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裕荣(右二)在好花红镇弄苑村帮助村民收购佛手瓜

多彩贵州网讯(本网记者徐昆)这里是唱响祖国大江南北《好花红》民歌的发源地,这里有着悠久的布依民族文化遗产和美丽的田园风光,这是惠水县好花红镇,它正百业兴旺,好花正红。

而在两年前,这里的百姓却靠着“望天水”农作,靠着天吃饭。随着一位“海归博士”的到来,好花红镇开始了它的蜕变。

海归博士下乡秒变百姓“秘书”

2016年,在贵州省政府组织的“万名农业专家服务‘三农’”行动中,贵州省农科院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专家、“海归”植物营养学博士李裕荣被派到惠水县花好红镇担任科技副镇长。两年间,他满怀热情,用自己的所学所识,为当地村民脱贫致富做出了突出贡献。

走马上任后的李裕荣深知,要实现好花红镇新的蜕变,就得让自己融入百姓,“钻”入百姓家中。为了了解百姓的想法,了解当地农业产业结构,他走家串户,穿梭于乡野之中,深入全镇28个村调研,走访深度贫困村200多余次,进行技术指导200余次。在此期间,他了解到好花红镇弄苑村的当地百姓有佛手瓜种植传统,但种植规模都不大,收益不明显。于是,他着手研究起当地的佛手瓜种植,从科学种植管理佛手瓜入手,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借助滴灌、冷藏等先进技术,日复一日手把手地教村民科学种植佛手瓜。百姓按照他的种植方法,哪里不懂就打电话问李裕荣,李裕荣也不厌其烦地一一解决村民的问题。通过他的种植方法,当地佛手瓜产量大大提高,瓜农们也尝到增收的甜头。“那段时间,村民都把我当成他们的秘书了,种植、销售、价格都问我,我还要一一帮他们规划清楚。”李裕荣笑着说道。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弄苑村佛手瓜种植面积达3000多亩,年均亩产值达6吨,人均纯收入6000元,户均收入超3万元。李裕荣也得到了当地村民的信任与赞赏。

李裕荣现场帮助村民了解大球盖菇

脱贫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只要用心,脱贫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是李裕荣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佛手瓜产业形成规模后,李裕荣也一直在思考怎样把种植佛手瓜下面的空间都利用起来。

为了将佛手瓜产业最大效益化,也为了探索佛手瓜产业的生态可持续,李裕荣经常回“娘家”寻找专家和技术支持,这些想法得到贵州农科院名誉院长李桂莲的大力支持,李桂莲院长先是提供了“黔白5号”耐抽薹白菜的种子,村民种植后效果显著。后又亲临现场调研,认为大球盖菇在佛手瓜下种植既可增加收入又是生态可持续,因为大球盖菇不需要设施、地栽,秋冬种与佛手瓜既错季又补充。并且大球盖菇本身就是是草腐菌,不需要木材不需要砍伐森林,种完蘑菇后残渣又可作为肥料,不仅解决了生态可持续的问题,又能给村民增加收入,两全其美。

之后,李桂莲院长就把其“321”项目(亩效益达3万、2万、1万)、省财政厅项目《贵州省蔬菜产业科技产业扶贫“321示范工程”》和省农委项目《贵州省蔬菜产业科技扶贫“321模式”大面积示范推广”》项目在惠水县好花红镇增加了一个示范点,从2017年10月开始种植大球盖菇,并且得到项目团队陈之林博士、文林宏研究员等手把手的培训指导。

“得到‘娘家人’的支持后,许多问题迎刃而解。特别是种植大球盖菇,亩产超1000公斤,一旦得到市场认可,两项相加,亩产值轻轻松松可超万元,老百姓的腰包即将鼓起来。”李裕荣激动的说道。

丰收后的村民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请进来”+“送出去”

为了让当地干部群众学到更多农业技术,也为了让好花红镇的农副产品走出去。李裕荣实施“请进来”、“送出去”相结合的发展战略,先后组织贫困村村干部加强技能培训,到平坝县、安龙县等地考察学习经验。并多次邀请贵州省农科院专家李桂莲、省农委蜜蜂专家徐祖荫、贵大核桃专家潘学军、农科院园艺研究所的陈之林博士、泰国苏兰拉里理工大学教授等来到好花红镇,为当地农副产业建言献策。并且,为了能让村民的农副产品能销售出去,李裕荣还多次对接网络电商平台,策划农产品品牌5个,销售量达到200多吨,销售额达500多万元。

回到农科院的李裕荣依然心系好花红镇

好花红镇花好红

经过不断的探索、学习和实践,好花红镇以佛手瓜种植为纽带,构建成了“菜-菜-菜,瓜-菌-蜂”模式,即佛手瓜空闲期进行10月、2月、4月三季蔬菜种植,佛手瓜种植期间瓜下套种大球盖菇,种植巨菌草以提供菌材,同期进行中华蜜蜂养殖。规模也将从去年的6000亩扩大到15000亩,涉及贫困户达800户,预计经济效益超过1亿元,300户建档立卡精准脱贫户可实现脱贫。

虽然今年李裕荣已转为科技特派员,但去好花红镇的次数不降反升。“村民依旧忘不了我这个‘秘书’,电话里虽然问我的问题没少,但更多的是关心问候。”李裕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