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第华侨农场俯瞰

漫步在干净平坦的农场水泥路上,空气中清新的花香阵阵袭来。近日,记者走进龙海双第华侨农场,感受侨民们的幸福变迁。

举目满眼绿,移步皆是景;旧貌换新颜,幸福映笑脸——这是双第华侨农场改革发展的真实写照。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双第华侨农场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产业规划建设与青山绿水巧妙融合,打好一手特色“侨牌”,走出了一条“生态+侨”产业发展之路。

连接双第农场的双榜公路

开山辟岭铺就幸福“侨”路

见到74岁印尼归侨甘瑞莲的时候,她正在家门口的靠椅上纳凉,见到客人到来,甘瑞莲一面招呼着,一面进屋端出了刚出炉的九层糕,“大家快来歇歇脚,尝尝九层糕!”

回忆起1961年回国的情景,甘瑞莲仍历历在目。“当时,我们一路颠簸来到农场,看到的是荒无人烟、满地野草的景象,心里真是拔凉拔凉。”甘瑞莲深有感触地说,由于农场地理位置较偏,出入只有一条羊肠小道,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她的爱人、78岁的归侨吴辉全亦是感慨万千:“许多侨民无心呆在这‘穷乡僻壤’,大多选择外出打工。农场的女孩子也都纷纷外嫁,留下的多为老人和小孩。”

落后的交通,困住了归侨们前进的脚步。

“1960年,为接待安置归侨,县委、县政府组织工人用时40多天,修建了简易的公路12公里,结束了双第不通公路的历史,也逐渐打通了侨民通往幸福生活之路。”双第华侨农场党委书记庄立新介绍道。

要致富先修路。几十年来,农场持续完善道路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近几年来,交通实现了巨变。2015年8月,通联靖海高速的双第连接线竣工通车,双第实现了通高速公路,改变了“荒山野岭”的旧面貌。

据悉,农场投入近2亿元用于建设长3.84公里的靖海高速双第连接线及改造长13公里的双榜公路,投入1000多万元硬化全场各自然村道路,并安装主干道及村庄路灯,改善了双第的对外交通状况,为双第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投入300多万元建设道路养护应急基地、道路治安巡逻岗亭、减速带以及突起路标,不断完善道路养护机制,提高道路安全保障能力。

“现在农场路畅、山青、景美。我们哪里都不想去,哪里都比不上咱们双第!”甘瑞莲高兴地说,作为农场退休职工,她与老伴每个月有近7000元退休金,夫妻俩居住在农场,每天和邻里乡亲跳舞、串门或打理自家菜园,日子过得特别舒心,晚年生活和乐融融。

坐落在青山绿水间的侨民新居小洋楼

拆旧建新筑亮丽“侨居”

路铺好了,侨民回来了,他们的住所也修建好了。走进双第农场,一栋栋整齐排列的侨民新居正成为农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多亏了农场的好政策!”走访中,印尼归侨曾水亮一边热情地将记者迎进家中,一边高兴地说。

80岁的曾水亮的家是一栋两层小洋楼,上下140多平方米的房子宽敞明亮,家具摆放有序,屋外绿化带上种满了火龙果、蔬菜等,房屋之间的小花园里还配备了健身器材、石凳石椅。

“以前都是瓦片房,台风一来还会将瓦片刮走。现在住上了这小洋房,还有政府补助呢。”2008年,曾水亮夫妇从不经风雨的瓦片房搬进了漂亮整洁的“侨居”,这让他们很满足,“我们总共只花了10万多元,农场还给予每户归侨2.1万元的建房补助。”

做侨民的“贴心人”,农场让他们从忧心变成顺心。2007-2008年,农场结合新农村建设实施“侨居造福工程”,拆旧建新、建设廉租房,总建筑面积3.16万平方米,投资6500万元,其中基础设施配套投入1500多万元。2014年又投入7000多万元实施危房改造265套,一些边远的自然村也迁至规划的新村。很快,侨居新村、“和平佳苑”公租房、和平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解决了农场归侨、职工的住房需求。农场对新农村进行高标准的统一规划,并投入2200多万元配套建设道路、供水、供电等设施及绿化。

据农场副场长陈志明介绍,农场把城市特有的“门前三包”保洁机制引进各管区,建立保洁队伍,实行“村收集、场中转”的垃圾处理机制,倡导侨民房前屋后种花种菜,农场俨然成了一座绿意盎然的生态公园。

双第农场内的鹭凯生态农庄

筑巢引凤打造生态休闲“侨品牌”

打造宜居环境,双第农场发展生态旅游出现了生机。近年来,总投资数亿元的鹭凯生态农庄、“乡下人”园艺有限公司、漳州旅游集团投资的生态项目纷纷“筑巢”双第。

双第农场全场境域总面积28.47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86.2%,有“天然氧吧”的美誉。良好的生态条件,为农场发展提供了足够的竞争力。“农场坚持践行绿色发展的理念,按‘基础先行、项目带动、突出生态、旅游兴场’的发展思路,逐步改变传统农业为主的单一发展模式,转型发展生态旅游。”庄立新表示。

“坚决不引进工业企业,不以污染环境为发展的代价,要以实行全域生态旅游建设为发展的根本目标。”这是农场在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所坚守的发展观念。近年来,农场加大水环境整治,投入2000多万元用于九龙江安全生态水系建设及河道两旁提升,打造“水流自然、水质良好、生态环境宜人”的乡村郊野景象。同时,保护性修缮清安岩寺、土楼等历史名胜古迹,为农场职工群众、游客提供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沿着九十九坑溪岸向着鹭凯生态庄园前行,数百亩无公害蔬菜一派生机,黑米稻浪绵延。

“鹭凯生态庄园将打造成一个集绿色生态农产品生产、亲子自然教育、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生态农业休闲旅游农庄。”庄园负责人张松勇告诉记者,如今,庄园每年都能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近两年来,农庄共接待游客近10万人次,青山绿水变成了实实在在的“金山银山”。

点绿成金农场成“归侨乐园”

如今,越来越多“侨二代”“侨三代”回归农场,孕育着无尽的绿色希望。

洪陈晖是农场的“侨三代”,毕业后他选择回到农场从事农村公路路管员工作。“这些年看到农场的变化,我感到很自豪。”

“双第异域风情的独特优势,与发展旅游业极为相配,农场倾力打响‘侨品牌’,鼓励侨民发展地道的东南亚风情小吃。”农场党委秘书蓝慧仪说。

无独有偶,回归乡梓的还有第二代印尼归侨梁惠蓉。看到农场生态旅游的发展前景,梁惠蓉和丈夫于2010年从厦门回到农场,开了家传统手作印尼糕点店,如今随着农场客流量与日俱增,加之配套网络销售渠道,梁惠蓉的糕点店订单不断,生意日渐红火。“特别到中秋、春节销售旺季,全家人都忙不过来。单单千层糕每天就要做二三十个。”梁惠蓉说道。

如今的双第,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国家卫生乡镇创建工作持续推进,现代生态农业发展蹄疾步稳,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家园让栖居于此的人有更多幸福感。“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如今双第华侨农场成功转型为生态旅游度假区,正昂首阔步,将绿水青山化为致富源泉,变为乡村振兴的金山银山,朝着绿色双第、归侨乐园的愿景迈进。”庄立新表示。(本网记者 陈惠华 通讯员 周志荣 郭高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