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在查看他培植的雪松树苗。张华摄

30岁的刘晓从北京林业大学景观设计专业毕业后出国深造,被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景观设计专业录取,获得硕士文凭后成为英国皇家园林设计师协会会员。据说,凭借这一身份可以在英国拿到每年6万英镑(约合50万元人民币)年薪。然而,刘晓却走上了一条与众不同的创业路:2014年,他来到即墨龙泉街道梁家屯村承包土地,一年四季住在集装箱改造的宿舍里,天天与林木、鸭鹅、庄稼打交道……

不久前,当记者来到刘晓的住处——几个集装箱改建而成的宿舍和办公室时,他从那片创业时种下、现在已有两米多高的雪松林里“钻”出来。

去年,刘晓考取了北京林业大学林木遗传育种专业的博士,农林方面的老师、同学常常来他的农场做一些实践课题。“中国林科院博士、山东农业大学6位老师正在做一项关于病虫害生物防治的研究,我陪着他们取样本。”说起话来,这位“80后”满脸阳光,“最近特别忙,不断地接待一些专家和同学……媳妇也在备考北京大学城市规划专业博士呢!”

刘晓的“集装箱办公室”不过9平方米,拥挤且简陋,开着一个供暖用的“小太阳”。闲聊间,远处传来鹅叫声。

“去年养的三千只鹅基本卖完了,只留了二十来只,今年顾不上养鹅了。今年应该特别忙,下一步,农场要建成北京林业大学林木育种科研基地,不少事情需要筹备,也计划建一个珍稀植物种质资源中心,还在谋划一个森林学校项目。”刘晓侃侃而谈。

当年,这位“海归硕士”选择返乡创业,怀揣着一个回归田园的梦想:建起一片树林,形成一个小型生态系统,树林里鸟虫鸣叫,儿童与田园生活亲密接触,土地经过改良后可以提供原生态的食材,大人孩子可以吃到健康安全的农家菜……

经过几年努力,现在,刘晓流转了梁家屯、俞家屯两个村1000亩土地,五六十位农民在农场里帮工,他们都学会了标准化林木和庄稼种植等新农业技术。“化肥使用量锐减,经过林木种植、有机肥还田等土壤改良后,土质也越来越好,我们地里的荠菜尽管挖着吃!”刘晓带着记者转了转他的生态林,说话的语调里跳跃着自豪,“那是雪松林,那是榉树林,种的是乡土树种……”

“在农村创业,前期投入大,回收比较慢,条件比较艰苦。”刘晓笑了笑,挠了挠乱糟糟的头发。“守望乡村生活,艰苦却有乐趣,这或许就是兴趣使然吧。”

的确,在刘晓的眼里,这片农田意趣盎然,常常像是“寻宝之旅”,而且挑战自我:

无意间掉下的向日葵种子,来年可以开出一大片向日葵花海;在鹅群里喂食,胆大的鹅伸嘴啄食衣襟,令人开怀大笑;自己设计建设的蓄水池,在天旱时派上了用场;每棵榉树都给架上辅竿,那些“歪脖子”榉树变得又高又直;树下鹅吃草,鹅粪还田,土壤里冒出各种各样可以放心吃的野菜……大自然赐予种种礼物的惊喜,以及自己用所学知识建起“小生态圈”的自豪,常常令刘晓像孩子发现宝贝一样喜不自禁。

“在英国学习时,新自然主义对我的影响很大。”刘晓说,“我正在将这一理念付诸行动。”

现在,刘晓的农场渐有起色,他正信心满满地将农场打造成一个产学研基地。“我和一些专家学者的研究课题,都可以在这里更好地展开。”刘晓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上再次强调乡村振兴。我想,和我一样愿意扎根农村的年轻人会多起来。”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张华通讯员吕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