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哈密,暮春时节的棉田上空,一架新型植保无人机的试飞,引起了棉农的围观。在新疆,以无人机为代表的新技术,正在将棉花种植业从沉重的人力负担中解放出来。而这不得不提眼前这架无人机的主人戎梦雅。“现在是植保空档期,我们重点抓无人机植保飞手培训,为新一年早布局,开好头。”戎梦雅对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介绍到。

2015年,戎梦雅从英国留学归来,短短两年间这位“90后”就在新疆哈密棉农中闯出了名声,每年5月到10月,上百个电话打到戎梦雅的手机上,邀请她的团队为田里的作物做植保。2016年创业至今,戎梦雅的无人机队从1架扩大至6架,团队增加至10人,销售额过百万元,共完成近15万亩棉田的植保作业。

传统棉田里的“人海战术”

和许多新疆孩子一样,棉田伴着戎梦雅长大。小时候,每年9月,家里都会变得格外热闹,采摘季到了,家里的10亩棉田每年至少要请400多名工人。

棉田里的“人海战术”,是新疆棉花采摘季的一道独特风景,可对棉农来说却是沉重的负担,植棉成本主要由土地、生产、人工三项构成,单人工一项就占了全部成本的一半左右。

两年前,新疆哈密开始推广采棉机,采棉机效率奇高,昼夜连续作业,一星期就能干完以往400多名工人2个月的活。而且,每亩机采费用只需200多元。因此,戎梦雅的父亲想都没想,就成了全哈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这也让戎梦雅第一次最直观地看到了科技的力量。

留学归来发现商机

英国留学期间,戎梦雅玩过无人机。见惯了棉田拖拉机植保的她,却从未将无人机与植保联系起来。直到2015年她陪父亲逛农机展时,才第一次接触到无人机植保。

“当时无人机植保还非常冷门,我和哥哥都觉得机械化一定是未来农业的方向,这是一个机会。”戎梦雅说。

2016年年初,戎梦雅兄妹找遍整个新疆都没找到一架无人机。通过网络搜索,兄妹俩辗转山东、江苏,才带着一架无人机回到了哈密,正式开始无人机植保创业。

无人机怎么飞?药剂怎么配比?飞行速度怎么设定?起初兄妹俩一无所知。好在家里不缺棉田,兄妹俩划出一片试验田,又分成几个区块,分别测试30%、40%、50%、60%等不同浓度的药,寻找药效最好的方案。

反复摸索出最佳方案和药物配比后,戎梦雅和哥哥先给自家近4000亩地全都植保了一遍。

没过几天,邻居找上了门,他发现自己在用拖拉机打药后,蚜虫非但没被杀死,反而越来越多,而戎梦雅家的田地却没有了蚜虫。邻居上门取经,这才听说了无人机打药的事情。

第二天,戎梦雅和哥哥带着无人机去邻居家的田地,这才发现,田边熙熙攘攘地候着80多人。原来无人机打药的消息已经传开,大家都想看看这个新鲜玩意。此后三四天,一拨又一拨的人从四面八方赶来,其中就有兰自立,他专程驱车60多公里,想看看无人机植保能不能解决自己的困扰。

兰自立家有1000多亩棉花地,拖拉机植保带来的各种问题一直叫他头痛,特别是拖拉机在掉头转弯时,非常容易带落棉桃,植保带来的损耗率在5%~7%左右,按一年亩产400公斤算,一亩地至少减产20公斤,1000亩地的损耗就是20吨!而无人机植保的损耗率为0,如果按2017年7.5元/公斤的收购价算,仅损耗这一项,使用无人机植保一年就能增收15万元。

无人机植保大有潜力可挖

拖拉机植保的优势在于价格,只要4元/亩左右,无人机植保价格却要8元/亩。兰自立算了算,1000亩棉花地,一年6次植保用无人机要多花2.4万元。

“可是与减少损耗和用水获得的收益比起来,植保费用并不算高。”兰自立很快做了决定,成了戎梦雅的客户,连续两年请戎梦雅团队负责棉花地的植保工作。

无人机植保的优势,很快被棉农认可,订单量也节节攀升。2016年6月,戎梦雅购入第二架无人机,到了9月,机队规模扩大到了4台。

从一辆皮卡车、一架无人机和10块电池起步,戎梦雅和哥哥在5个月的时间里,跑遍了哈密下辖的十个镇、二十七个乡。

“最忙的是采摘季,打脱叶剂的时间集中在20~30天内,我们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有时候一整个月都回不了家。”戎梦雅说,那段时间团队的所有人,都活得很像“野人”。

2016年年底,戎梦雅和哥哥在哈密周边地区作业7万多亩,赚回了4台无人机(一台植保无人机加电池售价接近5万元)和1台皮卡车的成本。

2017年,戎梦雅的植保队伍继续扩大,他们聘请了专业的飞手,又添置了2架无人机。“最大的成本就是添置了2台无人机,但去年已经植保了7万亩左右的田地,仅植保收入就在56万左右,平均每个月有10万的收入。”戎梦雅说。

戎梦雅觉得,无人机植保在新疆还大有潜力可挖,“整个哈密有100万亩棉花地,一年至少植保6次,等于一年需要植保600万亩,去年一整年我们团队植保了7万亩左右,只占了整个哈密市场的1%,市场根本没有饱和。”

2018年,戎梦雅和她的团队准备继续大干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