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利民,1975年9月参加工作,毕业于俄罗斯国立普希金俄语学院俄语专业,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教授。教育部原副部长、党组成员、总督学,现任欧美同学会党组副书记、副会长。

无论是40年前在大连外国语学院当一名人民教师,还是后来在教育部担任副部长,又或是如今在社会组织为教育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尽心竭力,一路走来,他从未停止奋斗的脚步,披肝沥胆,永不停歇。他本人就是一个终身教育的完美典范。

从1975年到2018年,刘利民的“教育人生”已经走过了43个年头。让我们把时光的指针拨到上个世纪70年代,他在大连外国语学院俄语系毕业并留校任教,开始了自己的教育生涯。

blob.png

图为:欧美同学会官网采访刘利民

“这一辈子就想当老师了”

教育以人为本,是一门爱的事业。爱如阳光,温润着鲜活的生命。对于一个少年学子来说,讲台上那个循循善诱的传道授业解惑之人、那个仰望星空、诲人不倦的师者总是散发着谜之魅力。“治学不为媚时语,独寻真知启后人”,教育也是一门迷恋的学问,很多孩子可能就是因为喜欢某一个老师而爱上了某一门学科甚至某一个职业,刘利民也不例外。中学时,他遇到了一位俄语老师,这位老师在50年代曾给苏联专家做过翻译。她在上课时,嘴里总能不急不缓地吐露出优美的语言,那俄语独特的音乐感、律动感,就像一首曼妙的歌,好听极了,深深感染着台下认真听讲的少年刘利民。

1975年,国家有关部门要从中学生队伍中选拔一批学生培养外事干部,俄语成绩优秀的刘利民成为幸运儿,那段日子,他沉浸在俄罗斯文学的海洋里,读了很多经典作品,如《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叶甫盖尼奥涅金》,提升自己的语言能力及对俄语文化的领悟力,这种熏陶无形中预示了俄语将在他的生命中写下重要一笔。同时,在老师的言传身教下,教师的形象在他心中犹如神一样的存在,他就想成为老师那样的人,一辈子教书育人。于是,当学校决定将他留校任教,他便爽快应允。“说到我的‘教育梦’因何而起,我想第一是效仿,走我老师的路。老师说这个职业能启迪年轻人,让年轻人掌握终身学习的能力。现在回想他这句话是非常重要的。”

当刘利民第一次踏上三尺讲台成为一名真正的老师时,他发现台下的学生竟然跟他年龄差不多,有的甚至比他还大,或许这就是初为人师的他所要面对的第一个挑战,“首先得让学生们服气呀,我得严于律己,从专业、仪表、语言等,人家说你得有一桶水才可能倒出一杯水,我认为这其实不是倒出一桶水,而是点燃一团火。我觉得这个比喻很恰当。我就是这样走上讲台的……”。

刘利民的心里只有一个简单的念头,“作为我本人我就想这一辈子当老师了,当一个好老师。”

“教育之神”格外眷顾这个执着青年,五年后,国家恢复研究生考试,刘利民考上后,离开了辽宁,去往北京师范学院(现首都师范大学)攻读现代俄语专业硕士研究生,从某个角度上看,这一次的校园经历似乎“复制”了上一次的轨迹。因为这一次,毕业后的他又留校任教了,在这个校园,一“留”就“留”了26年,从教师到校党委书记——这是他从教生涯中时间跨度最长的一段经历。

学而不厌,1985年,刘利民继续深造,到俄罗斯国立普希金俄语学院攻读俄语专业博士研究生。

“中国教育的第一群燕子”

当时正处于苏联解体前夕、恢复中苏关系之际,是世界历史发展变化波澜壮阔的一段时间,国家教委选派一批青年教师出国留学,刘利民便是这支队伍里的一员。这拨留学生被人们昵称为“中国教育的第一群燕子”。燕子昭示着春天,两国教育往来的春天来临了!1985年,刘利民就读普希金俄语学院,普希金被称为俄罗斯标准语言的奠基者,这所以他名字命名的学校是俄罗斯最好的一所语言教育学院,这批中国留学生将在这里进行为期一年的进修。在学校,出众的才华让这个中国青年很快脱颖而出,被推举为全苏学生会主席,他也是两国恢复关系后产生的第一任全苏学生会主席。在此期间,他协助使馆作留学生工作,备受使馆认可,支持他继续深造,于是他师从具有双博士学位的别利齐科夫教授,在那里度过了三年的留学生涯。

留学生涯在刘利民的记忆长河里留下了许多生动的瞬间,那些年与青春有关的日子,火一样灼灼,有诗歌、有情怀,还有刻在骨子里的“教育梦”。

30年过去了,讲起那个日子,刘利民还像是在述说昨天的故事。6月6日,这个日子他记得很清晰,普希金纪念日。位于莫斯科市中心的普希金广场,人们经常自发到那儿去讨论国家大事。那一天,他很自然地就走到了那里,“苏联人有一个特别大的传统,就是对文化的一种敬畏。他们自发买花、献花、朗诵诗歌、弹唱普希金诗歌改编的歌曲,由于人太多,警察还在维持秩序,我被现场热情澎湃的氛围打动,走上前去,说我是从遥远的中国来的,能不能给你们朗诵一首普希金的诗歌啊?他们问你想读哪首,我说《致恰达耶夫》,我就站到了碑旁的台阶上,给大家朗诵——

爱情,希望,平静的光荣

并不能长久地把我们欺诳,

就是青春的欢乐,

也已经像梦,像朝雾一样消亡;

但我们的内心还燃烧着愿望,

……

现在我们的内心还燃烧着自由之火,

现在我们为了荣誉献身的心还没有死亡,

我的朋友,我们要把我们心灵的

美好的激情,都呈现给我们的祖邦!

同志,相信吧:迷人的幸福的星辰

就要上升,射出光芒

……”

blob.png

图为:普希金广场

这个质朴的青年站在普希金的石碑前将这首诗读得荡气回肠。读罢,围观群众激动万分,包围起了这位来自中国的、跟他们一样酷爱俄罗斯文学的“文艺青年”。刘利民说自己受俄罗斯文化影响颇深,读普希金就是为了表达对先人的一种敬意。“中国人民过去读普希金,今天读普希金,今后还会读普希金,还有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契诃夫……”刘利民向普希金献了一束花,然后离开广场。当他回到学校时,发现校长已经在门口等他了。很快,这事儿便成为一个故事在学校流传下来。

文化就这样悄无声息却又掷地有声地在不同国家人民的心灵中激荡着,经典超越时间成为永恒。“我去年主持中俄友好年,要求选十部中国最喜欢的俄罗斯文学杰作,我当时想可能有个问题,年轻读者的关注度会比较低,其实不然。国家图书馆馆长也是评委之一,他兴奋地跟我说年轻人还真不少。但有另一个问题是,我们现在关注经典较多,对现当代关注较少”。

教育也是一门思想者的事业,三年的留学生涯,刘利民始终在边学边思,学习当地文化,思考政治历史哲学、思考人生。“我目睹了苏联从一个社会主义强国,放弃苏联共产党领导,选择了另一条道路,继而分崩离析的一些场面,现在都历历在目。同样是社会主义国家,40年来,我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发展起来,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给人民带来更多福祉,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潮流、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这也使我深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符合中国国情、适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正确道路”。

blob.png

图为:2006年,俄罗斯总统普京为刘利民颁发友谊勋章

“中国教育发展最快的一个阶段”

新中国成立近70年来,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刘利民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变迁,他说自己经历了“中国教育发展最快的一个阶段”。

2010年,教育部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时任教育部副部长、总督学的刘利民就是这一规划的执行者之一。他分管领域较多,从幼儿园到高中,还有大中小学的教师队伍,从制定政策、规划、方案、推动改革、到检验成果……他事必躬亲,在他的大力推动下,改革成效卓著。中国政府用了25年时间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日本用了64年,法国用了66年,这在世界上绝无仅有。当时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有1亿5千万,还有扫除文盲的工作要做,联合国给中国颁发了奖项,对“扫盲”予以鼓励,这是一个标志性的成果。在学前教育方面,原先普及率仅有50.9%,“入园贵、入园难”成为问题,当时提出深化改革,要从学前教育先入手,教育部就跟相关部委启动了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第一期行动计划中央财政给了480亿,带动了地方1000亿,整个学前教育在全国城乡之间大力推广起来,紧接着又有了第二期行动计划,到去年年底,学前教育毛入学率已经到了79.6%,提升近20个百分点。

教育在一步步推进,数字是客观而令人欣慰的证明。而面临人民群众不断产生的期待,刘利民不敢懈怠。他会挤出时间到农村、下基层,看看那里的孩子们和教师们最真实的生活,看看教育政策落实得如何,看看还有哪些需要改善的地方。一次,他到了一个山村,看到那里有间由过去的寺庙改成的学校,进教室一看,课桌椅是两块石头搭上一块板拼成的,屋子里没有玻璃,没有火炉,冬天,孩子们冻得瑟瑟发抖,手都伸不出来,他深感基础设施亟需加大投入。“义务教育是政府的责任,我们启动全面改造薄弱学校的工程,50万所学校需要5000亿的投入,怎么来?中央财政筹了2600亿,地方筹了2500亿,到2018年底全面完成任务,要让学校不仅有最新的房子、最结实的房子,基本设施都要达到要求,而历史性的成就、正在发生的变化,都是历历在目的,当你作为教育工作者,看到这些发展,幸福感就增加了。”

一次,刘利民去日本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会议,会后他表示想看看那里边远地区的学校情况,在日方的建议下,刘利民第二天就带着几个人飞到北海道,日方给他们选择了一个学校作为参观,距离北海道的札幌市还有些距离,那是曾是一个渔村,学校有一个充满诗意的名字:舞鹤小学。到了学校,刘利民惊呆了,这里有16个学生,9个老师加1个校长,16个孩子采取“复式教育”的方式,比如,老师同时教一年级、二年级,大家都在一个教室里上课,这边是黑板,这边坐俩学生,那边也是黑板,也坐学生。刘利民当即表示,孩子这么坐是互相有影响的,会用余光看到另外一块黑板,你不如让他们背靠背坐。校长一听有理,当场把课椅摆过来了,把黑板挪动了。只见桌椅板凳又厚又重,貌似几代人坐过,教室里几乎没有什么电气化的东西,刘利民感慨不已,为这简陋的硬件与这强大的教师配备,“基础设施并不突出,但教师配备多,软件强。那得投入,9个老师为16个学生上课,这个就是差距。通过这种对比我就感到我们下一步教育应该怎么办,下一步路应该怎么走,任重而道远。”

对话

blob.png

图为:欧美同学会官网采访刘利民

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挺进

记者:巨大的使命和责任,以及由此带来的美好与遗憾,光荣与梦想,或许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绕不过去的。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要在发展基础上多办利民实事、多解民生难事,兜牢民生底线,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同时,“民生”也是今年两会关注的热点,我们说教育要心怀天下、心系民生,而作为最大民生工程的教育,注定会面临很多痛点难点,您认为当前教育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刘利民:十九大提出,教育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性工程,现在的教育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教育现代化。推动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也在于推动教育现代化,它包括了既要有公平的教育,又要有品质的教育,包含了硬件投入和软件建设,包括了学校教育的整体发展,这是一个系统性工程。

我们现在是“教育大国”,高等教育在校学生3700万。再来看一组数据:2003年我国仅有9所世界500强大学,没有一所进入200强。2012年,有28所500强,4所200强。2018年,有45所大学进入500强,位居全球第二,200强增至9所,更有2所跻身世界百强。从2003年到2018年,15年间高等教育加速发展,大学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这就是向“教育强国”挺进的一个过程。我们义务教育有1亿5000万人,从规模到发展难度,没有哪个国家可以比,我跟海外友人说我们不仅人多,而且很多还是独生子女,在教育上有它的特点。我们经常在各大国际竞赛上名列前茅,引起西方重视,奥秘在什么地方?我们的基础教育是领先的。2016年英国请了60个上海的数学老师,花了4千万英镑买了中国的数学教材版权,这也说明我们的基础教育在走出去。

而百姓对于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最容易显现在教育上,尽管义务教育已全面普及,老百姓还要面对择校问题;尽管幼儿园建到了24万所,在园幼儿4400万,还有孩子没有上到好幼儿园;尽管上了大学,如果不是名校那就业怎么办,这种焦虑集中在教育上就形成了社会压力。这些年,“教育”在两会上都是热议的话题,但好在党和国家都高度重视教育,十九大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出教育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性工程,我觉得教育的下一步就会在发展、提升过程中不断破解热点难点,其实教育这些年的发展就是一边在解决热点难点问题,一边得到了长足发展。

不忘初心不负韶华 “教育梦”托起“中国梦”

记者:今年3月您参加了两会,这个春天的两会也是十九大之后的首次全国两会,作为其中的参与者,最触动您的地方在哪儿?

刘利民:这是十九大之后的首次两会,也是落实十九大的两会,要直面许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比如修宪问题、选举问题、代表委员提出的推动下一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改革深层次问题,我觉得这些问题的解决恰恰是我们坚定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的一个过程。这次两会也是我们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一次盛会,给我们提出了新目标新任务。这是一个奋斗的年代,对于我国的教育而言,“教育”是百年梦想的基础,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让教育梦托起中国梦,是我们不变的初心。中国教育事业必将坚定地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为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而不懈前行。

“一体两翼”铸造“教育强国”新格局

记者: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当下,作为联通民心的教育,也在持续发力。这两年,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在一些重大的教育对外交流活动上,我们经常能看到您的身影,在做这些工作的时候,您有何体会?

刘利民:你提到“一带一路”倡议,提到民心相通和教育的国际化,这几个词既是我们做好教育对外开放的关键词,更是未来我们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主线条,那就是继续统筹推动教育开放,努力构建以“一带一路”倡议为主体,以中外人文交流、教育国际化为两翼的人文交流新格局,努力建设世界教育强国,总结起来,就是“一体两翼”。

记者:何为“一体两翼”,您能跟我们具体介绍一下吗?

刘利民:“一体”,是以“一带一路”倡议为主体,深化双多边教育交流合作。主要包括三点,一是我们要主动实施和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对接沿线需求,实现合作共赢。二是要更加积极地承担国际责任,加大教育国际援助。三是我们还要继续密切与国际组织的关系,推动双边多边大学联盟建设,同时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和国际教育规则制定,不断贡献中国新主张、新倡议,增强中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所谓“两翼”,其中之一是以加强民心相通为目标,扎实推进中外人文交流。它也包括三方面,一是要通过人文交流机制强根基。进一步建设维护好人文交流机制,注重机制的内涵建设,提升交流机制的质量和效益,为世界携手推进可持续发展培植民意基础和民心根基。二是通过国别研究增认识。继续加强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关于人文交流的研究,夯实教育交流和民心相通的认知基础。三是通过语言合作搭桥梁。深化与世界各国语言合作交流,推动中外语言互通,为增进理解打通渠道,为民心相通架构桥梁。

另一翼是以提质增效为主线,稳步推动教育国际化。想实现教育国际化,就要重点做好国际化人才和国际化办学两项工作。

记者:在国际化人才和国际化办学的这两项工作上,又可以有怎样的举措呢?

刘利民:我们先来谈人才方面。要精准匹配国家发展战略,坚持选派培养和创新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加快培养五类紧缺人才。

办学方面,我认为办好“五个学”。来华留学:围绕提质增效这一主题,通过健全留学人员管理服务体系和来华留学质量保障体系,加快留学事业发展;中外合作办学:通过完善中外合作办学政策法规和开展评估认证,全面提高中外合作办学质量;境外办学:通过加强统筹谋划,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稳妥推进境外办学;孔子学院:通过优化布局,加强教师培训,继续办好孔子学院;双一流:以国际化为抓手推动“双一流”建设。鼓励“双一流”院校与国外名校和机构开展实质性合作,加强高水平人才联合培养、科学联合攻关和科技国际协同创新,逐步与国际接轨,实现世界双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