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健康扶贫座谈会在北京举行。欧美同学会医师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郑宏,欧美同学会留美分会副会长、北大医学信息学中心创始执行主任雷健波,海归医师协会理事、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伟同其他多位来自北京三甲医院的欧美同学会学长参加了会议。来自山西、四川、上海、武汉和江西赣州的医院、医学教学机构和健康医疗产业的会员近三十人在会议上做了发言。与会的学长多数是医学临床治疗与教学的骨干,或者是健康医疗产业领域里颇有成就的企业家。秉承欧美同学会会员一贯的赤子之心、家国情怀,他们都已经多次参加了各级各类健康医疗扶贫活动。对于欧美同学会开展健康扶贫工作,与会学长们一致提出决不能“走过场、摆样子”,一定要落到实处。
基于各自的工作和学科特长,结合以往参与扶贫工作的经验,学长们踊跃发言。受到所学医学专业客观求真、讲求科学精神的影响,他们的发言坦诚、务实,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尤其是学长们非常注重各项意见、建议的实际“落地”,体现出欧美同学会政治性、先进性和群众性的基本风貌。
部分学长发言摘录如下:
雷健波(欧美同学会留美分会副会长,北大医学信息学中心创始执行主任):
健康扶贫,可从人、财、物几方面开展。在人才方面,数量上帮扶地在很多专科医学专业人才匮乏,质量上当地医护人员在临床操作技术上也存在提升空间。信息化手段的利用,既可以实施普及性的教育,把专家碎片化的时间利用起来,对当地进行医疗指导和培训,补足专业人才缺少的短板;人员素质上,通过远程医疗、远程教学,结合现场义诊、查访、培训,提高当地医疗人员水平。物的方面,可以引进第三方服务机构,如医学影像、健康检查等机构进行协助,这也是国家卫健委所提倡的模式。
周萱(奥思达干细胞有限公司董事长,干细胞首席科学家):
健康医疗扶贫最重要的是让优质资源“走下去”,在深度贫困地区培养当地的人才。诊治方面应对准县级医院,把县级医院带动起来。公共卫生的宣传非常重要,健康问题应以预防为先,包括环境卫生和心理卫生,可采用巡回车的方式,培训一名宣传员,逐村进行宣传。目前第三方检测机构已经独立出来,可进行医院与企业的合作进行各种筛查、检测。
措施方面,建议欧美同学会牵头建立专项基金,专款专用以对健康扶贫提供支撑和工作保障。对于“走下去”的专家队伍,加强制度建设,制定法律法规进行规范,专家队伍要实施定期轮换制度,把当地医疗队伍培养起来,把人才留在当地。建立信息平台,及时反馈第一线的健康扶贫信息,了解当地疾病情况,进行数据分析,以便于扶贫工作高效开展。
周清华(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中国科学院北京转化医学研究院主任医师、教授):
健康扶贫工作对医疗专业领域,首先是贫困地区普遍缺乏医疗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规范化的知识都缺乏。加强培训,培养当地的“学术带头人”,培养出能够解决当地的多发病、常见病的医学人才。医疗设备的添置和更新,要一个县医院购置三甲医院的全部设备,这是对国家财产极不负责任的做法。做好统筹规划,将大医院闲置、淘汰的设备调配使用是有效率的做法。
在公共卫生方面,自来水清洁问题、厕所卫生条件差的问题有待解决。普惠性的健康体检和管理很重要,要让当地老百姓得以无病早防、有病早治。
宋言峥(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胸外科主任):
健康扶贫要落到实处,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可以通过定点建设的方式,专心致志把当地一家医院建设好,具备二甲、或三乙医院的水平,能够完成当地百姓的常规诊治。资金上成立基金,并把当地的疾病谱纳入基金,对不同地区的不同多发病、常见病进行归类,根据疾病谱培养当地的医生队伍和学科带头人。
何方刚(武汉大学医学院法医司法鉴定所所长、主任):
健康扶贫要做到有的放矢,首要问题是了解清楚当地需求。以往长期的实践表明,贫困地区最需要的是人才,需要专业人士培育当地所需人才,提高其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对于人才的培养,医学专家的工作应有持续性,持续性的培养,才能提高当地人员的素质,并能把人留在当地。
对于乡镇和基层农村,最迫切的问题是慢性病管理,高血压、糖尿病等的预防和治疗,应成为培训医生的主要内容,再通过当地医疗人员把预防和医疗安全进行普及。
刘潜(江西赣南医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健康扶贫具体落实,选择一家当地医院开展内容明确、需求清晰的帮扶是行之有效的做法。一个地区的健康水平、医疗水平与其经济水平分不开。在帮扶之前,要对此进行研究,有效处理好帮扶实际和扶贫目标的关系。
具体操作层面,应当开展体系化的建设。建议欧美同学会成立专门工作小组,定期研究、调整,做好协调工作;一定要成立基金会,提供经费;要选派长期、常驻的专家深入到一线,这些专家可保持双重身份,可以到当地医院挂职,又代表欧美同学会工作小组,定期进行沟通协调。
苏文(山西欧美同学会副秘书长,山西省政协委员,山西省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免疫室主任,山西省“百人计划”专家联谊会副秘书长):
做健康扶贫应有长期计划,从两方面具体落实:一要精准对应当地的疾病,地方病、高发慢性病;二要精准培养当地的人才,其人才培养定位不能看齐三甲、高级医院,应当实事求是、解决实际问题为先,让当地的人才明白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更明白不能做时准确找到可以解决问题的上级医院或专家所在医院。
冯玫(山西欧美同学会常务理事,山西大医院全科医学科主任,山西省全科医学培训与研究中心副主任):
健康扶贫应具备四项基本要素:一是建立信息平台。二是建立起一支专家团队,进行线上线下扶贫,其中全科医生可以发挥的作用会越来越大。第三是一定要有基金会,做好资金的统筹和管理。最后一定要制定一个“帮扶大纲”,特别是在全科医生队伍建设方面,以提供各方面医疗指南。
邱龙滨(山西欧美同学会理事,中科联融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航天启明慈善基金理事,清北中医药跨界工程研究院执委会委员):
中医在健康扶贫中可以发挥的作用,可以归纳为:首先,配合当地相关部门,积极挖掘当地民间中医资源,给予必要帮扶,有利于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医医师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当地。其次,通过与当地的中医管理体系合作,对老百姓进行中医自我保健的培训。依托当地中医体系进行专业辅导,对百姓的保健有益处,效率也最高。最后,为当地中医师提供前往优秀中医医院进修学习的机会,提高他们的诊疗水平,如正骨、针灸等,并形成人才培养体系。通过以上三点,形成专业中医院、民间中医和百姓自我保健相结合的健康医疗体系。
邬颖华(四川省全科医师培训中心(成都中医药大学)主任):
健康扶贫工作应做到“四个结合”。第一是医疗与教育相结合。医疗扶贫应是医疗与教育的统一开展,需要全方位意识,把教育扶贫结合进医疗扶贫中来。第二是经济扶贫与文化扶贫相结合。一些地方特殊疾病流行就是与当地的文化和生活习惯有很大关系,开展帮扶就必须在尊重其文化、习惯的基础上才能成形。第三,政策与技术的结合,亦即长期扶贫与短期扶贫的结合。国家的“大健康”政策是一项长远计划,而它的实施需要技术和人才的支撑。结合四川省的实例,从现状来看,从县一级到乡镇、村的医疗体系尚未建立,如何建立这样一层的医疗体制非常重要。最后,投入与成本考核机制相结合。建立起明确的考核机制,客观评估扶贫投入的效果,既可以进行监督,又保障效率,还可以提供激励机制。
郑宏(欧美同学会医师海归医师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陈竺会长说过“要把海归医生打造成一支新军”。欧美同学会医师协会成立时就提出要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一方面要把好医生组织起来去给贫困地区的人民看病;另一方面要打破国外的医疗技术垄断,加强技术和器械的国产化,为国民提供更廉价的医疗器具;还有一方面是要解决医疗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健康扶贫,国家整体上在进行规划,建立起长远的政策和理论的指引,留学生医学专家就要把前述陈竺会长的教诲与精准健康扶贫结合起来,做好医疗资源下沉和医疗信息化工作。
(文/张晔、夏锡远 图/叶圣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