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窘难,一世辉煌

每一个有血性的留学生都是一个文化的“盗火者”

容闳一生坎坷,卖过糖果,捡过稻穗,搞过印刷,遭遇过海盗,当过译员,做过商人,出任过“中国国会”会长,被孙中山和民间会党组织先后“钦定”为“外交部长”“临时大总统”……就这么任性地把自己活成了一个大写的传奇!当然,曾有过彷徨也有过失意,而天意仿佛就是要让他这位先驱人物,承担起重大的使命责任,尽管性格里的短板让他不见得时时都能顺畅融入现实社会并获得所有人的爱,但他骨子里的爱国情和信念感让他无论身在何处都与国家命运、民族振兴紧紧联系在一起!

这个倔强的老人,到了81岁高龄,曾用低沉的声音告诉读者:“我的爱国精神和对同胞的热爱都不曾衰减。”在他生命最后的十年,局势所迫,不得不一次次搬家,迈里特尔街12号、迈里特里街16号、阿西鲁姆道771号,沙京街310号,阿特伍德街16号、沙京街284号……十年搬了七次家!生活如此艰难,他心中仍然跳动着一颗灼灼的爱国心,牵挂着自己的祖国。

晚年的他利用自己在美国的人脉,牵线美国军事专家和金融界巨头,酝酿制定帮助孙中山的“中国红龙计划”。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武昌起义成功,推翻了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专制制度。

得知讯息的容闳异常兴奋,在给孙中山的贺信中激动地写道“我为能活到看到你当选中华民国第一任总统之日而欣喜”。

12月19日,久卧病床的容闳提笔给革命党人写信,信中说“中国人民正处于自己主权的高峰期,他们一直呼吁成立一个共和国……民声即天声,听从这种声音,你们就对了”。信中告诫未来的领导者在任何情况和理由下,都不应该互相纠纷争执。笔墨之间,可以看到老人对未来的共和国领导者既满怀期待又充满担忧。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临时政府大总统,急切邀请容闳归国辅佐,“以巩固我幼稚之共和”。

遗憾的是,这封署名“弟孙逸仙上言”的信到达美国的时候,容闳已经进入了弥留之际。4月22日上午,他在寓所悄悄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享年84岁。这时,在大洋彼岸,他魂牵梦绕的祖国,中华民国国务院宣告成立。

他虽客死异乡,但心中一直眷恋着祖国,贯穿他一生的国家情结是那样纯洁虔诚。吐依曲尔牧师说他“从头到脚,身上每一根神经纤维都是爱国的。他深爱中国,依赖中国,确信中国会有灿烂的前程,配得上它壮丽的山河和伟大的历史”。 

在那个风雨如磐的年代,留学,是一个民族的自强不息,是一个民族的奋发图存。没有哪一个国家的留学生像中国的留学生这样,在踏出国门的时候背负着那么多的国难家仇。“以天下为己任”的文化基因,构成他们的主流文化情结。每一个有血性的留学生都是一个文化的盗火者。他们的身上,始终闪耀着爱国、进步的精神之光。

当时间的指针拨到了今天,“日趋文明富强之境”的中国已经呈现,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向势所必然。或许,这才是容闳天才预言并毕其一生以求的最好注脚。

<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