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所长促进“人心相通”

近些年,随着中国企业在海外的投资规模日益增大,在投资过程中,不熟悉当地法律法规的问题越发凸显。在解决各种经贸纠纷和争议时,如何对待不同法律文化的碰撞,如何构建创造性的机制来扩大共同利益缩小分歧,是多元文化实现趋同的必要途径。魏丹以最大的葡语国家、金砖国家成员巴西为例,说明人才交往和民心互通的重要性。“目前,由于语言的局限和国内相关专业人士的稀缺,国内企业对巴西投资环境、投资政策和法律以及风险管控还普遍缺乏深入了解,这也成为中国和巴西深化加强合作面临的首要挑战。”

魏丹认为,“在某种程度上,双方在经贸合作上出现的分歧不单单是利益的相异,也体现了文化的差异和彼此的不了解。”正因为如此,确保中国与巴西互惠双赢与共同发展,还需要比语言相通更深一个层次上的文化的沟通。这就需要专业留学人才发挥自身所长,促进两国人民的“人心相通”。

2013年起,魏丹担任巴西司法部项目合作专家。她还是国际法协会国际消费者保护委员会总报告人、国际消费者法协会理事、国际比较法科学院选举会员、德国Springer出版社“新兴经济体的法律”系列丛书总主编和《消费者法》编委会编辑等。这些学术方面的国际交往也为她从事国际交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需要及时掌握跟踪了解企业的动向,针对企业回馈的困难和需求,协调组织专业人士主动为企业排忧解难,展开‘一般入门级’、‘具体问题具体方案’和‘学术研究专题’等不同类别的精准服务。”此外,鉴于近期中国与巴西在产能、电子商务、基础设施、特许经营、旅游、卫生等方面的合作规模的巨大和快速发展,所需各类专业人才的缺口巨大,更需要专业人才的跟进。

教书育人融合“有容”和“率真”

自2002年起,魏丹在澳门大学法学院任教,曾获澳门大学优秀教学奖、优秀研究奖以及优异学术人员奖。魏丹认为,教育是国家和民族的根基。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大学教育的模式也要不断创新。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应该着重培养品格完善的全人全才。

在培养学生方面,魏丹尤其重视三方面因素。第一,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魏丹本人的座右铭是:“以智赢人,得势一时;以德赢人,得势一世”。她也常向学生阐述做人循良知、守信义的重要性。第二,知行合一、不畏困难。在专业知识方面,魏丹严格要求学生踏踏实实、严谨治学,对学术不端行为零容忍。她还鼓励学生要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用于社会实践中去检验和完善,“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干中学”对于能力培养的效果要远比从书本上获得知识更加有效。魏丹说:“老师的使命是在青年人塑造自我过程中担任播种者、引领者、陪伴者和启发者。当学生们感到迷茫时热心地鼓励他们,让他们懂得‘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的道理,协助他们发现自身的潜能和努力的方向;当学生们取得成绩时或者有懈怠情绪时,适时鼓励他们接受一些新的挑战,‘春风放胆来追梦’,‘无限风光在险峰’”。第三,爱国爱澳、报效祖国。魏丹经常向学生讲述,青春的精彩之处在于理想和追求。年轻人要有担当、有大格局。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个人的职业规划要和国家的发展需要相结合,“把激昂的青春梦融入伟大的中国梦”,才会无悔青春、无悔人生。在中央政府、澳门特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澳门大学横琴新校区的启动标志着“一国两制、先行先试”的硕果。澳门与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澳门的人才不仅要服务于本地社会,更要回馈祖国、报效国家。她还积极鼓励澳门的学生同内地开展广泛交流,了解国家的历史和文化,既要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

魏丹利用自身的优势,尤其是学术领域的国际交流和投身社会工作方面的优势,积极为学生创造各种机会和条件。2017年7月,她带领学生出席高级别国际学术研讨会,其博士生论文国际获奖,被人民网和新华网等多家报道。8月,她选拔学生参加“海外留学代表人士中华文化研修班”,让年轻的留学生做到讲好中国故事。在知行并重的教育理念下,魏丹收获了作为“师者”的快乐。

魏丹坚信,身教重于言教。教育者不仅应会传授和讲解,更要有一颗同感的心,更要做一个真诚的聆听者,用心去和自己的学生交流。既要“有容”,又要“率真”。魏丹告诉学生,要保持对未知世界的好奇,永葆探索真学问、探求真问题的赤子之心。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