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青岛大学原党委常委、副校长。现任脑科学与疾病研究院院长、青岛市留学人员协会副会长。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兼任中国神经科学学会、中国生理学会副理事长。

“我是做神经科学(脑科学)研究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神经退变疾病之一的帕金森病”,谢俊霞在欧美同学会第九期上海浦东干部学院高级研修班学员预备会上做了简短的自我介绍。她利落的短发,干净的皮肤,高挑挺拔的身材,谁都想不到她已经60多岁的年纪。这位在脑神经科学研究方向贡献良多的学长把自己收拾的十分得体,让人一打眼就知道她是个很有内涵的人。

留学经历是一笔珍贵的财富

谢俊霞算是出国比较早的一批学者,今时不同往日,以前的留学生回来的相对较少,原因在于国外各方面条件都优于国内。现在国内发展机会骤增,尤其是一个单位有良好的平台、知名的导师、研究方向新颖、科研经费充足,那些优秀的研究生选择留在国内的变多了,除了一些留学生因为配偶和家庭原因没有归国,大部分留学生都选择回来了。“以前都是抛家舍业出去学习的,学习国内的紧缺资源和知识,那时候不出国是学不到国外先进技术的,尤其是医学专业有它的特殊性,出国才有机会开拓视野,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掌握国际一流的研究技术和实验方法。重要的是培养科研人员在不同语境下的逻辑思维、语言应用和学术交流能力。”谢俊霞说出了上世纪90年代初留学生的心声。当下,人们对外交流信息渠道非常多,不是非得到国外实验室才能获取高端知识,但她作为博士生导师依然鼓励学子们出国留学深造,她认为海外学习这种经历是一生中不可缺少的一笔珍贵的财富。

谢俊霞自己的一位学生就让她深有感触。这位学生在青岛大学当了很长时间的副教授,多年过去了,因留恋自己学习、奉献多年的教学科研岗位,当然也很享受自己美满的家庭生活,一直不肯出国学习深造。直到学校有了没有一年以上的留学经历不能晋升教授的明确规定,才不得已走向留学之路。临行前这位学生抱着她哭了好多次,学生哭诉道,“老师,我真不愿意出去!”脸上写满了委屈。“学校有这样的要求是激励教职员工可以在海外接受新的深造,并在不同的语言背景下无论在科研素养、外语应用、对外交流和学术国际化等方面全方位的整体提升。”谢俊霞道理讲得透彻,可惜现在的年轻人却“不领情”,喜欢毕业就找工作,成家立业,觉得家很可爱,很幸福,大部分情况下都是源于家庭因素不愿出国。当然,还有一部分归因于学生与国内导师建立了深厚感情,中国不缺高端技术资源,国内外收入差距缩小,实验室条件差距减小,这些都会阻碍科研人员出国进修。更关键的是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不出国也可在国际学术舞台上一展风采。谢俊霞即使再爱才惜才也热情推荐学子们出国学习深造,她诚心的建议道,“出国的经历是非常宝贵的,虽然我的学生们外语都很好,快速阅读文献和撰写发表国际专业期刊论文都很得心应手,但在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知识创新时时发生、学术领域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出国已不再是简单的学习知识,还可能加快创造知识和促进国际合作攻关的步伐,成为国际学术交流舞台更好的‘舞者’”。

“抛家不舍业”留学搞研究

1992年,由原青岛医学院(现青岛大学医学部)领导高访德国牵线搭桥,谢俊霞被学校公派赴德国慕尼黑大学搞合作项目研究。当时,德国在神经科学方面的研究很顶尖,学校资助她去留学的目的是学习德国先进技术和研究方法,德国马普研究所、慕尼黑大学生理研究所都是设备一流,首屈一指的研究所,国内的条件远远不及。在筛选公派人员的时候,谢俊霞因其研究生期间熟练掌握的“电生理”实验技术方法和医学院十佳优秀青年教师的背景,经过学校的严格筛选和推荐,德国慕尼黑大学的合作导师从3位合作候选人当中选定了她。出国之前,恰逢中国第一家麦当劳在王府井开业,她和爱人带着孩子一起吃麦当劳,这么做完全是为了哄孩子开心,孩子还小不明白即将发生的事情。直到次日1992年6月2日一个刻骨铭心的日子,她进了机场安检再也不出来了,以至于已有“恶性”记忆的幼子在来年她回国探亲乘火车离开青岛时,孩子追着火车跑。谢俊霞心疼不已,毕竟孩子马上要入小学一年级了,哪个母亲都不想错过孩子成长的瞬间,都想亲眼见证孩子走进校园……但她的合作研究和学习是一刻也不能耽误的。

刚刚到德国的时候,谢俊霞也面临了“文化休克”的问题,她带着英语语言去德国留学,完全没有德语基础,为了尽快融入当地文化,她马上整理自己的心情,进入实验室工作。为了缓解思乡之情,她赶紧出门买电话卡,50马克一张的电话卡原本预计一个月打完,结果一个周就打完了,她最大的心愿就是听听家人的声音,孩子年龄尚小,作为一个母亲多想陪在他身边,见证他成长的点点滴滴,但她只能打电话来缓解思念之情。一封封家书也是向家人报安和对家庭关心、对爱人和孩子思念的诉说。谢俊霞留学期间每年回国看望家人,即使国外条件再好也没有移民的打算,“我们50后认为是国家培养了我,学成回国是非常正常的,这种想法算不上高大上,很多人选择留在国外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国外待遇高,学术研究条件更适合自己。当时的高薪和现在的定义是截然不同的,我出国前一个月工资100余元已经够花了,令我震撼的是到了慕尼黑,1000德国马克作为购置生活用品的基本费用由导师秘书交给了我。当年1马克大约等于5块人民币,这份起始的月薪相当于我在国内工作100个月的工资。这可以间接反映25年前国内的实验室科研条件和经济水平。”优越的工作条件和学习环境促使她加倍努力,不负众望。

果然,谢俊霞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与来自英国的同事一道帮助德国著名的帕金森病研究和临床诊疗的专家W.Oertel教授建立了基础实验室,她以“电生理”手段专攻脑内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影响因素方向,英国同事研究“药物化学及其作用机制”方向,他俩在专业方面优势互补,一起搭档快速建成实验室并尽快开始了系列的研究工作。当然,基于出色的工作,随之而来的是其薪酬也几乎翻番。谢俊霞回忆道“我只想全力以赴投入研究,在短期内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术方法,以便回国后搭建起研究室,尽快开展自己的专业研究工作。”她说到做到,那时科研的思路和设计已初具雏形,为她回国二十多年以来创建的国家、省、市研究平台和重点实验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张归家的往返机票

上个世纪90年代,德国的街头不大见中国人,可见的国人一般分为两类,一是在欧洲开中餐馆的同胞,二是团队拉着大皇冠箱,穿着灰色套装的考察人员。其他类型的中国人几乎很难见到。“我绝大多数时间都呆在实验室里补德语,看文献,学技术方法,做研究,全面学习专业领域的知识和技术。德国南部的慕尼黑一年的公共假期几乎占1/3,常常假日里偌大的综合研究所的大楼里,只有我一人在坚守和忙碌着。”

1992年圣诞节的前一周,谢俊霞的导师像圣诞老人一样给她带来了惊喜。圣诞节聚会上,大家都特意准备了一个菜来参加聚会,实验室的英国同事和实验室主管悄悄走到她身边,在她耳边神秘地说“谢,今晚导师会给每个人一个小礼物,感激咱们做的贡献,期待吧!”谢俊霞内心很好奇,也在期待着,慢慢地身边的同事都拿到了礼物,她却没有拿到,直到聚会将要结束前,导师拿出了一个她意想不到的大礼物:一张往返中国的机票,以作为对她这半年来努力工作的奖励!“当时包括国家公派的所有的留学人员都不仅以出国学习为要,更不舍得拿自己的补贴或薪酬奢侈地购买机票回国探亲。我的眼泪哗的一下就出来了,”谢俊霞说到这里哽咽了,眼里泛着泪花,“在那种情况下,我虽为了医学研究出国深造,但孩子刚刚上小学,我也是归心似箭,立马问导师返程的时间是哪天,他回答30天,这正好是赶上中国春节的头一天,就问导师能不能让秘书给我往后推迟2周休假,”导师很惊诧,问了推迟的原因。她的思绪拉回到1992年,回忆道,“那个年代德国人对中国知道得不多,根本不知道中国的春节,我需要告诉他们中国不是宗教信仰的国家,我们只过农历的春节,春节相当于你们的圣诞节,我想回去和家人一起过春节团聚,导师了解后很慷慨,同事也帮我呼吁送谢回中国过春节与爱人孩子团聚,希望给我加假,于是,我得以加假15天,整整回国“休假”了6周。”通过这件事,谢俊霞深深感到她的付出不单单是专业的提升和经济的回报,更多的是一位中国女学者被尊重和关心的尊严。

科学家有国界,但是科学是无国界的,谢俊霞自己挣来了尊严,这种尊严转化为民族自豪感,她感谢国家的留学政策和机制,感谢国家对自己的培养,没有性别歧视,在选派人选时只要优秀就能被派出学习,感谢一路上领导和老师们的培养和教导。她还感激生命中出现的伯乐,如果只有自己努力,却没有伯乐也是枉然。

 知识改变命运,奋斗决定未来

一年的公派合同到期之后,大项目还未完成,导师劝说她留下来继续共事,她却让导师和学校协商。经学校研究同意延长合同期限至两年半。谢俊霞在留学期间多次购置书籍、刊物寄回或复印资料传真给学校,努力传播国外神经科学先进技术方法和知识。

担任博士生导师以来,她每年都会带着自己的爱徒去欧、美等国家参加国际专业学术会议,聆听、研讨世界不同国家专业领域的新突破、新见解及其新展望,带领团队和学生开拓新思路。关于帕金森发病机理方面脑内高铁作用的研究,她在本领域有着充分的话语权,“随着年龄增大,铁在大脑里积蓄并沉积在特定的脑细胞核团中,一些敏感的脑细胞会相继发生退变甚至死亡,这些脑细胞主要是黑质的多巴胺能神经元,进而导致帕金森病。我们实验室对于本研究的推进已达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谢俊霞说得笃定自信。

时代在改变,年轻人已经无法避免科技带来的诱惑,微信、微博、直播、网红接踵而来。与此同时,除了专业领域知识呈爆发性增长,年轻人哺育下一代的压力也与时剧增,大家都怕子女输在起跑线上,特别是看到很有学术发展前景的年轻人为了子女未来的初高中分流,能分到好的学校都在奋力为教育子女拼搏,将自己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分割成若干部分。“我觉得我的学生已经非常努力了,也很心疼他们,但还是觉得他们缺少点我们这一代当年‘穷则思变’的努力奋斗和‘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因为现在技术方法和知识更新加快,如果有任何懈怠,都会被全球任何一个实验室把我们的新思路和愿景超越甚至于淘汰掉。我们在与世界赛跑,年轻人需要锲而不舍的追求和磨砺。”谢俊霞难掩激昂之情,看得出她很怕学生们的辛苦白费,作为导师自然是胳膊肘拐向学生的,“现在的年轻人都很聪明,知识获取的途径多,但知识的筛选能力差,一定要在某一方面聚焦投入,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找准定位再延伸下去必有收获。有时也许会碰到挫折和失败,这时就需要坚韧的毅力继续奋斗。”

科学没有捷径可走,正如儿子所说,“妈妈是越挫越勇型的”。这句话很好的印证了科学之路永无坦途,谢俊霞承受过上世纪留学生涯的孤和独,才成就了今天的辉煌地位。事实再次告诉我们,付出和收获一定是成正比的,奋斗决定未来,谁都拿不走你的努力。(张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