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中国农工民主党四川省委副主委、省监督委员会主任、省直工委主委;四川省政协常委、人资环委员会副主任;四川欧美同学会·四川留学人员联谊会副会长。

55岁的夏华祥经历丰富,他出生于至今都不通公路的雅砻江畔的偏僻山村,在山乡上了小学和“戴帽初中”,(“大办教育”运动中小学附设的初中班),幸运地进入县城的高中学习,顺利考上全国重点大学,毕业留校任教。选拔到学校重要综合行政、业务管理部门并到中央国家教育行政机关工作多年。出国留学再回到国内。正当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岗位上工作的顺风顺水时,又服从需要主持民主党派省委党务,从事多党合作、政协协商等工作。一连串履历背后,有着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这位海归学长的内心,洋溢着为国为民上下求索、不懈奋进的激情。

难忘年少求学的大山路

上个世纪60年代末,夏华祥开始了自己的求学之路。他家在偏远山区的小村落,离学校有十几里险峻的山路,要翻过两座山,每天单路上就要花三四个小时。沿着悬崖峭壁去上学的画面清晰地铭刻在他的脑里,成为他经常魂牵梦绕的回忆,“那时我们乡村孩子读书的条件,现在的孩子是很难理解的,山区农村,半农半牧兼渔区,从小就要做农活,放牛、捕鱼、割草、砍柴是必修课,能到学校上学就很幸福了,每天公鸡叫鸣起床,自己做饭吃后背上书包就出发,上学常常从黑天走到日出,放学常常从斜阳下走到天黑,不可能有人接送,忍饥挨饿也很正常,夜晚能点上煤油灯就不错了”。他说的云淡风轻,似乎并不算什么事。

老师将夏华祥引上了决定人生命运的求学之路。他上小学及初中阶段,正是国家十年文革浩劫时期,也是即将迎来改革开放伟大时代的前夜。学校不可避免地卷入运动的浪潮,甚至时停时办。五年制的小学,夏华祥八年才毕业,他常自嘲说,“我小学基础最好,五年就应学完的课程学了八年,因此初中两年、高中两年足够了,大学要求读的一些书小学也无意间读过了”。他清楚地记得,小学三年级的时候,语文老师借了一本名字叫《矿山风云》的小说给他看,这是本反映煤矿工人抗日斗争的作品,自此引发了他强烈的读书兴趣,到处找书读,在学校库房里翻出一堆五十年代出的《红领巾》旧刊物,亦视为珍宝,别人送一本《闪闪的红星》小说给他,无书可读时他反复读,至少读过五遍,很多段落都可背诵了,到最后实在找不到书读,就读《人民日报》、读毛泽东著作,背《毛主席语录》。他说:“那时没感到什么功课压力,读一段各种各样的东西后,突然感到读书不仅有趣,也是特别简单的事情。我至今喜欢读书、买书、藏书,而且读得很泛、很杂,实际从小就埋下了种子”。

12岁时,老师带着他整整走了三天山路来到县城参加全县文代会,那是夏华祥第一次见到汽车,小学毕业进入小学附设初中班时,十年文革结束了,恢复高考,初中毕业的他以全区第一的成绩考上了省级重点中专,适逢县中学在全县选一些学生办重点班,班主任老师作主,把他送进了县中学,跟那时大多数人的想法一样,他原本也不打算学文科,他从小知道劳动的艰辛,因而想学工,搞机械制造,减轻人们的劳动负担,但因他在初中未学过物理、化学、外语,两年时间补起来难度较大,特别是文科老师们强烈建议并指导他在只有大半年就高考的时候进入了文科班学习。“我遇到了一批好老师”,他由衷地说,“那时候我们那些地方虽然很偏僻,但国家在师资力量配备上花了极大的力量。当时师资来源有两类特别突出:一类是各方都特别优秀,主动要求支边到艰苦地方的,另一类是受到家庭出身或政治运动的牵连,到艰苦地方认真改造的,他们不仅有真才实学,爱岗敬业,而且对学生充满爱心”。因此,他对教师这个职业深怀崇高敬意,长久不愿离开教育行业,即使工作需要不得不离开,也始终倾情关注。

人生的选择是多种多样的,在人生十字路口走什么路,夏华祥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受到父亲影响。他的父亲自小经受磨难,没有文化,但夏华祥称他是“有纯正善良品行、有大智慧的农民政治家”,父亲当了几十年的农村干部,一尘不染,深受敬重,现在八十多岁了还天天看电视的新闻联播节目,对政治、社会的洞察力常令人叹服。自认为“吃了没文化亏”的父亲,对知识文化有发自内心的尊重,在社会充斥“读书无用论”的年代,坚定地送子女读书,希望子女要以知识自强自立。

大学毕业后,他本可以选择分配到北京工作,但却选择留在四川,希望能离父母亲人近一些,后来教育部领导多次动员他调到北京工作,首都工作机会和条件都很好,但都主动放弃了,他说,“那时虽然在管理岗位,但个人还是希望在大学当一名好教授、好学者,此外,那时公务员无休假制度,而我希望每年春节能回家看爷爷奶奶、父母;回家的路太难了,我从北京到老家,先乘飞机到成都,再乘近20小时火车到西昌,然后乘一天汽车到县城,县城到家还有最艰难的两到三天路,坐车、骑马、坐小木船,更多时是步行,单边就要将近一周时间,若在北京工作,年年回家是不可能的”。过春节回家是他们家的传统,夏华祥自16岁离开老家读高中始,实际上只能春节回家,迄今近40年,只有3年未回老家过春节,一次是在英国留学,一次是在岳母癌症晚期走不开,再一次是接父母到成都一起过春节。“现在方便多了,从成都到老家当天即能到”。他说,“不管在哪里,无论是在成都、北京还是在英国,我都时常回想起年少上学时走过的大山路,这也是一种初心吧”。

好机遇来自伟大的时代

夏华祥常常发自肺腑地感念伟大的时代成就了自己。他回忆道,“我感到特别幸运,不仅赶上了好时代,而且在若干关键时间节点,都得到了很多的帮助,得到了很好的机遇。小学中学遇到好老师,引导我走上了人生关键的路途,中学毕业高考,取得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远远高出全国重点大学录取线,但因不懂高考的若干政策,报了一个提前录取的大专志愿,最后未能去就读,直到几年前,当时的招办主任才告知,为了我的志愿,当时的县委开过三次常委会,最后决定严格保密,不告知本人,由县委回绝了提前录取学校,让我进全国重点大学就读”。他激动地说,“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初期全国上下真正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一个县的中共县委常委会怎么可能为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反复开会研究该到什么学校学习”。

夏华祥上大学后不仅受到了很好的教育,学校、组织也提供了很好的机遇,大学一毕业即选拔他为校长秘书,同时领导认为他也有做一个很好学者的潜力,因此特批他在职读研究生,兼任教学科研工作,后又选派他到国家教育部工作,同时到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深入学习研究。在教育部工作期间,组织和领导亦高度关注,悉力培养,并提供了中英政府奖学金名额到英国留学。他说,“我虽不是中共党员,但中共组织从没把我当外人,在教育系统一直给我提供核心工作岗位。正是感念中共领导和组织的重视,组织安排做什么都一直竭尽心力去完成工作任务”。

留学不忘家国情怀

很多人说,“越出国越爱国”,夏华祥深以为然。他讲了一则如何“怼”英国签证官的旧事,那是1999年,他被国家选派到英国留学,那一年恰巧美国领导的北约轰炸了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激起了大学师生的强烈愤慨,而英国又紧跟美国,要求到英国留学需到使馆面签,他觉得这是英国对中国人的不公平待遇,坚持不去,后在朋友同事的劝说下,特别是若再不去,将影响整个项目的实施,才到英国大使馆面签,但去之前他说作好了绝不能有任何有辱国格人格的准备。

到使馆后面对签证官,他主动要求派翻译,他讲中文,当签证官抛出一个别有用心的问题“你已是大学教授,看来到英国学习必要性不大”时,他立即理直气壮地说,“我个人本没有多少到你们英国学习的兴趣,但我的国家需要我们去了解英国的情况,况且中国之所有能成为五千年文明不中断的全世界文明历史最悠久的国家,正是因为任何国家有一点点优秀的东西我们中国人都愿意汲取学习,所以我才准备出国留学”。英国签证官无语良久,又抛出了一个更具祸心的问题,“假如留学后英国给你机会,你愿留下来吗?”他立即回应道,“你的意思其实是问我想不想移民,你都清楚,我已是中国大学教授,在中国过得很好,况且中国是生我养我的国土,现在发展也很好,你想想我会有留在英国的兴趣吗?”签证官再也不说什么话了,第二天签证就寄来了。当时我们的国力不足,英美这些国家总有些优越感,但其实也是外强中干,欺软怕硬。他说,“通过与他们打交道,更深深体会到只有国家强大了,个人的尊严才能更好维护,有爱国情怀有底气信念的人才可能是被人尊重的人”。

纵身跃入知识的海洋

进入大学后,夏华祥感到进入了知识的海洋,他本来学中文系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但信奉“文史哲不分家”,系统地学习了历史系的科目课程。改革开放初期,虽然百废待兴,但是整个社会充满了昂扬向上的精神,大学风气很好,尤其是老师们严谨治学的精神令人感佩,他说“那时有一批讲师、教员的学问根底让后来很多教授包括明星教授都该感到汗颜,特别是求真负责的精神态度更值得现在很多老师学习”。他讲了一则小故事:一次,他就一个问题去请教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师,老师认为不能马上清楚地告诉他,让他三天后再去,三天后他去见这位老师,老师不仅很清晰地表达了自己的见解,而且还给他准备了当时十分珍贵的一些资料送给他。他说虽然这位老师以后没有什么接触,姓名都搞忘了,但这件事终身铭刻在他心里。

大学毕业后,由于工作学习的机缘,广泛接触了解了川大、北大、人大一大批权威泰斗级专家学者,深感获益良多。那也是一个思想解放的年代,大学各种思想交锋,因为工作原因,夏华祥已不可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火热的纷繁变化的现实生活促使他高度关注现代化问题,民主法制问题,社会管理与社会治理问题以及社会主义是如何站上人类道义制高点等等问题,他力求从这些问题的解答中能探寻到真正能推进社会发展的真知识。

走当代知识分子新道路

“古人讲,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知行合一,知难行更难。个人是很渺小的,没有时代的机遇,即使有盖世才华,往往也等于零”。夏华祥说,“世界潮流浩浩荡荡,但每一点社会进步都是需要人推进才能实现的,个人的力量如能汇聚到推进社会进步的洪流中,应当是十分光荣的事”。

夏华祥以一贯的行事准则,干一行爱一行,到党派工作后全身心投入,很快不仅成为参政党理论研究、中国民主党派历史研究的行家,而且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研究的专家。他来自山区农村,对几十年来生态环境恶化感同身受,对人为破坏良好环境的行为有切肤之痛,同时对西方环境政策变迁有系统了解,特别是对不发达、欠发达地区的发展诉求、广大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深切理解。他说,用工业化的指标定义现代化是不够科学的,更不能认为富裕了,有了多少美元就进入了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才是根本的现代化,人们接受现代生活,感到时代美好人生幸福才是真正的现代化,在中国最广大的农村,最落后的地区实现了现代化才是真正的现代化。

雅安芦山强烈地震后,他率先提出了将地震灾区建设成为生态文明建设先行试验区的建议,通过各有关方面共同努力,如今雅安市以“美丽雅安、生态强市”的战略定位、走绿而美、绿变金的特色发展之路已成共识,并纳入政府规划。夏华祥常谦虚地说,“机缘巧合,我对政策理论有较充分的掌握,对国内外情况、大学专家学者也较熟悉,我能做的就是希望更多给大家一些启发,让自己提的问题更能切合国家需要,知识报国,做了这点,也不枉做一个知识分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