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不是药神》成为热门头条刷屏朋友圈。影片上映22天,票房冲破30亿,成为中国影史第5部票房过30亿的电影。电影围绕着“拼死而活”的主题,打出了“入药人间”的标题,反映出患病群体用药的难题。主人公们在高价救命药与低价走私药、法理与人情、对与错之间的选择扣人心扉,其残酷而深刻的现实意义引发全民探讨,人们在为这部“良心神剧”打call的同时再次把目光聚焦到医药行业,笑中带泪思考社会和人生。而从一定程度上讲,电影能够公映,已经是制度上的一大进步。

“故事的原型就发生在湖南,跟湖南沅江检察院有关系,其实也反映出老百姓对国家新药创制的需求还是相当大,给人以强烈震撼。从我们医药工作者的角度来说,更是感觉到使命重大。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生命。”段燕文说。

image.png

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对于生命,段燕文从小就有强烈的感受。1966年,段燕文出生在北京一个军人家庭,母亲是一名军医,经常带着他值夜班,在他幼小的视野里,“最常看到的是疾病状态里的人群,他们的情绪、被疾病折磨的感受、医院里弥漫着消毒液的味道……对自己还是很有影响。有些病人吃不下东西,母亲就在家里做一些面条,让我给他们送去。医患关系在那个年代很纯朴,医生对病人如同对自己的亲人。”

这样一个需要直面生死病痛的环境,对于年少的他多少还是有些恐惧,以致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对未来从事这一行业,他并没有太多把握,甚至有些抗拒。

然而“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个孩子的生命或许注定要与医学结缘,到了读大学的年龄,段燕文“阴差阳错”地被医学院录取,得知这一消息,最高兴的人当属母亲,家里终于出了一个学医的孩子,可以将这门事业传承下去了!

进入医学院,当段燕文听了许多白衣天使的事迹之后,当他在老师的指引下开始真正进入专业领域的研究学习之后,他开始领悟到救死扶伤是人类最崇高的事业。

image.png

图为:段燕文

生命寄托之重 成就"中国医学界最年轻副教授"

“那时候转变非常大,体会到生命的寄托之重,没有什么比把生命寄托给一个人的信任来得更让人感动。”

观念有了质的飞越,潜能被无限激发,段燕文对医学的痴迷也达到了一般同龄人所无法企及的高度。

在华西医科大学,除了教室,段燕文的大部分时光都是在实验室度过的。暑假,学校常停水停电,无菌室平均温度高达三十七八摄氏度,密不透风的空间,让人窒息,段燕文一呆就是4-5个小时,好几次中暑。为保证实验能连续进行,他每天还要清洗、包扎、处理消毒近百支吸管,冬天还要在水里漂洗百余条织物,往往一头扎进实验室,几天才能出来。

幸运之神没有辜负努力的人。1991年,在全国第二届肝炎消毒研讨会上,段燕文宣读了题为《WD复合碘灭活乙肝病毒的效果研究及方法评价》的论文,他的“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评价灭活乙肝病毒的效果研究”引起了大会的关注,这是国内外第一次提出的观点。大会组委会主席、卫生部消毒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军事科学院刘育京教授按捺不住兴奋的心情,在总结时说,“这次大会最大的一个收获是,我们发现了一个人才,他就是段燕文”。段燕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消毒灭菌事业后继有人。

段燕文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25岁的他成为当时中国医学界最年轻的副教授。

当一个人专注于某一事物并持之以恒的时候,由此而激发出来的能量及产生的结果可能会让你自己都感到吃惊。

如今再次谈起青年时代的这一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段燕文表示也是来源于生活,“小时候害怕打针,那会儿消毒的刺激性大,容易碘灼伤,会很疼,后来既然学医了,我就想能不能研发出一种能快速急救、减轻刺激的复合碘。”

“WD复合碘”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多项大奖,并被国外出版的世界权威科技杂志摘录,让他有机会以世界卫生组织防治艾滋病控制专家的身份到泰国工作半年,对防治艾滋病进行相关指导。

“泰国的旅游、色情业是支柱产业,既然性工作者的人群是合法的、有营业执照的,那就要保证他们不要带病上岗。要定期检查,要对艾滋病的防治工作重视起来。”当时,世界卫生组织艾滋病防治计划署的负责人前来视察工作,段燕文,这位25岁的中国小伙子引起了他的注意。后来,段燕文便收到了可以去往美国留学的录取通知书。

“人生,很多时候不是你去设想怎样。在我的一生中,包括我现在指导学生,我都坚持这样一个观念——学医,要学以致用,解决现实医疗中的实际问题。这就是你的目的。”段燕文感慨道。

1993年5月至1994年11月,段燕文攻读美国波士顿大学MPH学位,之后,再读分子药理博士后;

“为什么从MPH到分子药理?一个人就一条命,当生命受到威胁,我们具体应该怎么办?”沿着这个思路,段燕文开始自己新一轮的研究。

华裔医生何大一因研究“鸡尾酒”疗法治疗艾滋病被美国著名的《时代》周刊评选为年度风云人物。开放创新的医学理念让段燕文若有所思。

“用怎样的理念解决危害最大的健康问题?从萌生到实践,再到为实践做严密的科学研究。可以说留学给我打开了一扇大门。”

段燕文是在康奈尔大学医学院读分子药理博士后,附近有洛克菲勒大学、有全球最厉害的肿瘤中心。其中,洛克菲勒大学在当时就出了2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是医学生物学的殿堂。

周五下午是音乐会时光,科学家们就在钢琴的伴奏声中,一边交流一边欣赏。交流也是一门艺术,在这里你可以跟全球最顶尖的科学家沟通,第一时间捕捉、完善、加深自己的认知。

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是如此美妙。

美国的百老汇歌剧经久不衰,这让听着八个样板戏长大的段燕文心生向往。《歌剧院的幽灵》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一场歌剧在一个剧院可以演几十年?带着这样的谜团,他总想去欣赏。一天,他和一位华裔助理教授去了剧场,在光声电的交织中顿时找到了答案,“不管你来自哪一个国家,你都会被歌剧光声电的综合运用所营造出来的声临其境所震撼,真是扣人心弦!即便语言不通,也能通过场景布置感受到新奇和刺激。”

然而那一天,最刺激段燕文的并非歌剧本身。

休息时间,一位老外问他,“Are you Japanese?”这让他心头一震,“我说我来自中国,没想到他们很诧异。”回去后,段燕文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他给父母写信道:国家如果不强大,人的尊严都会受到挑战。不过这也反过来刺激我一定要学得更好!

打造民生领域的“两弹一星”,托起西药的“中国梦”

段燕文的产业报国路还要从2005年说起。这一年,源于中国加大新药研究的需要,已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基金项目首席科学家的他,率华侨华人专业人士团队毅然回国创业。

“我们有家国情怀,想回馈生我养我的国家。中国是医药大国,但并非医药强国,亟须突破新药研发。2004年,我和我的partner决定要回中国做创新大药的时候,是我们最兴奋的时候。我们到国外留学成长,学习西方先进的理念、技术,回到祖国后,如何结合国内资源做合成生物学、做一种新的模式尝试,这让我们非常兴奋,感到要启航做一件大事了,而且是我们各自专业技术的结合。打造民生领域的‘两弹一星’、西药的‘中国梦’,就是我们回国的最大动力。”

段燕文认为,团队归国创业,可让各领域优秀人才的能力发挥到最大程度,有望在中国土壤中打造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不久,这支侨界科学家团队开始在国际同行中展示其在天然产物药物研究领域的领先实力。他们不仅成功组建“组合生物合成与天然产物药物湖南省工程研究中心”,亦在《科学》《新英格兰医学》等国际顶级杂志发表SCI论文1000余篇,多次获美国和世界专利。

近年来,段燕文率团队提升自主创新,在中药抗肿瘤药物、抗癌转移药物、诱导癌细胞分化药物等领域的研究,以及产业化开发中获得突破。承担数十个国家部省级以上新药开发及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开发的抗癌抗感染新药2个上市,7个一类抗癌新药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

image.png

2018年6月18日,国际著名刊物《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一项新药生物合成领域的原创突破性成果。该成果能让临床上开发硫代羧酸药效团有了理论支持。

这项成果是“明星分子”强效抗生素平板霉素与平板素的前体硫代平板霉素和硫代平板素的生物合成机制,是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化学(合成)生物学与创新药物学科引智基地”(“111基地”)项目负责人、段燕文教授团队及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所化学系主任沈奔教授团队合作取得的又一重要成果。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以微生物天然产物新药生物合成的精确制造为目标,利用合成生物学技术,在新药发现、结构和活性优化以及工业化生产方面不断探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性进展。

image.png

image.png

作为侨界代表参加国庆招待会

“拼死而活”!从“医药大国”向“医药强国”迈进

这十几年,段燕文常常思考:中国什么时候能真正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叫响国际主流市场的创新大药。

“十几年来努力建立一个体系,合成生物学驱动天然产物、创新的完整技术链和产业链体系。建立好从药物基础研究的最前端、药物基因组的挖掘、工程化的验证、临床的转化型研究、产业化的生产,到专业化的学术推广这条路径。”

如何实现创新大药的共享,段燕文提出三个面向:一是面向国家前沿。提升本土水平;二是面向国家的战略需求。能承担国家攻关任务,做到攻坚克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三是面向“经济战场”,提升产业发展能力。“我们的梦想是真正让中国科学家自己研创的原创新药在海内外经济社会各领域带来财富。”

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人民健康权被置于史上最高处。“要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

段燕文曾经参与我国第一个卫生事业的中长期规划,《健康中国2020规划纲要》的研究制定,对此颇有感触。

“我的感受非常深,2008年,时任卫生部部长陈竺(现欧美同学会会长)叫我参与此纲要的研究制定。我是作为医学模式转化和医疗体系完善专家组的专职副组长参与的。当时的口号是什么呢?健康护小康,小康看健康。《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又提升了一个层次,在更高层面上体现了政府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全生命周期’为老百姓的健康保驾护航,只为人们能过上更稳定、幸福、健康有尊严的生活。”

今年4月和6月,李克强总理两次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对进口抗癌药实施零关税并鼓励创新药进口,加快已在境外上市新药审批、落实抗癌药降价措施、强化短缺药供应保障。会议决定,较大幅度降低抗癌药生产、进口环节增值税税负,采取政府集中采购、将进口创新药特别是急需的抗癌药及时纳入医保报销目录等方式,并研究利用跨境电商渠道,多措并举消除流通环节各种不合理加价,对创新化学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强化质量监管。

对此,段燕文表示,医药知识产权保护战略是发展我国医药经济、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对于医药产业自身发展来说,最关键的是要有新药研发和产出的能力,以满足大众需求。“现在很多时候是物以稀为贵。”

在谈到我国从“医药大国”到“医药强国”的距离时,段燕文有着清醒的认识,一再表示这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如何保障百姓的基本医疗?全科医生的培养、基础医院的强化,病有所医、老有所养,这个过程不容易。我们存在区域性医疗资源不平衡、高端医疗资源较为稀缺的现象,怎样使老百姓得到更好的医护?政府对生物医药的高度重视、健康中国规划纲要、重大新药的创制专项,无不关乎我们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

“但是,这条路还有很长,我们原始创新、持续不断产生重磅新药的能力还很欠缺。系统化、工程化亟待加强。”

前路漫漫,这位从部队大院走出来的科学家目标明确信念坚定:“科学家要像军人一样瞄准目标就坚决贯彻执行,不达目标誓不罢休,至于过程中的艰难险阻你就要想办法去克服。只有这样,我们的原创、大药新药的好时代才能来得更快一点!相信随着我们的努力,在探索、研发、应用过程中也会惊喜不断。”

希望总在前方,正如《我不是药神》电影的英文名 dying to survive,那是无数患者的心声: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活下去。

“愿所有人,笑着活下去。”

image.png

image.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