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国有机电子和柔性电子学科的开拓者,多年来,他率团队横跨物理、化学、材料、电子、信息和生命等多个学科,取得多项兼具系统性、创新性的国际前沿研究成果,被诺贝尔奖获得者艾伦·黑格赞为“有机光电子学领域的国际领袖”。

“海归学者只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与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富强紧密结合在一起,人生才更有价值、更有意义。”这是黄维回国十多年来经常说的一段话。与科技结缘四十年,他的“科技人生”与改革开放共成长。在黄维的人生轨迹中,他一直亲身实践着一个知识分子将学术创新进行到底,将服务祖国、报效祖国坚持到底的使命和担当。本期“每周访谈”,一起倾听:改革开放40年,一名科技工作者的家国情怀和“科教报国”梦。 

【人物档案】

黄维:中国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有机电子学与柔性电子学的主要奠基者,西北工业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中国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国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

1992年1月,黄维毕业于北京大学并留校任教;1993年12月,赴新加坡做博士后研究;2006年6月,担任南京邮电大学副校长;2012年7月,担任南京工业大学校长;2017年6月,担任西北工业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

出生于劳动节的黄维自嘲“天生劳碌命”。他成长在一个传统的医务工作者家庭,从小耳濡目染,习惯于不断求知,也习惯于严谨理性。

“似乎没有穷尽的好奇”

北大和新加坡——两个关键的“14年”

“我在北大和新加坡分别度过了两个14年,北大的14年造就了我的品性,新加坡的14年逐渐明晰了我的梦想。”黄维曾在采访中如是说。

1979年,黄维进入北京大学化学系学习,师从于中国化学界泰斗唐有祺院士,开始时,他的专业是物理化学和计算化学,之后转向纳米材料和光电高分子材料,后又把研究方向锁定在国际前沿学术领域——有机电子学。

大学时代,黄维完美演绎了“勤奋”二字,“无论寒暑四季,我坚持早上6时到未名湖畔跑步、背外语单词。当时在化学南楼做实验,晚上12时大楼要关门,我常常是走得最晚的那个人。”

对知识的渴求,让他“似乎没有穷尽的好奇”,这好奇让他不断探索未知,一点儿也停不下来。除了完成基础的物理化学和计算化学研究训练外,他还学习了工商管理课程,对心理学、教育学、人才学、经济学、政治学、国际关系也多有关注。在美丽的校园,他将才华与勤奋尽情释放,关心学习也关注集体,从班长做起,直至担任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主席,用青春和热血谱写了华夏学子的精彩华章。“这段经历锻造了我‘忠诚、干净、担当’的品质,历练了我勇于挑战、乐于创新的性格。”黄维回忆道。

北京大学是中国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是“五四”运动的发源地与摇篮,“五四”也赋予了北大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内核。黄维心中的北大学子永远是那样光芒万丈,魄力和魅力共生,“北大人有理想、有担当、有热情,个性鲜明、直言不讳,具有批判式思维和怀疑精神。这是北大人特有的文化基因,正是北大赋予我矢志不渝的创新精神和开疆拓土的改革气魄。” 

在北大,他先后获得理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

1993年,随着“出国热”的大潮,黄维赴新加坡留学。怀着一片赤子之心,他第一时间向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馆报到并接转了党组织关系。

在他看来,坚定的理想信念,编织了中国共产党人事业成功的红色基因,培育了中国共产党人百折不挠的革命意志,孕育了中国共产党人无所畏惧的牺牲精神,奠定了中国共产党人立世兴邦的文化自信,实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的自我净化。“意识形态是一个社会最核心的政治资源,影响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我愿意将我所积累的科研成果、管理经验奉献给祖国的科学事业,并在更大的舞台上,为国家科教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不仅是知识分子该有的职责与操守,更是一个共产党人该有的觉悟与担当。”

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化学系攻读博士后并从事科研工作期间,黄维发现,有机电子正处于世界前沿,且潜力巨大。于是他毅然放弃了相对熟悉、已有积累的纳米材料领域,投身于有机电子的研究中,逐渐组建了一支富有活力、在国际上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团队。

为了改变有机电子材料制备瞎子摸象的做法,他创造性地提出了有机半导体p-n能带调控理论,实现了有机电子材料的理性设计,让设计材料成为“模块化”操作;针对蓝光半导体器件稳定性这一世界性难题,他提出了基于有机蓝光半导体的凝聚态结构调控原理,并迅速成为国际通行的解决方案,引领了这一富有挑战性的新兴领域的发展,推进了以有机电子发光显示技术(OLED)为代表的有机电子产业化进程。今天,全球主流的手机屏都纷纷采用了OLED技术,这其中,就有黄维和他团队的学术贡献。

在新加坡这个全球意识非常突出的国家,黄维深感它的全球化气息对于一个国家和民众的影响,黄维在新加坡的14年,正是新加坡在全球科技和高等教育舞台上扮演突出角色、实现腾飞的时代。环境赋予了他梦想,也给他带来受益一生的视角。他曾在给一名学生的回信中这样写道:“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探索,什么是最重要的?应该是‘中国芯’。自主创新是我们科技腾飞的内核,是我们跨越发展的动力,只有坚持自主创新,才能使我们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

“中国正在重塑世界科技格局”

我的“中国梦”就是“科教强国梦”

2001年,就在黄维的科学事业“顺风顺水”之时,他却作出了一个让周围人颇感意外的决定——带领团队回国发展。

当时,中国和发达国家在科研方面的条件差距较大,对于海归人员的支持政策相对也较为单薄,高科技人员的收入和待遇水准和发达国家相比悬殊巨大。尽管如此,黄维义无反顾。

“我印象尤其深刻的是2001年和夫人受国务院侨办邀请,作为华侨代表参加了国庆招待会。这次经历以及平日对国内情况的关注对我触动很大。”。黄维表示,自己在多年的实践中,一直希望“以微薄之力实践‘兼济天下’的梦想——在中国建设一个能够代表我国最高水平、能够在高新技术前沿领域、参与实质性国际竞争的高水平研究机构,打造一艘中国创新创造的‘IAM’(先进材料研究院,英文名Institute of Advanced Materials)旗舰。”

回国势在必行。既有中国知识分子一直以来怀有的家国情怀和爱国主义传统,也是受“中国梦”的驱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而黄维的“中国梦”就是“科教强国”梦。

基于多年的海外研究经历,他向国家有关部门建议,在若干领域依托高水平大学和科研院所,创建5—8家国家实验室,以此为抓手促进科技创新,以此创新驱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这一思路充分彰显了他作为战略科学家的前瞻思维与大局意识。每到一所高校,黄维都以惊人的速度和毅力,从零开始,打造平台。“黄维军团”所点燃的风暴,让所到之处一派生机。2002年,仅用不到一年时间,黄维和他的团队就创建了“复旦大学先进材料研究院”;2010年,在南京邮电大学建设“有机电子与信息显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012年7月,黄维出任南京工业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5年后,南工自然指数位居中国内地高校第31名,缔造了令人瞩目的“南工现象”。在南京工业大学,黄维打造了“海外人才缓冲基地”,建设了柔性电子这一新兴学科。其中,“IAM团队”已吸引百名海外高端人才与杰出青年学者,产生一系列高水平原创成果,成为多个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与引智基地。看着团队从无到有,再到跻身国际学术品牌之列,黄维坦言,“没什么比这更令我自豪”。

让他感到欣喜的是,在回国打造团队、建设科技创新平台的过程中,政府也一直在通过各种政策吸引海外高端人才归国创业。对海外高端人才而言,回国发展更大的优势则体现在发展速度、发展空间和发展机遇上。

黄维“结缘”科学,至今已近四十年。回眸40年风雨历程,他坦言,上世纪90年代初,国内科研环境存在许多问题:如研究机构缺乏系统高效的创新管理能力;科研人员缺乏高层次、国际化的学术交流机会;资源配置机制公共性和透明性不够;社会整体创新文化氛围不够理想等。而如今,他坦言,中国正在重塑世界科技格局。无论是顶级期刊上,中国科学家发表重要文章的速度、数量与质量;还是重大科技奖项评委席屡见不鲜的中国专家身影,都证明中国科技水准已在多领域由“跟踪”升级为“并行”,甚至在个别领域实现“领跑”。

“改革开放这40年走完了国外近百年的发展路程。回国之后,我感受到了国家大力提倡智力转化、积极推动产学研合作、强调高端人才引领科学发展、创新驱动的大好局面。对于归国留学人员和科技工作者而言,我们生逢其时,不仅见证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亲历了一个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重要的是能够在风云激荡中成就科技工作者的人生价值,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一份光和热。”

“一生一世一团队,惟新惟实惟奋蹄”。勇攀科研高峰是每位科研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和担当,也只有矢志不渝地做学问、搞科研,才能坚持真理,践行“不计利害,只问是非”的科学本色。

以古丝绸之路起点为创新创业基地

让“饥饿科技”之光引领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2017年4月,黄维到西北工业大学任常务副校长,他雄心满怀:“我希望以古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为创新创业基地,建立世界一流的柔性电子研发平台与产业孵化基地,开展柔性电子技术在航空、航天、航海领域的基础研究,为国防建设和西部发展贡献力量。”

“西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身负国家使命,科教资源丰富,人才济济,因此应该让‘饥饿科技’创新之光引领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之路。”在谈及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时,黄维如是说。

黄维认为,西安作为我国西北地区唯一的特大城市,也是关中平原城市群的中心城市,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后,西安肩负引领区域发展、代表国家参与国际合作竞争的重任。“西安是中国的科技教育重镇,科教资源丰富,科技实力居全国第三,而且以航空航天、先进材料、柔性电子等为代表的‘饥饿科技’具有非常良好的人才基础和发展势头。”

黄维向记者解释“饥饿科技(FAMISHED)”,即“柔性电子+”或柔性电子、人工智能、先进材料、泛物联网、航空航天、健康科技、先进能源和数据科学等科学技术前沿领域,应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积极主动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

尤其是在实施“行政效能革命”“人才新政”之后,西安成为投资创新创业的热土,一大批国内外顶级人才落户西安,投身大西安建设,包括很多知名外籍人士,在大西安人才政策的热情感召下,看好西安这片投资创业热土,与西北工业大学携手,共同打造世界一流的生物医学材料与工程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技术转移、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的核心基地。

作为“西安人才新政”引进的第一位A类人才,黄维坚定表示,“作为大西安的新人,本人将与西北工业大学同仁一道,带领柔性电子团队深度参与、服务于大西安经济建设。”他将积极推介并宣传西安人才引进政策,引进世界高端人才,建立世界一流的柔性电子、先进材料、健康科技研发平台和产业孵化基地,深度参与国家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积极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为大西安创新驱动发展,为助力陕西追赶超越,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我愿意将我所积累的科研成果、管理经验奉献给祖国的科学事业,并在更大的舞台上,为国家科教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不仅是知识分子该有的职责与操守,更是一个共产党人该有的觉悟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