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这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10年的行动纲领。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在部署2018年工作时指出,加快制造强国建设。推动集成电路、第五代移动通信、飞机发动机、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产业发展,实施重大短板装备专项工程,发展工业互联网平台,创建“中国制造2025”示范区。大幅压减工业生产许可证,强化产品质量监管。全面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推进与国际先进水平对标达标。弘扬工匠精神,来一场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

近日,李克强再次强调,我们欢迎更多外国企业参与“中国制造2025”,尤其是在智能制造领域。“中国制造2025”始终会在开放中进行。

《中国制造2025》公布三周年之际,面对未来,企业应当如何应对机遇和挑战,推进制造业提质升级,更好地让“中国制造”服务于人类并与世界对接?5月13日,在欧美同学会首届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大会上,欧美同学会小编走访了航天长峰首席科学家、北京市欧美同学会副会长张涛,一起来听听他怎么说。

“万物互联”智能制造

“探针式+图像识别”的质量控制

什么是“智能制造”?张涛用一句话为我们快速科普:“智能制造就是从大规模的批量生产转向大规模的定制化生产。

从提出《中国制造2025》伊始,航天长峰就已经进行了在智能制造领域的投入、研发和应用。“我们在智能制造和智慧政务、智慧手术室、智慧警务方面引导潮流,因为我们密切配合国家战略”。张涛强调。

在张涛看来,智能制造最关键的环节就是物联网。“所有的环节通过物联网关联起来,数据不断地提取,让生产过程中线上的状态、设备的状态、呈现的状态、岗位的状态,产品的工序,都在一个平台上。它高度复杂,高度精密,高度集成。这个过程实现起来非常地复杂。智能物料、智能工厂、智能产品就是建立在原来的信息化管理、企业的信息化系统上面。这个过程要定义很多的语义,要自动分解成我们可以认识、识别的语义,因为这种标准制定出来,我们都要按照这个标准来。所以大家用同样的语言讨论一件事情,也就是说大家互相理解,就是通过这个语义的标准化定义来实现的。”

张涛认为,“质量控制非常重要。我们以前的模式是批量生产,以往,残次品出现后,可能要过一段时间才能发现。现在可以依靠精准、自动化的质量检测,比如,烟厂制造出的烟,其质量如何衡量?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考量它的卷烟密度,太软了不行,太硬了也不行,要刚刚好。它卷的过程很快,只有1秒,质量检测的难度较大。那么怎样检测呢?一定要用探针式+图像识别,我们力争在第二根烟出现残次品的时候就要先发现。可以说,航天长峰在这一方面填补了国际空白。”

“企业一定要上云,

一定要把生产过程数字化”

在《中国制造2025》中,一个亟须实现的转变是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中国制造2025》明确指出要加快发展智能装备和产品,推动制造过程智能化,重点建设数字化工厂,深化互联网在制造业的应用,提供个性化产品。到2025年,制造业重点领域全面实现智能化,试点示范项目运营成本降低50%,产品生产周期缩短50%,不良品率降低50%。

我们知道,在生产制造过程中,模具容易出现残次品,这一问题给众多企业带来不少压力。那么如何克服?在张涛看来,就是要“利用智能制造”。

张涛谈到了工业云的应用案例,他表示,如果不“智能制造”,企业面临的就是萎缩,面临着被排除在工业4.0的圈外,面临着被淘汰。他以华数工业机器人的“云”为例,“这一机器人的运作、维修情况如何,是不是在正常执行任务,这需要数字化控制,需要在‘云’上进行时刻的数据提取与行为分析。企业需要任何环节上的精细化管理,可以运用智能制造的设备管理、价值管控等方式。”

可以想见,智能制造给制造业带来的好处多多。比如,生产效率的大幅度提升;资源综合利用率的大幅度提升;研制周期大幅缩短,运营成本大幅下降;产品不良品率大幅下降等。

“智能制造给我们带来的好处有很多,但它非常复杂。就说我们的‘复杂工业系统实验室’,它要集成上百种甚至上千种的技术产品和我们的思想,才能更好地实现我们工业的智能制造。”张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