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津岩

汉能研发中心主任、汉能薄膜发电集团副总裁、“成都蓉漂计划”专家

出生宁夏,下海深圳,又相继在日本、加拿大、美国求学工作,再到双流,张津岩的人生轨迹里写满了故事。前半生“漂”着的状态,让他的奋斗之路多了传奇的颜色。来双的6年时光,慢慢生出归属的“根茎”。

张津岩主持研发的太阳能电池技术已从“零”做到现在世界领先水平。生活上,早已反客为主,接待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组团来双,也和他一样爱上了双流。

“漂泊”半生

海归博士选择了双流

张津岩是个西北汉子,出生宁夏的他有着北方男生的“糙”,小时候总把自己家的半导体拆掉,而这样一个爱好,却无意间关联起了他此后一生的事业。

1977年,录取率只有4.7%的当下,张津岩考上了兰州大学物理系半导体专业。“考上后,才发现并不是小时候拆的半导体,却开启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后来,他顺利毕业进入宁夏研究所,5年后又回到兰州大学读了3年研究生。研究生毕业后重新回到研究所的张津岩,内心的不安分开始荡漾。改革开放的浪潮,影响着而立之年的张津岩。“1992年,我‘下海’了,去了深圳的一家外资企业。”

“我这个人,比较爱折腾,不安于原地踏步。”这样的性格下,张津岩远赴日本攻读博士学位。后来,辗转到加拿大、美国。2000年,进入华盛顿台基电任高级工程师,成为他职业生涯中的转折点。

说到回国的初衷,张津岩坦言,对于多数出国的人来说,“漂”在国外是为了挑战而提升自己,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才是平生所愿。

于是,50岁时,张津岩回来了。2012年,在河北保定一家国企短暂停留后,他来到了双流,进入到汉能研发中心。

反客为主

用自己所长让这座城更美

刚来双流,空港四路周围荒凉一片,而研发中心的项目也几乎从“零”开始。

6年时间,从硅锗叠层到现在的硅异质结太阳能电池研发,电池的转化效率从最初的8%到如今的25.1%。更让他高兴的是,如今这项技术已经从实验室走上了生产线,从研发正式迈入了产业化阶段。

6年时光,发生“巨变”的不仅是周围的厂房拔地而起和门前熙攘的车流。

“双流政府重视人才让人刮目相看,工作起来特别愉快。”张津岩告诉记者,除了定期能收到有机绿色蔬菜,还会有各种有意义的活动。去年10月,他还前往红色革命老区巴中市参与了双流产业人才联盟“创享汇·高层人才老区行”活动,参观了南龛坡公园(红色教育基地)将帅碑林,并向化成小学20名贫困学生捐赠了学习用品和图书。

“我刚来时,研发中心只有40人,现在有150多人,而且大半都是外地人。”张津岩感慨,越来越多的外地人愿意来到双流工作、生活,并且用自己所长让这座城更美。

从远道而来到反客为主。前段时间,他和夫人接待了来自家乡的12人的亲友团,陪他们逛了黄龙溪,游玩了青城山,吃了火锅和老妈兔头。“朋友们看到我的工作、生活状态,才算明白我这个爱‘漂’着的人,怎么能安心定居于此了。”(记者许冬琳 摄影报道编辑 黄诗婷 审核杨敏 刘云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