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漆谦,资深媒体人,中央电视台军事节目主任记者,艺术学博士,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访问学者。中国认知传播协会理事,中国艺术评论家协会特邀专家。研究领域:受众心理、传播效果、中国国家形象、跨文化传播等。

最是那一份“舍不得脱掉军装”的情结

“主持节目一直是我的梦想,而我是从战士成长起来的主持人。”漆谦说,她最早是一名文艺兵,主要主持基层部队的演出,一个偶然的机会,她被调到原第二炮兵后勤部录像室,成为一名解说员。因为经常参加一些纪录片的拍摄,开始步入电视届,后来,部队送她到北京广播学院读书,毕业后提干,成为一名军官。“可以说,部队为我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没有部队的培养,就不会有我的今天,我的青春都是在军营中度过的。”

漆谦与著名主持人陈铎一起主持知识竞赛

上世纪90年代,军队的文化生活非常红火,经常举行文艺汇演,因为经常被邀请主持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的节目,部队一有文艺演出或者展览任务,就调漆谦去当主持人或者解说员。她有很多次离开部队的机会,但是都放弃了。当时她利用业余时间在北京电视台主持音乐节目,采访过孙悦、高晓松等很多流行歌手和乐评人,深受年轻人的喜爱。北京有线电视台希望她能脱下军装,去那里专门做主持工作,但漆谦舍不得脱下这身军装,于是放弃了那边的主持工作,选择留在部队。后来去到美国留学,美国导师希望漆谦继续留下来,于是延期了她的签证,然而她再一次选择了放弃,毅然回国。“我想一个人所走过的青春岁月,和伴随着她的成长的环境,是永远也不能忘怀的,无论经历了怎样的艰苦,都值得留恋,因为,年轻时奋斗的每一个过程,今天回忆起来都是甜美的。可以说,我对军营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漆谦采访歌手孙悦

1996年,中央电视台成立军事频道,漆谦被调去那里主持军事节目,既可以继续做主持人,还能穿军装,对于她而言也可以说是两全其美了。

那些永远不能忘却的深深的眷恋

在做主持人的时候,漆谦一直致力于把军人的大爱传递给人间。“我到过西藏、新疆、云南等地很多边防哨所,报道那里的官兵,至今我依然记得那些淳朴的战士,他们脸上的那一份羞涩和执着。”

2010年4月,青海玉树发生地震,作为女记者,她在玉树坚持了13天,一名叫做石华杰的军人给她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他是青海玉树支队长,“当时我们的采访就是在地震震塌的办公楼前,第二三层已经塌陷下去,他带的支队没有一人受伤,而过去这个支队的营院很漂亮。”为了抢救受灾群众,他们舍弃了自己的一切,当说到战士们时,支队长石华杰的眼睛湿润了,不停地用手擦眼泪,哽咽着说:“我们自己也是灾民呀。”“听到这里,我的心里也很难过。”这个支队的官兵,就像他们自己说的,要建设军营,救助群众,帮助群众渡过难关,军人的牺牲与奉献就体现在每一个行动中。后来,他们采访制作了专题节目《地震废墟上的指挥官——石华杰》,还获得了四川电视节金熊猫国际奖。

漆谦到青海玉树地震灾区采访

还有一次令她难以忘怀的是采访军事专家金一南。在毛巾都被冻成硬邦邦的“石块”的冬天,他捧着《西方哲学简史》,看了一遍又一遍,都翻烂了。回想着过去的经历,金一南已是抑制不住自己的眼泪。“他有一句经典的话,令我至今记忆犹新,‘人在起点时,都是一样的,距离就是在上坡时拉开的。一个人是追求卓越,做难事,必有所得。’”金一南的书,不论是《军人生来为战胜》,还是后来的《苦难辉煌》等,始终向社会传达一种正能量,一种中国军人、中国军队的坚韧与顽强。“从他身上,我学到很多,实际上,我从每一个采访对象身上,都能学到东西,他们对社会,对人生的看法,对我启发很大。采访的过程,也是领略不同的人生,这正是一名记者可以拥有的独特的资源,就是对不同人生的体验。因此,我很感谢我所接触到的每一个人,对他们怀有深深的敬意,每一个人的人生都精彩。”

跨越——从军事节目主持人到文化学者

然而做一名军事节目主持人,这种于她而言很理想的状态并没有一直持续下去,2005年10月,漆谦从美国回来以后,再一次做出了令大多数人意外的决定,放弃台前工作,开始进行理论研究,探索军事传播规律。

那时候她还在负责《国防时空——人物风景》栏目,这是一个面对面的访谈节目,采访的人物从士兵到将军,也有军事专家、院士、省长等一些地方官员。漆谦既是主持人、记者、编导也是协调员,还兼当司机,车也是她自己的,提到这里,她笑了笑,“很奇怪吗?因为当时栏目人手少,加上我一共四个人,每周需要完成一期25分钟的节目。因此,一个人需要负责多项工作。我经常凌晨四点回家,冬天下雪了,我看着雪花飘落在车窗前,会感到一丝欣慰,也有一份感动。”而因为身兼数职,漆谦的组织、整合、协调能力,以及对一个事物的综合判断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锻炼。当然,收获最大的还是与军事专家、院士的面对面采访,那种深层次的思维的碰撞,影响了她思考问题、看待世界的方式,尤其他们对待挫折、对待困难的那份从容与乐观,让听者有了克服一切困难的勇气和力量,这对她日后的工作和生活影响很大。“我从来没有想到,自己也会像他们一样走上科学研究之路,探索事物发展规律、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探索未来。”而放弃主持人身份的根本动因是到美国学习以后,感受到美国强大的传媒带给她的震撼力。

2003年的秋天,漆谦第一次到美国,去探望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做博士后研究的丈夫,因为是媒体记者,在美国时,她非常关注当地的电视节目。媒体在美国被称为第四权力,是权利的声音。美国媒体,对世界舆论强大的“议程设定”功能,难以觉察的穿透力和广阔的地域覆盖范围,再加上对不同媒体形式及媒体以外工具的整合运用,使美国的信息传递到一切可能的角落。2003年,阿诺德·施瓦辛格竞选加利福尼亚州州长,美国ABC、CBS等主流媒体上连续播放他主演的影片,“I will be back”这句他主演的影片中的经典台词,成为选民支持他的一种态度。这是竞选者的媒体攻关,也是一种竞选策略,施瓦辛格很快赢得了支持,竞选加州州长获得成功,跨入政坛。直到2011年1月3日才卸任,任期达7年。“这件事带给我深深的震撼,媒体在政治经济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力,其威力不容小视。”这种震撼,也使漆谦萌生了从理论上探索“美国媒体如何对政治经济产生影响”的想法,这个最初的念头,成为她日后从事研究的根本动因。

2004年至2005年,漆谦再一次去到美国,学习电视商务。这一次正赶上美国在竞选总统。美国每次总统竞选,就像是一次面对全世界的政治选秀,竞选者要在电视上辩论,刚开始的时候,约翰·福布斯·克里一直领先,而乔治·沃克·布什落后,后来他的妻子劳拉·威尔士·布什带着双胞胎女儿在电视上演讲,其端庄的形象,一下子赢得了选民的心,最终乔治·沃克·布什赢得了选举的胜利。“这使我进一步认识到媒体的巨大的传播效能。”由此,2005年10月回国后,她放弃了台前的工作,开始进行理论研究,探索军事传播规律。研究受众心理,了解受众的需求,从理论上探索传播规律,同时也完成了记者向学者的转型。

转变思维模式,探索军事媒体传播的规律性与创新性

经过潜心调查研究,漆谦总结,军事节目的受众主要是军人家属、复转军人以及有军人情结的人,再有就是社会精英和社会名人,除此之外,世界主要国家领导的中国顾问也很关注,他们从中了解中国的政治走向,以此来研究对华政策。

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受众心理与国家安全电视宣传策略研究》时,她发现,当遇到突发事件或重要事件,如地震、阅兵,是受众最关心军事信息与国防信息的时候,这个时候军事节目,如果符合受众需求就能吸引受众。目前,军事节目收视率最高的是《防务新观察》,一些热点问题,如南海、钓鱼岛问题等总能吸引受众。而受众最关心的是我们这支军队,未来能不能打赢,保卫国家,保卫世界和平;另外节目是否能带给人启迪和知识也颇受人们关注。“军事的魅力在于战略、神秘和力量,在于打赢每一场战争的惊心动魄。实际上,军事的胜利也能给经济带来利益,你知道吗?美国可口可乐的传播与销售就是借着美国的诺曼底登陆开始的。政治、军事、经济密不可分。”

为了纵向对比,漆谦还专门对国外的军事节目做过研究,以美国为例,美国十分重视军人形象塑造,美国军人战无不胜的形象通过影视作品传向全球,公众对美军的认知,深受《拯救大兵瑞恩》《阿甘正传》《珍珠港》等影视作品中塑造的美国军人形象的影响。美军一直坚持将大众媒体作为政治性工作和公共事务活动的重要方式,用于提高官兵士气、融洽军地关系、树立军队形象,影响国际舆论。

另外,通过重大节日的仪式感塑造国家形象、军队形象。去美国参观,处处可以看到星条旗,这种强烈的视觉冲击,令人想到美国强大的硬实力和美国军队战无不胜的形象。符号可以给人带来联想,美国星条旗是美国精神的象征,伴随着美国民众的成长,使他们从小有一种认同感,而热爱美国这个国家。

美国博物馆里的星条旗

“我以国家公派访问学者身份到美国学习时,去美国华盛顿参观,在杰斐逊纪念堂,竟然无意间看到了精彩的一幕。”那天漆谦看到一位美国海军军人在托马斯·杰斐逊纪念堂前,举行婚礼,“我远远望见,一位穿着海军军服的军人拿着枪举行婚礼,他先是对着新娘,完成了一个漂亮的操枪动作,然后,与新娘进行热吻,后由另一位海军军官,陪伴着他们缓缓地走下台阶,走向草坪。”漆谦当时很是震撼,托马斯·杰斐逊(Thomas Jefferson,1743年4月13日-1826年7月4日)是美国第三任总统(1801年─1809年),同时也是《美国独立宣言》主要起草人,及美国开国元勋中最具影响力者之一。每天到托马斯·杰斐逊前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很多年轻人,都在纪念堂举行婚礼,在参观期间的短短一个小时,她看到了四对新人举行婚礼,包括那位海军军官。海军军官为什么要穿着军装举行婚礼?“这是美国军人对军服、枪等的一种力量象征的军人形象的自我塑造。”

海军军官在杰斐逊纪念堂的婚礼

美军这种充分利用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大众媒体进行宣传,改善军队形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作法,充分展示了美军强大的军事实力,增加了美军在国际社会的发言权和舆论主动权,达成了军事威慑效应。“美国这种塑造和传播军人形象的路径和做法值得我们借鉴,为我们提供了在军人形象塑造方面的启示。一是打造报纸、电视、网络等军方自媒体的军事传媒航母,形成规模化、立体化、全方位的传播。二是借鉴地方媒体的运营模式,提升军事媒体的影响力,打造国防公益性传播联盟。三是建立中国的价值符号系统,通过教育强化“中国五星红旗”和“八一”军旗的精神价值。”

说到这里,她不禁开始思考未来军事电视节目会走向怎样的一条道路,在传播上,作为电视媒体人又该做些什么。她认为:未来,军事节目将会整合,将电视、报纸、网络、电台整合成一个军事传媒集团,规模化传播,更加注重传播效果,向世界传达军队声音。“实际上,现在网络对电视的冲击很大,电视需要增容传播渠道,借助网络的快捷,迅速传播信息。”不紧不慢的叙事方式已经不再适合今天的传播了,因此,今天的电视人应该掌握全媒体技术,能够在任何条件下,尤其是突发事件中,将传媒的能力,做到快速、高效。同时还要具有国际视野,能够了解国际大趋势,只有站在制高点上,所传播的内容才有人看。才能改变受众的态度。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转变思维方式,变线性思维为智能思维。

从理论到实践,探索跨文化传播模式

自从业以来,漆谦做过访谈节目,也制作了上百部纪录片,而她本人最满意的还是《军队院士访谈录》,通过对他们的采访,让漆谦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去看待事物,探索事物的内在规律。“他们告诉我,‘一个人应该有大的格局,要站在为人类服务的角度去做事情,而不要局限于眼前的名利,一个人存在的价值,就在于不断创新,不断探索未知,服务社会。在遇到困难时,要坚持,不要放弃。’因此,现在,我做事情,经常会从战略定位上先去考虑,然后再寻找途径和办法。”

新时代,中国正在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实现中国梦,需要塑造和传播中国的积极形象,营造有利于中国发展的国际和国内环境。目前,漆谦刚刚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中国国家形象跨文化传播有效性的控制实验研究》的结项,正准备将此研究成果出版。在该课题中,研究了世界对中国形象的认知历史,并且通过实证研究,探索了如何宣传中国形象,探索跨文化传播的模式。“我在国外学习时有一个深刻的感受,实际上,外国人并不真正了解中国,对中国的认知还停留在过去的偏见中,因此,中国文化的跨传播非常重要,同时我也希望能把我们的研究转化成为现实可操作的方法。”

(刘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