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耀介紹手術機械人的操作原理。香港文匯報記者李兵攝

李耀介紹手術機械人的操作原理。香港文匯報記者李兵攝

中國版「達芬奇」明年臨床測試

近日的「中國芯」事件,更堅定了舉國上下對「擁有自主的核心科學技術」的共識,從政府到市場,都大力鼓勵和資助高科技項目實現科技產業化。以人工智能醫學為核心,從事外科機械人研發的成都博恩思醫學機器人有限公司,近日完成了1億元人民幣的A輪融資,公司正在建造一款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微創手術機械人系統,預計2019年可進入臨床測試階段。 ■香港文匯報記者李兵成都報道

「5歲前,我的體質非常弱,在華西醫院度過了不少時光。」博恩思醫學機器人有限公司創辦人、80後海歸李耀憶述,年少時患病,覺得求診後藥到病除非常神奇,於是立志長大後要當一名醫生。然而事與願違,李耀1998年考入的是四川大學電子信息工程系。大學畢業後,李耀留學美國在馬里蘭大學攻讀電子和計算機工程學博士學位,並就職於斯坦福大學人工智能機械人實驗室。

「隨着人工智能不斷發展,自動化技術在很多行業得到應用,但在醫療行業卻進展緩慢。」這時,童年的夢想撞擊着他的心扉,觸動了他研發手術機械人的願望。

2016年,李耀回到成都,在成都高新區創辦博恩思,專注於微創手術機械人及醫學輔助機械人的研發、製造及臨床應用。「博恩思英文為Borns,意為新生與重生。」李耀指「博恩思」是一個新生命,「科學研究需要十年磨一劍,我將靜心去打磨每一個細節。」

重點關注腹腔鏡外科

手術機械人核心技術門檻高,目前美國的「達芬奇」在全球幾乎一枝獨秀。截至2017年3月31日,「達芬奇」機械人裝機量4,000台,其中美國約3,000台,中國內地加上香港共78台。作為後來者,發展空間在哪兒?怎樣才能彎道超車?

李耀表示,「達芬奇」經歷幾代的成長已趨於成熟,不過「達芬奇」的設計理念與內地臨床應用存在差異,沒有覆蓋全部專科,這成為國產手術機械人的重要突破口。為此,他將目光定在專科手術機械人領域,重點關注腹腔鏡外科。「腹腔鏡手術看似很小,但實際操作難度非常大。」李耀說,在傳統腹腔手術中,醫生看到的人體器官影像與現實相反,通過手術機械人能讓醫生看到與真實一致的影像,能大大提升手術的效率,降低手術難度。

精度高操作快創口小

與傳統手術方式相比,使用「博恩思」的精度更高、創口小且操作速度更快,可以邊切割邊止血,減少感染幾率。在傳統手術過程中,醫生注意力需高度集中,勞動強度非常大,未來「博恩思」或能讓醫生坐着、甚至躺着手術。

「『博恩思』操作簡單且應用靈活,充分考慮了內地醫生的手術特點和手術習慣。」李耀介紹,「博恩思」在兩年內首要完成「充當醫生好助手」的目標,根據醫生下達的「指令」協助操作,讓原本需要「5個醫生做6個小時」的手術,提效到「3個醫生2小時完成」。遠期目標是更加「人工智能化」,做到在手術中自動完成一些步驟,成為醫生可靠的「夥伴」。

「如果說『達芬奇』是一位全科醫生,『博恩思』則是一位專業的腹腔鏡外科醫生。」李耀表示,「博恩思」在智能和遠程操控等方面領先,其模塊化設計具前瞻,可與其他手術設備靈活配合,從而成為「多面手」,大大降低整機成本。

為讓「博恩思」有一個智慧的「大腦」和健康的「體魄」,李耀聘請了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協會(IEEE)終身院士William Levine為首席科學家,與美國斯坦福大學人工智能實驗室合作,並引進了矽谷最新的科研成果。

剛完成1億元A輪融資

近日,博恩思獲得資本市場青睞,獲得由德屹資本領投,瑞華控股和天巽投資聯合投資的1億元人民幣A輪融資,所籌資金將重點用於支持公司完成博恩思全系列微創手術機械人的註冊認證以及商業化上市前準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