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朱宏炜,一身正装,黑色的大衣配上一款偏红色的围巾,显得干练而得体。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朱宏炜在对外经贸大学读本科,毕业后供职过国家商业经贸部门;之后“下海”在外企做市场;出国留学攻读哈佛商学院MBA;回国加盟投资机构,致力于节能环保的企业投资与发展。一路走来,朱宏炜感触最深的就是时代的变迁。作为一名投资人,他舍去美国中产阶级的舒适生活,回到北京,感受到祖国资本市场的独特魅力。

“时代的节点,都让我思考下一步做什么”

朱宏炜在对外经贸大学读的大学本科,那时的中国正为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做积极地准备,正读商科的他感受到中国市场经济即将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他选择大学毕业去企业“扑腾”。“我在雀巢集团做过市场,几亿到几十亿的生意都做过。那时中国经济开始腾飞,生意不是很难做。”朱宏炜回忆他进入新世纪以后,在企业里打拼的那几年的境况。

在商场上做的风生水起的同时,朱宏炜却没有停止对未来的思考。他越发感觉到中国的资本市场在逐渐壮大,日后一定会有新的增长点和运用模式。他依稀的记得2010年前后,中国楼市的起起伏伏,银行资本的紧松政策的变化;以腾讯、阿里巴巴等高科技企业进军文化市场,做文化资本投资等新的市场经济现象的涌现,朱宏炜感到自己的知识和眼界似乎还需要更上一层。就这样,朱宏炜瞄准了哈佛大学,他想从这所世界级大学的商学院里获取到这些新的变化与现象的背后规律和应对的方式。于是,他辞去职务,2011年留学哈佛。

“哈佛人并不高冷,他们很想做出一番事业”

哈佛大学是美国最古老、最著名的大学,创建300多年以来,为美国以及世界培养了无数的政治家、科学家、作家、学者。哈佛大学是辉煌的,但大学中的哈佛商学院更令人称道。美国教育界有这么一个说法:哈佛大学可算是全美所有大学中的一顶王冠,而王冠上那夺人眼目的宝珠,就是哈佛商学院。哈佛的学生在管理、交流技巧以及全球经济、市场和金融方面的能力得到了用人单位的极高评价。这样的高评价,让外人对哈佛,特别是哈佛商学院的学子们都报以高冷的印象,认为他们“不接地气”,高不可攀。

朱宏炜笑谈这些其实都是偏见。哈佛商学院的学子们大多是有颗火热的心,他们在一起互相鼓励,想着能否为更多的人做些什么。“比如说《原则》的作者雷·达利奥,他就是我们的学长。他在书中描写了他在创业初期的艰难,连坐飞机都没钱买票等等。他真情实感,丝毫不端架子,不高冷,真诚地与大家分享自己的经历,希望后来者进步更快。”谈及商学院学子们的特点,他说:“在哈佛商学院读书,不但需要书本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敏锐的目光和对资源的整合与实践能力。聪明人在一起,要做一些实干的事。比如说我的同学中有做韩国版的京东,有做东南亚版的滴滴等。这是个人的洞见能力,也是同学之间的一种心心相印,互相鼓励。”

对照美国的发展,我们回国迎接“中国时代”的到来

在美国的三四年里,朱宏炜一方面研究商业理论,观察美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模式,另一方面他也在对照历史,体会中国的发展脉动。

“我们都知道,美国的商品并不是一开始就是高品质的代表。”朱宏炜通过对中美贸易发展历史的观察,他认为大国商品经济的崛起是要经历一个从无到有,从低端向高端,从高速数量发展到中速质量发展的历史规律。“美国的产品就是从模仿到自主创新,从实体经济逐步对资本市场驾轻就熟的过程。19世纪的钢铁还数英国的好,证券市场还要看伦敦;如今美国的飞机、计算机等高精端科技独占鳌头,纽约的金融市场牵动世界的经济走向。”回看中国的发展,他感觉到中国的进步也是基本遵从了这一规律,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中国的经济发展不单单是低端产品的模仿,越来越多的自主研发产品走向世界;中国的金融资本市场当量逐步扩大,参与的资本方已然是世界级的。“我们不再是100万条裤子换一架波音747了,我们的高铁技术走向世界,我们的华为、联想等尖端技术企业开始撼动欧美日的技术壁垒;我们的阿里巴巴、腾讯科技在电子商务,信息金融方面独树一帜;我们的市场不单单需要技术也需要资本的介入和运营,这都是市场经济逐步走向成熟的标志。”朱宏炜基于这样的分析,在MBA结束的第二年,他选择回国发展。

回国以后的朱宏炜很快适应了国内高速发展的节奏,先后加入了青云创投、知合控股等国内知名投资公司,将自己的所学、所闻和十几年的工作实践经验与中国市场的现实情况相结合。特别是技术型企业、环保公司的孵化,都是朱宏炜及其资本方愿意关注的领域。“我想如果留在美国,可能过得很安逸,所谓‘一房一车,老婆孩子加宠物’的生活,那样子的话,我可能会错失

朱宏炜在哈佛大学

很多中国发展的机遇,会怀疑我出国留学的初衷。我很庆幸回国的决定,这也符合哈佛人热忱做事业的风格。现在虽然工作有些累,但能看到投资的环保电动汽车规模生产,为我国的环保事业做出实际的事,我感到很高兴。”朱宏炜不乏幽默地谈了自己决定回国的感受。

“在细节上,为国际交流增添微薄之力”

回国打拼的朱宏炜和校友们在京成立了“哈佛大学商学院北京留学生会”,规模不大,却也承载着朱宏炜和校友们的一些理念。

“留学人员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往往在很多细节上,能为国家做些事。”像朱宏炜这样的青年归国人员,他们具有哈佛商学院毕业生的细致、能干、目光独特等特征,同时也拥有中国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由他发起组建的“哈佛大学商学院北京留学生会”联系了在京多位哈佛学子,他们定期聚会,互相交流在各自领域的情况。“我们还谈不上为国家之间大政方针的事做多大贡献,主要还是在各自领域里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为有关部门、企业提供智力支持和资源互动。我想把一些细节做好,比如说一些受限技术,像我做的环保领域里电动汽车驱动电机技术,从国家层面上可能不是很好交换,但作为个人或企业就或许会容易一些。至于大的方面,协同一下,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就做到了一名留学人员的本分。”朱宏炜和他的哈佛北京留学生会的同学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尝试着在文化、公益、商业、科学技术等细微处发挥群体的优势,为“民间外交”,出一把力。

在中国资本市场步入正轨化的历史进程中,朱宏炜称自己没有掉队。他很认可“技术加资本”的运作模式,尽管在实际情况下会有困难,甚至风险不可避免,但作为哈佛大学商学院的学子,他也深知这是大国经济转向强国经济的必由之路。青年的留学人员朝气蓬勃,他们坚信祖国的未来一定更加美好,哈佛的荣耀也会有更多的中国留学生去缔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