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璐为前来学习巴南茶技的外国友人示范采茶的手法。

绵延的万亩茶山,绿透了重庆市巴南区二圣镇巴山村的山峦,在那山脊沟壑里,一株株茶叶充满了勃勃生机。2.5公里的柏油路缠绕在山间,路旁的小茅屋下,一排亲子体验制茶锅整齐地排列着,曾经只生产茶叶的巴山村茶山已成为一个集休闲、体验于一体的旅游基地。而带来这些改变的是一名曾经一心想逃离家乡的海归,她叫张璐。

他乡的决定

张璐11岁那年,乡镇企业二圣茶厂面临倒闭,从技术员一路成长为厂长的父亲张节明在焦虑中下定决心,以接下茶厂80万债务的条件买下了茶厂。那时的茶山仅有200亩,张节明不断扩大种植,并联合农户一起发展,几年后还清了欠债。张璐从小就听周围的阿姨们对她说将来她要接爸爸的班,把种茶事业发扬光大。从小被贴上张节明女儿标签的张璐只有一个愿望,就是希望别人不要叫她张节明的女儿,不要掌控她的人生。

为了获得自由,张璐开始了逃离,大学毕业后她赴美留学,并在毕业后找到了满意的工作,为了留下业绩优秀的她,老板还提出可以帮助她签证落户。终于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实现自我价值了,张璐告诉父亲她不想回国了。

电话里,60多岁的张节明表示尊重女儿的决定,然而在镇静地挂掉电话后他却向朋友慌张地倾诉:“张璐不回来了,我们的茶山怎么办呀?我这一辈子倒是够吃了,可3000多户茶农怎么办?重新去找工作吗?”

父亲的担忧几经辗转传到了张璐耳朵里,想着60多岁的老人在家乡的期盼得不到回应而焦虑,却又不能让远在异国的女儿担忧,张璐突然发现自己是多么残忍,她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决定。那一刻她发现曾在她眼中天蓝水绿云又清的异国他乡变了。“那里的天再蓝、水再绿,可终究不是家。”2014年,张璐放弃了落户美国的机会,背上行囊回到家乡。

守护好茶农的心血

在张璐上大学和留学的那几年,重庆市二圣茶业有限公司加入经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重庆茶业(集团)并成为控股公司,以基地+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在巴山村、中坪村发展起了2万多亩茶园。

“在父亲的心里,茶山与茶农已成了他的责任,我不忍心再让他失望。我想守护好父亲的心血,守护好这片土地上茶农的心血。”回到家乡,张璐心甘情愿。

回到公司后第一次谈合作,张璐就被刺激了。“你们的茶叶品质我们非常认可,就是你们的形象太low了,进商场影响我们商场的整体气质。”商场经理的这盆冷水让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的她反思,反观自己茶叶的包装,那些宏大、厚重又土气的包装不仅浪费,也早就过时了。

张璐主持重新设计了简约环保的包装,一上市便受到市场青睐。此后她又开拓了公司直营电商平台,拓宽茶叶销路。在品质上,张璐坚决执行标准,农户交的鲜茶要先过肉眼关,使用化肥的直接拒收,过农药检测关,检测不达标直接拒收。

有几户新加入的茶农很不理解,辛苦种的茶为什么就因为施了化肥就不收了。张璐说:“我们的茶是直接吃进消费者嘴里的,如果因为质量问题打翻了这杯茶,我们所有人都吃不上这碗饭了。”经过两年的博弈,一些最初不理解的茶农逐渐接受了,他们交上来的鲜叶质量越来越好,茶叶品质也逐步提升,公司推出的品牌茶在市场上越来越火,合作社的收益也越来越可观,茶农们也终于理解了张璐的严格。

采茶+旅游开新路

与父亲经营理念不同,张璐不仅卖茶,还开拓了茶山基地的采茶旅游,每年春天是茶厂的旅游旺季,重庆城里的家长们会带着孩子到基地采茶、制茶,而抢采完春茶的许多茶农也会到基地服务。旅游服务加上茶厂的制茶、包装、管理等岗位,每年有上千个岗位可为周边农户提供就业。

每年5月,大部分茶农修剪完茶树枝后会陆续外出打工,等年底回到家,茶厂的红包也为他们准备好了。2016年起,公司决定拿出部分利润按照茶农交茶比例进行分红,2016年茶农共获分红15万元,2017年分红20万元。张璐告诉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在3000多户茶农中,大部分家庭每年仅茶叶一项收益就有5~7万元。

张璐决策带来的效益,茶农们记在心里,也更支持她的决定。今年,张璐一说起想在基地使用无人机,好多在基地务工的妇女姐妹都报了名,最终6名姐妹接受了无人机操作培训,这支无人机操作小分队将用无人机为新栽小茶树喷洒营养液。

回到家乡这几年,张璐越来越明白了,那些曾经说她要接父亲班的阿姨们并不是看不起她,父亲也并不是想绑架她的人生,大家都爱她,他们同时寄希望于这个爱学习的姑娘,长大后能让这片土地上的茶农们将这碗饭端得更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