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成

王一成是浙江台州一名留学学者,也是浙江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他被业内誉为“浙江猪病防控第一人”。10多年来,他致力于猪病防治研究工作,由于长期奔波劳顿,饮食一直不规律,被诊断出患有胃癌,但他瞒着所有人,坚守岗位,跑养殖场、记录实验数据、做研究报告、向同事托付未尽的工作,即使躺在病床上仍通过微信、短信为养殖户解答猪病难题。

他是一个海归学者,本可留在国外,过富足安逸的生活,却选择回国。   

他是一个科研功底深厚的科学家,本可搞研究,出专著,却选择服务一线。  

他是一个爱清洁成癖的人,却能长年与死猪病猪打交道,坚持在血污恶臭的环境中工作。   

2017年9月15日,细雨蒙蒙。杭州市殡仪馆,哀乐低回。尽管没有通知,但全省各地的养殖户还是纷纷赶来。一个个壮汉,强抑着悲痛抽泣着,哽咽声、啜泣声此起彼伏。大家送别的人叫王一成,浙江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兽医研究室主任,猪病防治研究课题组组长。这位35年心系养殖户,奔波在生产一线,将毕生心血奉献给畜牧兽医事业,业界公认的“浙江猪病防控第一人”,因患癌症,不到60岁就与世长辞。

回国工作,才是我留学的目的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王一成先后留学澳大利亚、美国。当时,王一成科研成果突出,要留美工作并非难事。妻子到美国探亲时,曾问王一成想不想留在美国。王一成回答:“学成回国工作,才是我留学的目的。”

回国后,王一成在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从事动物分子生物学研究,但当时项目少、经费不足,科研条件有限,致使他的许多研究难以深入开展。这让一向不甘人后、一心想在科研上有所作为的王一成很是痛苦。

“到基层去,就会有广阔的空间。”有一天,王一成突然豁然开朗,他向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领导主动请缨,转向临床方向。当时,浙江省生猪规模化养殖正迅速发展,猪病防治成了影响产业发展的头等大事,而猪病临床诊断人才却奇缺。

出人意料的是,在实验室里拨弄了近二十年试管、显微镜的王一成,到了生产一线拿起解剖刀一点都不露怯。在养殖场里,他不怕脏不怕累,在化尸池边常常一蹲就是几个小时。他在基层防治猪病获得了大量病毒样本,为自己的病毒研究奠定了基础。他学以致用,将分子生物学技术与诊断服务结合,极大地提高了疫病诊断的效率和准确性,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浙江省“猪病无人可看”的窘境。

王一成图片来源:浙江文明网

只要对养殖户有利的,他都会去做

王一成多次遏制疫情暴发,为养殖户避免了更大的损失。为了方便给养殖户看诊,王一成常常自己开车前往各地猪场,这些年下来他的两辆车跑了约60万公里,过路费、汽油费都是自掏腰包。他还一直坚持不收养殖户分文诊断费,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2012年腊月,温岭一畜禽养殖场内刚出生的小猪大量死亡,遭受重大损失。焦急万分的养殖户林金法在大年三十晚上向王一成求救。接到电话,王一成二话没说,年初一便自己驾车赶到温岭猪场,进行病理解剖。

猪场四周透着呼呼的北风,近视又老花的王一成俯着身子,仔细查看器官病变情况。在一连解剖了十余头病死猪后,他准确判断出猪群得了猪流行性腹泻病,提出了用药建议。猪场疫情迅速得到控制,避免了数十万元的经济损失。

2014年,因父亲去世,还在上学的阮张峰接管了猪场。当时,父亲欠下的700万债务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又逢蓝耳病袭击,猪场每天死亡20多头病猪。

正在绝望无助时,王一成来了。那个盛夏,他一趟趟地赶去上虞,穿上厚厚的防护服跳进化尸池取样、解剖。死猪的恶臭熏得人几乎窒息,王一成全然不顾。终于,疫情被王一成控制住了。如今,阮张峰的养殖场有生猪存栏2万多头,年产值6000多万元。为了报恩,阮张峰送过红包、土特产,甚至想过给王一成买辆车,可无不被坚拒。

王一成(左三)情系农户,到养殖户的猪场询问疫情。图片来源:浙江文明网

一本本日记,几乎每一页都记录着他为农服务的行程,记载着他十余年奔波的日日夜夜

长期奔波在第一线,王一成的饮食一直都不规律,饥一顿饱一顿,终于积劳成疾。可即便疾病缠身,他仍不愿放下手头的活儿。

在王一成的日记里中,没有假日、没有周末,只有责任。除了上班时间做实验,业余时间王一成大多用来服务养殖户。也正因此,王一成才能够在十几年里服务全省1000多家规模养殖场。

2016年1月10日,星期日,王一成第一次在日记里提到“胃不舒服”;之后的两个月里,他又在日记里近10次提及胃疼。可在他满满的行程里,也只是匆匆一笔罢了。用他在日记里的话说,有太多工作要做了。

2016年4月26日,王一成胃疼难耐,到省人民医院做了胃镜检查。在日记本里,他写下了“检查结果是胃癌”。

即便如此,第二天,他仍应养殖户之约自己开车到余姚的一家猪场看诊。路上,他和往常一样,在路边买了水饺当晚饭。只是这次,因为胃疼,他只吃了两个水饺,便再也咽不下了。晚上回到家,已是9点半。

从诊断出患有癌症到向单位报告,其间的一个月里,王一成没有向任何人提及自己的病情。直到在2016年5月20日下午,省农科院畜牧兽医所所长鲍国连才接到了王一成的电话,被告知病情并要求请假。

“王一成不是不知道爱惜自己的身体,只是他实在太忙了。”省农科院党委书记汤勇说。

“王一成从来就是这样,恨不得把一天当成两天、三天来用。”王一成的课题组成员袁秀芳说。

王一成(左)在畜牧场向养殖户了解葡萄大棚养猪的情况。图片来源:浙江文明网

一条条短信,几乎每一句都是他对农民兄弟最后的叮嘱,诉说着他在生命最后时刻对养殖户的心心念念

2017年9月12日,王一成重病离世。打开他的手机,却发现直到8月15日,他仍在通过微信、短信为养殖户解答猪病难题。只是,一向严谨的王一成,这时打了不少错别字。

原来,当时王一成因病痛一次次昏迷。苏醒过来,他却仍坚持查看手机,根据养殖户发来的病死猪解剖照片,用颤抖的双手一字一句回复。

“王一成就是这样,心里最惦记的就是养殖户。”王一成的课题组成员李军星说,一直以来,只要养殖户一个电话,无论假期还是大过年,王一成一准赶去看诊。

“要用生命去做你的工作,才能有一番成就。”在儿子进行职业选择时,王一成这样对他说,“如果你只把工作作为一个职业去干,按每天8小时制来干,肯定干不好!”

两情不能久长时,我多想朝朝暮暮……

心里装着养殖户,王一成陪伴妻儿的时间少之又少,因此心中有着不少愧疚。他一直挂在口头的话就是:等退休了吧,到时候就有空好好陪陪你们了。

在生命最后的几个月里,王一成一直在努力为家人多做些什么。妻子回忆,2017年3、4月份,王一成每天晚上从实验室回到家后,老是忙着查看家里的水龙头、电器、门把手,发现毛病了就修好……“当时我还不知道他得了病,现在想来,这大概是他给这个家在做最后的交代吧?”王一成的妻子说。

如今,王一成的妻子每过一两天,仍然要打开王一成的手机,用王一成的微信号给自己发上一两条消息,“感觉就像他还在一样。他在的时候总是太忙,忙着到处跑养殖场,忙着做实验,都没时间给我发微信……”

编辑点评

农科赤子,一心为农。翻看王一成留下的日记,以及他在病床上给养殖户们发出的短信,他服务农户的一幕幕似乎就在眼前。只要对农户有益的事,他就乐意去做,从不计得失,坚守一名畜牧科技工作者的初心,始终如一,这一份献身畜牧事业的责任和担当,服务“三农”的执着和情怀,令人感佩。如今,他走了,可他的故事仍在农民兄弟中口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