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多地多项引贤政策接连发布,但长久来看,部分措施是否能令人才与产业相互助益,还未可知。

2018年1月,时任北京市代市长的陈吉宁在《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科技创新是北京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北京将面向全球,引进创新人才及团队。

眼下,2018年过半,北京市已接连发布《外国人才签证制度实施办法》《关于优化人才服务促进科技创新推动高精尖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等文件,进一步优化“引才”环境。

而此前,北京率先推出的“首都国际人才港”模式,或为各地如何“留才”,提供了值得借鉴的优秀范本。

“国际人才港”是在国家多个部委的支持下,由中国留学人才发展基金会倡议并落实的。项目自发起以来,扎实有序地向前逐步推进——

2012年9月,“国际人才港”作为国家级课题正式立项;2013年3月,《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完成,获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2014年2月,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将项目纳入中关村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政策覆盖范围;2015年10月,首都国际人才港推进会举行;2017年12月,国际人才港首个示范园落地朝阳区,即将面向全球发布和招商。

在各种各样的平台里,“国际人才港”何以能突出重围,受到各方青睐?

第一,是目标明确,布局长远。据了解,“国际人才港”致力于形成以海外高层次领军人才为龙头,以海外高层次人才团队为支撑,与高新技术产业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的人才体系;旨在打造世界领先的可持续发展园区,成为引领中国经济发展、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才产业示范区。

第二,是配套完善,构架相宜。“国际人才港”以“人才引领、智慧创新、低碳生态、和谐共生”为理念,从软、硬件两方面着力,搭建与国外无差别的国际人才创业环境,重点建设“一港三园两区”,即国际人才创业港、国际人才产业园、国际金融服务园、国际前沿技术服务园、文化创意区和健康生活休闲区。

第三,是规划合理,落子有序。按计划,“国际人才港”项目分为前后两个阶段。2017年至2020年,是“引领项目建设期”,在此阶段,项目主要建设国际人才港口岸、国家创投中心、人才发展引导基金、人才大数据中心四大板块,争取中央提出的“国际人才合作组织”落于港内;2020年至2025年,是“发展环境优化期”,在此阶段,人才港将努力使海内外各类高层次双创人才和团队大量聚集,令人才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在全市形成明显示范带动效应。

第四,是集成服务,多方协同。集成服务是人才港的突出特征。通过“创业之初当保姆、发展之中当导师、成功之后当保安”的服务理念,建立“一站式”“一条龙”的服务模式,“小机构、大服务”的管理格局,为人才、资本、技术等创新要素高效配置提供良好环境;同时,推动政、产、学、研、用、资、介多方融合,促使科技上下游密切合作,采用多元手段加速转化科研成果。

第五,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在于找准抓手,发挥优势。作为由国务院批准、中央统战部主管的中国唯一一个面向全球公募的人才公益基金组织,中国留学人才发展基金会宗旨之一,就是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开发海内外人才资源及市场,积极吸引留学人员回国服务,支持留学人员自主创业。

这使得基金会在开展“国际人才港”项目工作时,具有坚实基础与天然优势:其一是有专家智囊团把脉;其二在于人才资源庞大;其三是有重大项目圈支撑;其四是有强大资本支持;其五在于各部委的支持与各地区的响应。

中国留学人才发展基金会理事长曹卫洲表示,未来,基金会将继续积极发挥人才库、智囊团和生力军的作用,率先探索、积极争取,为国家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贡献力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