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翊夫给患者分析病情 

心电监护仪“滴、滴”声把周围环境显得愈发的静,无影灯下,孙翊夫仍一丝不苟地继续着手术,抢救一位午夜从急诊转来的腰椎骨折患者,术中来不及喘息,只有争分夺秒……患者转危为安,疲惫的他推开手术室的门,洒满阳光的走廊早已人影嘈杂,自己也记不清多少次以这样的方式迎接新的一天。2009年,80后的孙翊夫北京大学医学部博士毕业,回到家乡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脊柱外科,其间留美获博士后归国重返岗位,现为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硕士研究生导师,每天24小时电话开机,时刻准备着抢救生命。

孙翊夫带的研究生邵立伟说,孙老师带着三名研究生,平时还要给学生上课,教学任务繁重。为抢救病人,有时候每天要连着做五台手术,凌晨手术结束,走出手术室,洗洗脸又开始新一天的工作,累了就在办公室躺一会儿,困了就用冷水洗洗脸。近10年来,他几乎未休过长假,经常保证不了吃饭、睡觉时间,刚进家门就又返医院。

“孙老师常叮嘱咐我们,无关的检查不要给患者开,对于家境不好经济困难的患者,能不开的检查就不要开。他还经常给那些经济困难的患者联系免费的器械,尽可能地减少患者的花销。”作为学生,高旭说,从孙医生那不仅学到了高超的医术,还有一份高贵的医德。“要不是孙大夫,母亲现在啥样我都不敢想……”来自农村的张大姐说,她70多岁的母亲去年意外导致腰椎损伤,多亏孙大夫及时有效救治;年轻患者李先生说,孙医生会在术前沟通中尽量将家属的顾虑降到最低,“他跟我见过的医生不一样,话不多,但句句管用。他笑容很暖心,眼神里透出的仿佛一缕阳光,温暖,我们心里踏实。”

上善若水,从披上白大褂那天,孙翊夫就一直以一种平和的爱心,默默地照顾着身边的患者,包括患者和家属的情绪。手术前后,偶有患者家属给他塞红包,除了当场拒绝外,有时他也会选择暂时收下。“术前,家属突然塞给一个红包,有时来不及拒绝,收下就算给他们一个暂时的心理安慰。”孙翊夫说,作为一名医生,他理解患者家属的感受,想要以这样的方式表达感激之情,寻求心理安慰。事实上,每一位具有职业感的医生,并不会因为这份“心意”有无而影响对患者的态度和技术水平的发挥。“一些家属担心患者得不到充分的治疗或医生细心的照顾,于是给医生塞红包,孙老师会委婉地把这些红包存成患者的住院费,返还给患者,在不增加患者负担的情况下,同时也照顾了家属担心患者的这种心情。”高旭回忆说,面对“红包”这道关,孙老师过得去!

多年来,孙翊夫看到有的患者因缺乏有效治疗手段而贻误病情,造成终生残疾,甚至失去生命,就暗下决心,要不断学习新技术,在基层医院也能帮助患者缓解病痛。农安、白山、白城……多年来,他义诊的足迹遍布了省内外多地,为方便患者就医,经常有人说他把诊室“搬到”基层。“他非常敬业,工作起来特严谨,每次去基层医院都会很早起来,风雨无阻,从不缺席。出发前一天,他会认真准备课件,根据所去的地区和医院实际情况进行充分准备,把最先进的理论和实践技术带向基层医院,让一些严重的病患也能在当地医院接受最积极的治疗。”孙翊夫的同事说。

孙翊夫所在医疗组平均年手术量近500例,门诊量超过2000例……“有时感觉医院更像我的家。”孙翊夫的办公桌上有一个人体脊椎模型,他经常凝视,虽然工作近10年,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但他还是愿意做个学习者,每天在奋斗中成长,在患者和家属的笑颜中感受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