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激荡时代强音,40年的沧桑巨变,掀开了中国发展进步的一个个华彩篇章。

40年,放在人类历史的长河里,不过只一瞬,可是身处其间的每一个亲历者,无论平凡与不平凡,都有他们各自的感触。

2018年,对于扬琴音乐家刘月宁来说是极为特殊的一年。

1978年,12岁的她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开启了专业“扬琴生涯”;1978年,家喻户晓的《映山红》问世,让她一“曲”而红; 2018年,弹指一挥间,《映山红》里的那个小女孩如今已经52岁了。四十年来,她一直推进着中国扬琴的国际化进程。

“一心一琴”行走中西,一生一世“唯乐至上”。作为“音乐使者”,她的足迹遍及亚、欧、美等大洲40个国家和地区。

刘月宁,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音乐孔子学院办公室及“中外音乐文化交流与体验”基地主任,全国政协委员,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副会长及中东欧分会会长。

本周,欧美同学会官网采访了刘月宁,在音乐世界里“出走半生”的她如是说,“我一直在做中国音乐的分享和传播这件事,用音乐让国外的朋友们了解中国、读懂中国、向往中国、爱上中国,民心相通才会有更多的合作和共同进步。”

“中国扬琴第一人”与改革开放同行的音乐路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行各业的发展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现代音乐建设也迎来了一个空前发展的“新时期”。一代代音乐人,以音乐为载体,见证着时代的发展变迁。让我们把时间回溯到1978年,刘月宁就是这一年走上专业的音乐学习之路。这一年,12岁的刘月宁考入了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对于入学报到的日子她至今记得清晰,1978年4月25日。

同年,刘月宁有过一个在人民大会堂参加春节联欢会的机会,这是她第一次参加如此大型的演出,也第一次感受到舞台带给心灵的冲击,“若干年后,当我作为政协委员坐在台下很感慨。小时候觉得舞台特别大,一颗巨大的星星在头顶,当我走向舞台中心时感觉很远,那时我觉得天很大,地很大,一切都很大,后来与当年港台“四大天王”合作时,发现舞台小了,是我长大了。”

好运连连,还是在1978年这个给她带来运气的一年,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摄制了以刘月宁和她的同学们为主角的影片《春蕾》,记录了改革开放第一批音乐学子从入学和在校学习的情景。此片曾在中国100多个驻外领馆播放过,片中一曲动听的《映山红》红了,12岁的刘月宁也红了,她的成长故事激励和影响着后来众多的习琴少年。

毕业后,刘月宁拥有了另外一个身份——教师,她留校任教,和母校的缘分也延续下来:38岁时成为中国扬琴界最年轻的正教授;51岁成为中国扬琴专业最年轻的博导;曾以师生音乐会在中国开创专题系列音乐会先河;曾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创建中国第一个扬琴重奏团;在她率领的中外团队的共同努力下,由中央音乐学院与丹麦皇家音乐学院合作建立的全球第一所音乐孔子学院在哥本哈根成立,成为中国音乐国际教育与文化传播的“新坐标”。

中国文化“走出去” 打开眼界看世界

1988年,改革开放的第二个十年,对于刘月宁也是非常关键的一年,那一年,她第一次走出国门,随中央音乐学院代表团参加著名的芬兰赫尔辛基歌剧节,在那里举办了一场中国民族音乐会,客串歌剧《卡门》剧中的卖花姑娘,还登上了当地新闻媒体。中西音乐的合璧为她打开了一扇窗,让她领略到不一样的风景。9年后,刘月宁赴白俄罗斯参加世界扬琴大会,坚定了走出国门去学习的想法。2005年,她如愿以偿走入匈牙利李斯特音乐学院这所著名学府。

这段留学生涯让刘月宁对扬琴的历史和传承有了更深认识,她遍访临近国家的同行,短短一年里就开了十几场中国音乐会。浸泡在音乐里的留学时光,无比幸福。

2016年4月20日在李斯特音乐学院举办的个人独奏音乐会上,她用中国扬琴与匈牙利三位著名钦巴龙(匈牙利扬琴)音乐家合作了多首中匈音乐作品。两种乐器的美妙融合震撼了观众,更令李斯特音乐学院在时隔60年后重新为钦巴龙设置了课程,让这门乐器在世界著名音乐高校中重焕生机。时任李斯特音乐学院院长评价那次合作“为中匈两国人民历史揭开新篇章迈出重要一步”。

“中国传统音乐的独特魅力让世界为之倾倒,面向世界的融合创新又赋予古老乐器以新生命,这是我眼中文化自信的最好诠释!”多年后谈到这段美妙的经历,刘月宁仍然很激动。

通过这次的研修学习,刘月宁在中外音乐交流的路上再也停不下来了……后来,她作为美国福特基金“亚洲学者”在印度德里大学音乐系研习桑图尔(印度扬琴)以及印度古典音乐,在多个城市举办数场中国音乐讲座和音乐会,成为首位开启“中印音乐对话”的中国民乐演奏家。加尔各答听众说,“融合的音乐把中印两国人民的心拉到一起,印度和中国的关系一定会越来越好”。他们亲切地称刘月宁为“Madam Liu”——刘月宁用她的音乐打通了中印人民之间的心桥。

2016年,刘月宁入选中国表演艺术界首位“富布赖特”学者,她发现“音乐是促进中美外交关系最好的桥梁”,践行着“尊重分享,双向交流;融合中外,和而不同;面向青少年,致力世界未来”的理念,在美组建“新丝路探索者”乐队,让中美青年通过音乐交流增强了解;她领导的中央音乐学院中外音乐文化交流与体验基地还将组织“理解中国”高访团,邀请教育、文化等领域有影响力的人到中国,亲身感受、认知中国;国际音乐夏令营将邀请更多来自五大洲的师生学习中国音乐、体验民俗文化。“我们自己要讲好中国故事,也要感染外国友人讲好中国故事。”刘月宁说。

其实,无论中国故事如何讲,由谁来讲,我们的民族特色永远不可或缺。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外音乐的交集会越来越多,这是改革开放发展到今天,世界大同的必然趋势。而当这种交集越来越多的时候,我们也会发现自身的民族特点越来越明显,我们的文化自信也会越来越强大。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深刻阐明,“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文化自信助力“一带一路” 改革开放谱写新时期篇章

40年的发展历程充分说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时至今日,更加需要扩大对外开放。当“一带一路”倡议正式确立并上升为国家战略,展现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开启了中国发展的新征程,谱写出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历史篇章。

今年1月17日,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瑞士发表人类命运共同体演讲《共担时代责任共促全球发展》一周年的日子。

一年前,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和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两场历史性演讲,向世界描绘一幅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壮美蓝图。

一年后,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将“在分化的世界中打造共同命运”定为主题,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理念同频共振。

源于中国,属于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是中国与世界的交响协奏。在这一饱含东方智慧与天下情怀的理念的感召下,国际社会同声相应、相向而行,携手共谱壮美乐章。

新时期新机遇新挑战,民心相通文化相通。在伟大的历史时期,中国文化应如何担负时代使命?新时期下的文化担当又该如何铸就?这是摆在每一个文化界人士面前的重要命题。刘月宁表示,“不同文明间交流互鉴,音乐是最好的载体之一。扬琴起源于伊朗,通过古代丝绸之路传到中国,它本身就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音乐使者。今天20多个国家还有这件乐器。我觉得借扬琴走上世界的音乐舞台,跟同宗不同体系的各种乐器进行深度交流,也是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传播中国音乐文化的生动实践,这也是这四十年来,我一直在坚持的动力,大家用音乐彼此交流感情,产生情感共鸣,所以音乐这种载体在当今也是特别合适的。”未来,刘月宁计划做好中国音乐的“民间外交”,用音乐进一步促进国际合作交流。

淡雅茉莉 香飘纽约

一心一琴总关情

2018年春节的钟声即将敲响之际,刘月宁带着最真挚的祝福为民族强盛的新时代报晓,1月29日,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促进中美两国人文交流、推动中国扬琴艺术的海外传播以及世界扬琴家族的融合发展,首届伊斯曼国际扬琴音乐节在美国纽约开幕。

以琴会友,心意相通。这是一场云集了中外扬琴大师的音乐盛会。世界民族音乐学会会长、中央音乐学院教授陈自明,资深扬琴演奏家、作曲家刘希圣,资深扬琴演奏家、乐器改革家黄荣福出任音乐节顾问。来自包括美国、印度、匈牙利、日本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扬琴家族艺术家担任音乐节副主席。

音乐节的一大亮点是,中央音乐学院“茉莉花”扬琴重奏团携手四川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首师大等院校扬琴室内乐团,在世界顶级音乐学院向全球的乐迷朋友献上一次难得的视听盛宴。

这组活跃而优雅的身影吸引了中外记者和现场观众的目光,刘月宁和她的“茉莉花”,以精湛琴艺惊艳全场,中国传统音乐在她们的传神演绎下,美丽得让人倾倒,最终获得专业团体金奖和5个专业组个人金奖。

当她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女,仍是当年的那位神情专注的、挥动着琴竹的扬琴女孩。听刘月宁弹琴是一件很享受的事,她会神奇地用几个音符就把你带到她所营造的音乐世界,人与琴合二为一,空气里洋溢着纯真灵动的气息,当一串串晶莹剔透的音符汩汩流动,不可阻挡地打落你的心田,然后再舒展开来……妙不可言,音乐,就是这样不分国界,不分民族,可从人类的心灵深处激荡出最美的声音。

敲着心爱的扬琴,风雨数十载,她步履匆匆,始终在思考着如何将中国声音传得更远,如何将作品中民族与时代的关系通过当代的新展示、新媒体、新方法、新载体的不断传扬与积极拓展,使中国音乐不断融入新的时代语境,在与世界各国不断的碰撞交流中,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音乐的光芒熠熠生辉。

“我觉得我来到这个世界的使命就是音乐这件事。扬琴最初是4000多年前起源于中亚地区的一个舶来品,但现在已经中国本土化了,我的使命就是把这种本土化推进,用它作为载体,在新时代发出中国最美的心音。”刘月宁说。

(文/秦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