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古丝绸之路,在东西方之间架起了一座政治、经济、文化交往最具象征性的合作桥梁,如今,“一带一路”不仅是和平之路、商贸之路,更是文化和人才的互通通道。

2017年5月1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并发表题为《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主旨演讲,强调坚持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携手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行稳致远,将“一带一路”建成和平、繁荣、开放、创新、文明之路,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将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内容写入党章,充分体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高度重视“一带一路”建设、坚定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决心和信心。而留学人员运用自身资源和才智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乃题中之义、大势所趋,也是责无旁贷的时代选择。

他们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参与者,是“一带一路”各国之间的交流使者,是“一带一路”的倡议研究者,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与沿线各国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体。他们可以“留”在国外,从“外”积极参与互联互通体系的建设,也可以回国效力,从“内”把自己的专业优势发挥出来。那么,留学生们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深化中外各领域合作,助力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本周,欧美同学会官网特邀云南财经大学中俄亚太全球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一带一路”智库联盟常务理事李鼎鑫教授,共同探讨在新时期,留学人员如何通过新思路,助力“一带一路”迈上新征程。

记者:“一带一路”建设滚动发展到今天,我们看到,相关实证研究成果较多,如六大走廊、“五通”具体领域工作和项目开展的对策与路径研究,理论研究较少,而涉及到留学人员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研究,基本是一个空白。您的研究初衷是什么?如何找到突破口?

李鼎鑫:正因为这是一个空白,我们才更需寻求突破。我的观点是,留学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交流使者,应该发挥自身优势,为深化中外合作牵线搭桥,帮助中国“走出去”,融入到“一带一路”的沿线国中,同时将国外先进的东西引入国内。人心相通,既让国外了解中国,也让中国了解国外。在参与建设的阶段,一些新思路、新点子的提出,对“一带一路”的发展会有所帮助。我们通过实地调查研究,结合历史背景、当下形势政策,寻找突破。

记者:您认为留学人员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独特优势及历史意义在哪里?

李鼎鑫:留学生是“一带一路”建设发展的研究者,他们可以利用在国外学习、工作的条件,向国内提供专业性、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为“一带一路”增光添彩。而且他们常年在国外,了解外国人的思维模式,又从小在国内长大,深受中华文明熏陶,这样可以产生中西合璧、融汇贯通的效果。

记者:“一带一路”建设涵盖了哪些基本内容,特别需要哪些专业领域的留学生人才?

李鼎鑫:我通过研究发现,它涵盖了经济建设、社会文化、政治外交等各个领域,大体可分为四方面:一是工程建设和经济贸易,包括交通、信息、能源基础设施,贸易与投资、能源资源、货币金融互联互通;二是区域治理和秩序,包括区域性的生态环境保护、海上合作领域、政策的互联互通;三是人文交流与合作,包括区域性语言文化、科技人文、卫生和旅游等人文领域的互联互通;四是政治外交,包括国际政治、公共外交、国际传播、人类学等。应该说,“一带一路”建设所涵盖的内容,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技术、资本、货币、贸易、文化、政策、民族、宗教,都可以通过出国留学和来华留学实现人才培养、储备和支撑。

首先,大量的互联互通和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批专业人才。据亚洲开发银行的评估报告显示,2010-2020年,亚洲各国累计需要投入7.97万亿美元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维护,涉及989个交通运输和88个能源跨境项目,这需要数以十万乃至百万计的铁路、管道、电力、公路、港口与通信等产业的工程建设、设计施工、质量控制与保障、经济管理人才;其次,随着众多企业落地“一带一路”沿线及相关国家,急需大量通晓当地语言、熟知当地政治、经济、文化、风俗和人文地理的人才,特别是东南亚、南亚、中亚乃至西亚国家政治、经济及风土民情的人才。“一带一路”沿线和关联国家有近百个,其语言大都属于非通用语种,这方面人才异常缺乏;再次,区域性经贸往来和良好秩序的形成,需要大量的国际贸易人才;最后,预计未来十年,“一带一路”国家出口规模占比有望提升1/3左右。亚投行成立后的首个项目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这就急需大量懂资本运作、货币流通、贸易规则制定、通晓国际规则的人才。

记者:留学人员机制化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局面尚未广泛形成,您需要聚焦留学人员在国外和国内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体制和机制问题开展实地调研,这是重点难点,也是创新之处,在研究过程中,您有哪些新发现?

李鼎鑫:我发现留学与“一带一路”之间的紧密联系。“一带一路”可以带动留学工作的改进,促进留学事业的繁荣,提供丰富的就业机会,将实惠带给每个留学人员,从而促进大量人才回流,加强海外学子的国家身份认同。而这一过程也潜移默化地向留学人员传播了“一带一路”。由此,留学生又可以广泛而深入地传播“一带一路”,影响带动周边的人,并借助自己的优势和专业补充这一战略实施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为“一带一路”添砖加瓦。“一带一路”与留学工作这二者的互动,必将达成双赢的局面。

比如说法律专业的留学生,可以为相关企业提供法律服务,帮助企业避免因法律问题产生纠纷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如果是学习语言的,可以为相关部门解决语言不通的障碍。如果是学理工的,特别是能源、石油、交通等,也可以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自身优势。

记者:在您看来,当今制约留学人员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国内外环境、制度和政策因素有哪些?

李鼎鑫:许多国际政治类学生希望为“一带一路”涉及的政府间交流与国际援助和发展建言献策。而实际上,包括亚投行、丝路基金在内的许多机构和组织,缺乏既通晓国际准则,又能与当地对接的专业人员。而这个环节却至关重要:无论有多完善的策划方案,多雄厚的资金实力,多专业的运作团队,多真挚的诺言和情谊,一旦缺乏与当地政府、社会、相关企业和组织的良好沟通与协调,都有可能导致项目无法最终完美实施。

记者:对留学人员服务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您有哪些对策建议?

李鼎鑫:一带一路”建设所需的人才,一方面是“走出去”的,运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培养;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吸引沿线和关联国家人才来华学习,通过两者的有机结合,为“一带一路”建设夯实重要的人才基础。留学生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是扮演了重要角色的。他们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直接参与者,与沿线各国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体,积极参与互联互通体系的建设。建议广大学习人文社科专业的学生多多提供沿线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环境、法律情况等,让我们对它们有更多了解。总之,我们应该吸引有专业素养的留学人员参与“一带一路”的相关工作,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让个人的专业背景可以和国家利益相结合,个人与国家可以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