赞扬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发挥了引擎作用。”

本期访谈,欧美同学会官网特别邀请中法关系史研究专家端木美女士,一起谈谈马克龙访华后,中法文化关系的新突破。

对话嘉宾:端木美

端木美,安徽安庆人,中山大学法国语言文学专业毕业。20世纪80年代赴瑞士联邦弗里堡大学留学,专攻瑞士史、欧洲近现代史。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2003-2015年任中国法国史研究会法人兼会长。2011年荣获法兰西国家功勋军官勋章。同年当选为国际史学会国际关系史专业委员会委员。现任中国法国史研究会名誉会长、全国妇联执委、欧美同学会妇女委员会主任、瑞士分会常务副会长。

向世界传递明确信息法国拥抱“一带一路”

此次访华是中国主场外交的首场大戏,也标志着中法合作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迈出重要一步。借此次访华,马克龙向全世界展示了法国领导人对“一带一路”的务实看法。

记者:马克龙总统访华,加深与中国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是此行重点,您认为,此举对于中法两国长远友好关系有着怎样的深刻含义?

端木美:马克龙在当选法国总统不到一年的时候访华,而且选择在新一年之初,不同寻常。以往每年一月,法国总统都会按照惯例在国内向各方机构人士进行礼节性新年拜访。这次马克龙打破常规,用访问中国开年,向国际社会传达的信息是他高度重视与中国的关系,而且借此机会加强中法两国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并拓展到新的领域。如在全球治理、国际反恐、防止气候变暖、支持欧洲一体化、促进地区与全球和平等国际事务中、在经贸领域寻求共同利益和互补性等方面,中法双方都将增强合作、磋商与协调。更兼马克龙明确表示认同并将参与习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建设。这次具有开创性的访华之旅,无疑巩固了中法两国传统友谊,并为两国关系总体向好的未来画出蓝图。

记者:马克龙总统将西安这一古丝绸之路起点选为访华首站,这一点意味着什么?

端木美:这不仅表明马克龙对中国历史文化有兴趣,而且说明他认识到西安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不可替代的地位。说起来西安与法国总统颇有缘分。密特朗、希拉克、萨科齐都访问过西安,这座历经十三朝的古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历史文化名城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而马克龙总统是在习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第一位选择西安为首访城市的法国总统。他是欧盟主要大国中第一位在与中国的联合公报中提出“法国欢迎‘一带一路’倡议。中法两国同意本着互利原则探讨具体合作项目。”在这里马克龙已经向世界传达一个明确的信息,那就是法国将参与到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建设。此外,他选择中国古丝绸之路的起点为首访地,显然也是对2014年3月习主席选择被广为认同的古丝绸之路终点法国里昂为首访地的回应。对于中法两国合作具有完美的象征意义。

只有在文化层面互联互通才能真正培养人心相通

在西安,马克龙表示,希望向世界展示两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密切合作可以“让地球再次伟大”,出人意料的是,他竟然还颇有兴致地在社交媒体账号上晒出了自己学说这段汉语的视频,瞬间沸腾社交媒体圈!

记者:除了您刚刚提到的一些国际事务和战略合作等环节外,此次访华,在文化关系这一环,马克龙也释放出了非同寻常的信号。作为一个文化艺术禀赋颇深的年轻总统,当他此行到了北京,有去故宫看文物、有去798看当代艺术,他表示,“满怀敬意地与千年古国相约之后,我们又感受了中国当代艺术表现出的魅力。建立文化纽带对于我们两国文化的互相理解是不可或缺的。”您认为这样的“互相理解”,还有哪些提升空间?

端木美:我个人认为,文化交流的主体是人,我相信未来两国加强文化合作,首先是要加强教育合作,双方的语言历史教育、科技艺术教育都亟待加强。只有在文化层面互联互通,才能真正培养人心相通,才能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达成共识。

记者:您眼中的法国文化和法国精神是什么?

端木美:在我看来,法国文化具有强烈自信色彩,所以包容开放、兼收并蓄。法国精神也是多面的,外人也许很难一两句话概括而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记者:那么在您个人看来,法国文化最感染您的点在哪里?

端木美:我理解法国文化是多元的、积淀深厚的。我接触的只是很有限的部分,谈不上全面的体会理解。但我接触到的法国语言严谨优美、法国文学深刻厚重、法国音乐优雅空灵、法国画家现实或抽象的流派不仅在世界艺术宝库中留下法兰西的烙印,而且通过观画人的视角产生沁透到人的灵魂深处的力量。

“灵魂深处的力量”缘起改革开放的中国法国史研究会

2011年5月,根据法国总统签署的命令,端木美女士获得法兰西共和国国家功勋军官勋章。这是1963年由戴高乐将军设立的国家级荣誉,授予为法国军用和民用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法国人和外国人。

记者:通过上述交流,我能感受到您对中法文化的爱,这些年在促进中法两国的文化交流方面也作出了突出贡献,还获得了勋章的鼓励。

端木美:我的贡献其实很有限。我想我虽然是个人荣获了这个勋章,但我认为,这是对我国法国史教学研究的前辈以及我同辈的同事们共同努力的骄人成绩的褒奖,是中国法国史研究会集体的荣誉。

记者:1978年,也就是改革开放的那一年,五位德高望重的学者,其中有您的父亲端木正先生,在酝酿着怎样为中法关系的研究贡献一己之力。1979年,中国法国史研究会成立,它的意义非同寻常。抚今追昔,您可否跟我们回忆一下,在那个年代研究中法关系的一些情况?

端木美:我父亲是20世纪40年代留法学人,是法学家兼历史学家。他是我从小认识法国的启蒙老师。一开始我关注的是法国本身的历史,但随着对当代法国的研究深入,法国的国际关系中涉及的对华历史和现状逐步引起我的兴趣,特别是从近代起,中法两国之间的人文交流、其中的人和事融进两个文化大国的历史中所形成的特殊篇章。例如明清时期传教士来华、清末起派遣留学生赴欧赴法、特别是20世纪初起的留法勤工俭学、中法大学创办等历史引起我的特别关注,后来发现20世纪的中国留学生在法国的历史有几段空白,于是花了几年时间尽力填补空白。

记者:那会儿改革开放刚开始,可以想见,研究外国史,契机与难度并存,作为第三代法国史学者的您,如何借改革东风,在研究中突破困难,作出成绩的?

端木美:改革开放为外国史的研究打开了大门,过去我们最缺少的历史原始资料、国外的各种史学理论、史学专著等都有机会有可能得到。走出国门到所研究国学习也不再是梦想。我们更有结合中国实际研究人类共同问题的理论指导,这使得我们的外国史研究也具有了明显的中国特色,这就是中国法国史研究会三次集体出访参加国际会议均得到外国同行赞赏的重要原因,也就是你所说的“契机”。但是,研究外国史需要具备良好的外语素养、对研究国或地区要有较多了解、还要有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被人称为第三代法国史学者的我们是承上启下的一代,这就要求我们坚持坐冷板凳,沉下心做学问,为后面的学弟学妹们做出榜样,这就是你所说的“难度”。研究会第一任会长张芝联教授语重心长地要求我们:“加强国际合作、加快培养新人”。指出了我们接班后的迫切任务。

构建新时期中法文化交流的桥梁 归根到底在于人

如今,中法两国建交已有五十余载。两个古老而常新的国度,迎来发展的新机遇。

在中法建交50周年之际,1964、1965年在中法建交后首批派往法国留学的人回忆了自己的留法生涯,编写出版了一本《金色的回忆》,端木美为此书写了序言;2012年,端木美应邀与法国集美博物馆馆长戴浩石先合作策划“中法百年对话:1912-2012”展览,介绍了北京中法大学和里昂中法大学的历史,讲述了许多在法国成长起来的中国艺术家的故事;2017年,第二届中法文化论坛在法国第三大城市里昂开幕。论坛的主题为:“一带一路”中法文化汇流和共享。

记者:您曾撰写了多篇关于留法勤工俭学、留法学人及中法大学的文章,指出他们作为“中法文化交流的血脉渊源”,“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了非常突出的作用”,请问时至今日,其作用和启示可以体现在哪些方面?

端木美:构建中西方交流的桥梁归根到底在于人,而能以翻译教学来传播双方文化的应该是知识分子里面的特殊群体,即留学人员。实际上这样的文化沟通就是血脉渊源,因为如果没有把双方的历史融合在血液中就很难进行交流,也不能达到一定的高度,而我们的前辈们都能很深地理解双方的文化底蕴。从源头上看,派遣留学生的开放方向都是坚定不变的、对留学生的关怀和爱护也是延续不变的。留法学子们出国后牢记报国梦想,为我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时代烙印,阅读他们的故事如同开启了一条宝贵的时光隧道,这对当代有志于游走于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年轻人也会有极大启示。

记者:为加强两国文化的沟通交流,近年来,中国法国史研究会联合国内知名高校已成功组织了13期“中法历史文化研讨班”,通过类似这样的方式可以起到怎样的积极效应?

端木美:欧洲的一流学者无私地把苦心孤诣获取的研究成果传授于中国学子,而只有对中国学界、社会有了深入的了解,才能够讲出更好的中国故事。同时,这些年往来于欧亚之间的中欧学者们、师生们在聚少离多的时空间距,持之以恒地交融思想,深入持续地探讨学术,也为共同构建中西方文明交流的桥梁作出了积极努力。

我认为通过我们不断地积极努力地搭建这类文化交流平台,可以培养中国年轻历史学工作者尽快走上国际学术舞台,让他们更直观地接触到国际前沿的课题,同时在国际上更直接地传播中国的学术声音,彰显中国学者的文化自信。

记者:作为一位研究中法关系的学者,您见证了中法文化交流互动的许多珍贵瞬间,而您所付出的努力也是有目共睹。听说,您日前还收到了马克龙政府的内政部长、里昂前市长科隆先生亲笔写的贺卡,能否跟我们分享一下?

端木美:这个令我非常惊喜和感动。感动之余想起了初识科隆市长的情景。那是2014年中法建交50周年,我参与赠送里昂市政府中法大学著名十名师生雕塑群像的学术论证工作。当雕像完成送往里昂,我参加了揭幕式,到了午宴,主宾双方互赠礼品,忽然听到科隆市长说:“我知道你们的代表团里有一位历史学家,她的工作使得这座雕像得以成功来到里昂,我有个礼物送给她。”他送给我的是一本法国著名诗人兰波的诗集,中法文双语版。市长先生对历史、历史学工作者的尊重让我永远不会忘记。

记者:这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在文化上很朴素也很美好的交流。那么在第二届中法文化论坛上,我们又看到了您的身影,最后您是否可以谈一下,对于下一届中法文化论坛,您有着什么样的期待?

端木美:我很荣幸参加了第一、二届中法文化论坛。下一届将在西安举行,我们又可以回到前面的话题:古老又现代的西安,将如何在相隔万里的中法两国之间延续它从古丝绸之路到今天“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领头羊作用。如果要说期待,我目前的期待就是,希望有更多与欧美同学会使命相关的课题让海归学子们更多地介入论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