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工匠精神”一词成为备受关注的高频词、流行语,多次出现在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被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工匠”,原意为具有一技之长、工艺专长的人,例如,制作木器的木匠,打制铁器的铁匠等。在当前先进制造业加速发展,精准扶贫走向纵深,高质量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背景下,“工匠”一词已经超越了原有含义,特别是“大国工匠”的提法,成为稀缺型、高端型技术技能人才的代名词。

“大国工匠”事关国运兴盛。最近,伴随中美贸易问题的不断升级,有关“中国制造 2025”的话题再次进入公众视野。纵观世界,制造业对于一个国家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堪称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中国要想强大,制造业必须强大。而制造业的强大,离不开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只有培养亿万“大国工匠”,铸造过硬“工匠大军”,建设世界级“工匠大国”,中国迈向制造业强国的基石才能夯实。

然而,千军易得,一“匠”难求,我国技术技能人才的现状并不乐观。客观地讲,中国目前还只能算是一个“工匠小国”。相关数据表明,日本的高级技工占其整个产业工人队伍的 40%,德国则达到 50%,而中国这一比例却仅为 5%。当下中国,工匠精神十分难得,大国工匠缺口严重,工匠大国任重道远。

如何弘扬工匠精神,培养大国工匠,建设工匠大国,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命题。笔者认为,工匠培养既涉及优化增量的问题,也涉及升级存量的问题,但关键是升级存量。工匠增量主要依靠学校职业教育来培养,存量则主要依靠继续教育来升级。从一名学生,到一名普通产业人才,再到一名高端大国工匠,每一步的升级成长,都离不开持续的终身学习和继续教育。

近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意见》,提出要强化工匠精神和职业素质培育,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德技并修,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培育工匠精神和养成职业道德相结合,健全技能人才评价体系。这一重大利好,为构建工匠人才继续教育体系迈出了坚实一步。

然而,培养大国工匠,既要着眼于精湛技艺,也要注重提升综合素质能力,仅靠“技能培训”是不够的,需要全方位、立体化的继续教育支撑。政策层面,可以考虑推出“大国工匠终身学习计划”,发挥各类院校、机构及社会力量的优势,为工匠人才量身定制培养方案,建立终身学习档案,推进非学历教育与学历教育的融通衔接,搭建人才成长“立交桥”,加快“工匠大国”建设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