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天佑给他的美国老师写信道:“如果京张工程失败的话,不但是我的不幸,中国工程师的不幸,同时带给中国很大损失。在我接受这一任务前后,许多外国人露骨地宣称中国工程师不能担当京张线的石方和山洞的艰巨工程,但是我坚持我的工程。”

都市的深处,总有一些相貌平实的老房子,或与我们相邻,或在我们惯常经过的路边,你从不介意,也未曾特意对它投过去一眼。但在某一天某一时刻,你蓦然回首,却会发现,这房子原来大有来头。

汉口洞庭街我也算是走过了多次,却从未注意到这里有一栋房子是詹天佑的故居。而“詹天佑”这三个字,对我来说,却是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我父亲当年在上海交大学的是土木建筑的铁路桥梁专业,詹天佑曾是他的偶像。他在大学期间还专门跑去参观和考察詹天佑主持修建的京张铁路。因此,在我很小很小的时候,就听父亲讲述过关于詹天佑如何为中国人争气的故事。我对詹天佑的熟悉,就仿佛他是我早已认识的一个熟人一样。所以当我头一次听说詹天佑在洞庭街有一处房子,并且他本人在此居住多年直至他去世的消息时,惊讶得竟一时说不出什么来。唯一做的事,就是立马跑到洞庭街,将詹天佑的故居——现在的詹天佑纪念馆——细细地看了一遍。


詹天佑故居 

詹天佑的故事想必你也是爱听的。 

1861年的4月26日,詹天佑在广东的南海县出生了。要说起来,他并不是广东人。詹天佑的祖辈乃从婺源迁居此地,他们在这里经营茶庄生意。生意做到詹天佑父亲詹兴洪手上时,已由萧条败落到破产,因此詹兴洪主要靠代写书信和刻印章讨生活。 

当时的中国,国门已开,仁人志士已经看到中国衰落的趋势,于是纷然为民族为国家寻求富强救国之道。中国第一代留学生容闳从美国学成归来。他向清政府提出了选派幼童出洋留学十五年的建议,结果得到采纳。当时社会留学风气未开,敢于让子女小小年龄飘洋过海的父母寥寥无几。容闳手上的120名指标在上海竟没能招到,于是他转道香港继续招生。

詹天佑的父亲有个老朋友叫谭伯邨,是广东香山人,他很喜欢詹天佑,并已将第四个女儿许配给了詹天佑。谭伯邨因常去澳门经商,思想相对开放,认为出国留洋方有出息,便鼓动詹兴洪送子赴美。詹兴洪听取了老友意见,决意让儿子出门闯荡。1872年,十二岁的詹天佑在香港考中了清政府筹办的“幼童出洋预习班”,他在自己的志愿上填写的是“技艺”。

詹天佑与家人们

出发的那天,他怀里揣着一张由父亲亲笔画押的出洋证明,登上了远行的轮船。这张证明上写着“徜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十个字的每一笔都透出生离死别的气息。

詹天佑抵达美国后,从小学读起,又读中学,然后又考入耶鲁大学,他用九年的时间,顺利地完成了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1881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耶鲁大学设菲尔德理工学院土木工程系铁道工程专业。这一年,詹天佑二十岁。

也正是在詹天佑毕业的这年,清政府采纳保守派反对幼童出洋留学的主张,兼之美国政府在1879年制定了《排华法案》,推行排华政策,于是第一批留学生在这一年中全部被命撤退回国。他们中大多的人虽都尚在美国的大学或高中就读,但皇命难违,只能乘船归来。完成学业拿到学位的人只有两个,一个叫欧阳赓,另一个便是詹天佑,他们都是刚刚从耶鲁毕业。 

回国的留学生们并没有引起清政府的重视。相反,清政府视这批学生为异己。因为多年的美国生活,使他们大都接受了西方的新思想,而对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以及中国旧有的迂腐说教多少都有些抵制,因而他们受到当局冷遇也是当然。说来好笑,詹天佑回来后,非但没有用他所长,倒是被派福建马尾水师学堂学习海军轮船驾驶。对于这位耶鲁大学的高材生,这样的学习自是不难。一年以后,他以考试第一名的成绩毕业。

詹天佑与家人的合影 

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已经在旗舰“扬武”号担任驾驶官的詹天佑无疑也参加了这场战争。当法国舰队进入闽江并对中国军舰发起突然袭击时,“扬武”号在詹天佑的指挥下,灵巧地左突右进,抓住机会击中了法国海军的指挥舰“伏尔他”号,令法国远征司令险些在此战中丧命。据说英商在上海创办的《字林西报》曾报道:“西方人士料不到中国人会这样勇敢力战。‘扬武’号兵舰上的五个学生,以詹天佑的表现最为勇敢。他临大敌而毫无惧色,并且在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还能镇定如常,鼓足勇气,在水中救起多人……”

很难想象得到,一介留洋之书生,竟也能在炮火连天中从容不迫,勇立战功。这段往事,我以前也从未听说过,它实在是给詹天佑的生平添加了不少传奇,尽管这场海战以中国失败而告终。 

当然,詹天佑更多的传奇沿着铁轨传扬,而非在炮火的硝烟之中。

1888年,詹天佑由老同学邝孙谋推荐,到中国铁路公司任工程师。离开所学专业七年之久的詹天佑终于回到了自己的本行上,从此开始了他为之服务终身的中国铁路建设。初入铁路建设行业的詹天佑最初参加的是天津到山海关的津榆铁路的建筑。他的名声也是因这条铁路而鹊起。

滦河铁路桥 

津榆铁路必经滦河,架设滦河铁路桥是关键。但是,滦河河床泥沙很深,恰又遇上水涨流急的时间,桥墩打桩难度很大。首先指挥打桩的是英国工程师,结果他失败了;接下来换了日本人,日本人亦束手无策;最后德国人出马,他同样也铩羽而归。见此状况,詹天佑表示让他来试试。走投无路的英籍工程负责人无奈中把此事交给了詹天佑。詹天佑细致分析了三个外国工程师失败的原因,又亲自带着工人进行实地调查,分析滦河河床的地质构造,他改变了外国工程师确定的桥墩位置,然后请来一帮滦河两岸水性好的青壮年农民,让他们轮流潜入急流中打桩,同时配以空气压缩沉箱。詹天佑用中国传统方法与机械相结合一举获得成功。滦河铁路桥长630余米,是黄河大桥建成前我国最长铁路钢桥。

一个年轻的中国工程师居然解决了三个外国工程师无法完成的大难题,这件事对世界同行的震撼当然是很大的,中国自己的工程师向世界亮相也由此开始。1894年,詹天佑被选入英国土木工程师学会,他成为加入此学会的第一名中国工程师。这一年,詹天佑33岁。

此后,詹天佑在国内辗转过许多铁路线,由关外铁路到津卢铁路,再到江西萍醴铁路、新易铁路、潮汕铁路等等。数年的实践,也使他成为一个非常成熟的铁路专家。终于,令他在全世界大显身手的时候到了:那就是京张铁路即将修筑。

张家口站的詹天佑像

京张铁路指的是北京到张家口的铁路钱。张家口是北京通往内蒙古的要冲,南北旅商来往之孔道,向来为兵家所必争。因此,京张铁路的经济价值和政治价值不言而喻。这是一块肥肉,虎视耽耽的洋人们谁都想咬它一口,所以京张铁路即将修建的消息一经传出,英国人志在必得,俄国人亦誓不相让,这两家相争不下时,自己达成协议:如果清廷不借外债,不用洋人工程师,完全由中国人自己动手,他们双方便都不再争。在此情况下,清廷便只有物色自己的工程师了。 

好在国内已有詹天佑。 

1905年5月,京张铁路总局和工程局成立,委任詹天佑为总工程师。

京张铁路地形复杂,尤其关沟一带,重峦叠嶂,沟密林深,南口和八达岭的高度相差180丈,坡度极大,工程之难在世界也属罕见。洋人们见中国人真的揭榜自修铁路,怪话纷然而至,或说中国“自不量力”,或说詹天佑“胆大妄为”,最不可思议的是一个叫莫理循的英国《泰晤士报》记者,他在1905年5月25日的一篇关于京张铁路的通讯中这样写道:“中国仅有的一位工程师是一个名叫詹的广东人。他已被任命为这条铁路的总工程师。他从未做过独立的工作。……我们在山口碰上了他和他的同伴。詹骑着一头骡子,两个助手骑着毛驴,苦力们则背着经纬仪和水平仪行进。他们显然不打算测量。他们的主要任务是让大批满载的货车免税通过厘卡,以便运销张家口,获取暴利。”在这个记者眼里,骑着骡子疲惫地奔波在山间的詹天佑不是在测量,而是在走私。这真是一个天大的笑话。 

在所有的不利的舆论前,詹天佑都没有动摇。他给他的美国老师写信道:“如果京张工程失败的话,不但是我的不幸,中国工程师的不幸,同时带给中国很大损失。在我接受这一任务前后,许多外国人露骨地宣称中国工程师不能担当京张线的石方和山洞的艰巨工程,但是我坚持我的工程。”

京张铁路1905年9月4日正式开工。在詹天佑细致的测量、精心的设计和顽强的施工下,整条路线所战胜的险阻、所攻克的难关,不计其数。在开凿居庸关和八达岭两处隧道时,他首创两端开凿、中开竖井施工法,而在山多坡陡的青龙桥地段,他运用“折返线”原理,设计了一段人字形线路,使得列车得以顺利行驶。


京张铁路青龙桥车站 

1909年8月11日,京张铁路全线通车,原计划用六年时间完成的铁路只用了四年。这是第一条由中国人自己设计、自己施工完成的重要的铁路线,詹天佑的业绩令那曾经瞧他不起的洋人们瞠目结舌。还是那个《泰晤士报》的莫理循又写通讯道:“所有的工程师都告诉我,这项工程是不错的。现在如果要在我的报告中有意地去抹杀这条铁路的任何赞美之辞,我以为是不公正的。” 

有一句老话叫作“什么都不要说,让事实说话”。詹天佑就是让京张铁路这个最大的事实来说话了,他的这个最有力的话语,让世界从此对中国的铁路和中国的工程师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