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艳秋,女,满族,1968年2月出生。现任中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生理教研室党支部书记兼副主任教授,沈阳细胞治疗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有限公司执行董事。

image.png

“做医生是我当年考大学时的唯一志愿。”然而,1992年从中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本科毕业的于艳秋却陷入了理想与现实的两难选择。

从行政工作到干细胞研究,体味科研的乐趣

那时候的大学生毕业后是由国家分配工作,于艳秋在学校的时候品学兼优,又被评为“优秀学生干部”,毕业那年学校的留校名额中只有一名行政名额,学校老师都认为她是不二人选,纷纷推荐她留校做行政。当时于艳秋的男朋友,也就是现在的丈夫,已经成为一名小儿外科医生,且当时男朋友的妈妈生病常年卧床。考虑到一家有两个医生,生活会很忙碌,于艳秋选择放弃医生梦,留校做了一名辅导员。在工作中她发现自己不适合做行政工作,两年期满后服从学校再分配,调转到基础医学院病理生理学教研室,做了一名病理生理学老师,开始了干细胞研究。自此正式开启了她与干细胞之间的故事。

2002年11月11——13日,欧盟成员国根据阿姆斯特丹条约推出的第六框架计划正式启动。2003年到德国科隆大学做胚胎干细胞研究的于艳秋很幸运地成为“欧盟第六框架计划FUNGENES(胚胎干细胞分化的基因调控机制,即在各国科学家绘制完成人类的基因图谱后,进行基因功能解释工作)”项目组成员。

“我所在的项目组,负责解释一个胚胎干细胞分化成一个心肌细胞的过程中,心肌细胞的特异基因是如何一步步被打开的。”于艳秋的具体工作就是构建转基因胚胎干细胞株,通过示踪心肌细胞并利用抗药特性,达到纯化心肌细胞的作用。“这两种转基因胚胎干细胞株是研究心肌分化基因调控机制、心肌细胞移植等工作的非常关键的干细胞模型。”

于艳秋在项目组完成了构建转基因胚胎干细胞株,分化、分离心肌细胞工作,在进一步体会到科研工作带来的巨大满足感的同时,更加坚定了她进行干细胞研究的信念。

在研究中建立产业化要求

在德国完成研修工作后,于艳秋回国被学校任命病理生理教研室负责人,在2005年,又被学校派往日本东京大学,做脐血库及脐带、胎盘等成体干细胞研究。回国后,于艳秋主要从事细胞免疫与移植排斥反应及干细胞提取、扩增、分化与移植方面的研究,成功主持973项目《2001CB509904胚胎干细胞的定向分化》的合作课题“人胚胎干细胞起源的心肌前体细胞在动物模型中的功能分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基金“雷公藤多甙抗异基因骨髓移植时aGVHD的实验研究”(2000-Q-J-06)等多项课题研究,参加三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研究(高压氧抗移植排斥反应的实验研究等),且取得优异成果。

十几年前,我们国家的干细胞研究和德国及日本相比存在一定差距,但经过这些年国家的大力扶持及科研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差距变得越来越小。“但是,我国在研究目的,特别是成果转化、实现产业化方面仍然没有国外明确。”国家在干细胞领域的研究经费投入不断加大,但是可应用的产业化成果很少,“一是因为我们的很多研究内容不适于朝产业化方向转变,再者国家在成果产业化方面的政策法规还有待完善。”于艳秋还记得2003年在德国的时候,她所在的项目组中有来自公司的成员,他们可以一边研发心肌分化培养液,一边使其成为产品,她当时参与设计的心肌组织芯片,也在2007年被项目组中的公司注册成为产品,并于2011年进入中国市场。于艳秋认为,国家已经给了很多重大项目资金支持,在项目研究团队及考核指标中应该有更多的产业化要求。

产学研结合,通过干细胞研究防控老年疾病

2016年6月,在中国医科大学和沈阳市政府的支持下,于艳秋在职创业成立了一家干细胞药物研发与细胞治疗技术服务的公司,用以将大学里二十多年的研究成果进行产业转化。公司成立之初,在寻找合适厂址,对接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办理注册,申报等事务上得到了沈阳欧美同学会的大力支持。于艳秋的公司是沈阳欧美同学会“一对一”、“手把手”的扶持创业项目,作为一直埋头于实验室的科研人员,她一开始遇到了很多困难,“欧美同学会发动同学会的平台,家的力量,高效地帮我对接、解决了公司创办时遇到的问题,对此,我真的非常感激。”

经过一年半的努力,公司已经完成了2300平方米的美国和欧盟GMP标准细胞药厂的厂房、检测和研发实验室的装修,并于2017年6月正式投入使用,现已为中国医科大学各附属医院,及辽宁省内的7家三甲医院,提供干细胞、免疫细胞制备技术服务,同时也开始开展干细胞和药物及细胞蛋白制剂研发,目前干细胞临床实验研究和免疫细胞治疗方面已达到国际化水平。作为中国医科大学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被沈阳市政府列为重点扶植的创新创业、新兴产业化项目。

新时代的“新”,就是出现了以前没有的情况,我们面临了以前没有遇见过的问题,所以,需要用新思维、新角度、新模式、新技术和新方法去解决所遇到的新问题。“我认为,我们面对什么样的问题,就有什么样的机遇和挑战。”于艳秋在企业主要负责技术和研发方面的工作,她以自己的研究领域为例提到,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临床上老年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老年患者越来愈多。干细胞是一种具有增殖和分化潜能的细胞,生理情况下机体的生长发育和自我更新取决于体内干细胞不断增殖和分化的能力。在疾病过程中,机体受损的组织器官结构与功能恢复,也主要取决于在临床不同治疗手段的干预下和机体的自我再生和修复能力,人体内的干细胞是决定自身修复能力的主要因素。目前,于艳秋的团队已经拥有了体外大量扩增干细胞的技术,她开始思考是否可以通过干细胞的应用,增强老年患者的自身修复能力,以此来预防和治疗一些老年疾病。

“老龄化带来的老年疾病,给我们的干细胞研究提供了研究方向,带来了成果转化的机遇。”于艳秋所面临的挑战就是如何把干细胞技术和干细胞药物研究做好,并将干细胞技术和产品早日应用于临床,实现“让生命更长久,生活更快乐”的梦想。

(文/刘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