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多伦多9月15日电 题:多伦多华人青年自办华语电影节:中国需要每一个人去讲述

作为北美电影界年度盛事之一的第43届多伦多国际电影节已近尾声。而在8月,由身居多伦多的一群华人青年主办的木兰电影节已在这座加拿大最大城市中崭露头角。

这个暑期,《和你在一起》《村戏》《罗曼蒂克消亡史》《桃姐》等17部华语电影在8天的首届木兰电影节期间轮番展映,其中包括不少曾获国际级奖项的影片。主办团队成员均为刚毕业三五年的多伦多大学年轻校友。


不过,他们中没有一位是学习或从事影视及相关专业的人士。这个华语电影节的主要创办人、执行总监沈玮说,木兰电影节是从一句玩笑话开始的。一年前的夏天,一位朋友对一心想当导演却入行无门的沈玮说,既然拍电影这么难,不如你自己办个电影节吧。

说干就干。他们注册了一个非牟利性公司。一群金融、会计、计算机等专业毕业,从未修过一门电影课,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校友开始了追梦之旅。

万事开头难。“我们没有任何资源,就是上网搜。”沈玮对记者说,团队想找哪部片子,就千方百计查找版权方,再通过邮件与散布在世界各地的版权公司及发行公司逐一联络。她说,谈妥一部电影平均靠二三十封电子邮件,“比想像中要简单”。

沈玮不认为办电影节只是为圆梦。她说:“我们的初衷是要做更多的文化交流,而电影可能是最好的一个媒介。”

她回忆说,自己刚到加拿大留学时,身边有很多同学对中国颇感兴趣,但也对中国存在诸多片面的解读或误解。她和电影节的创办团队希望通过电影,展示一个“真实、全面、不加修饰的中国印象”。

首届木兰电影节设立了“回溯中国”、“女性制造”和“青年肖像”三个单元。沈玮说:“我们想展现中国20世纪初以来的巨大变化;今天的中国如何与古老的中国相联系,又是如何成为了现代的中国;同时也反映出当代青年的精神风貌。”

但这三个单元只是明线。沈玮说,北京与上海是策划团队铺设的暗线。不少展映作品的故事都与这两座中国的代表性城市有关。

“中国,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去讲述。”沈玮在一篇推广电影节的文章中写道。

约克大学舒立克(Schulich)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生凯西·麦肯纳在观影后留言说,当与华人观众在同一剧情处发出笑声时,自己感到观众之间已打破文化上的障碍。IBM公司的实习生里沙夫说,电影节的观影经历让自己更多了解了中国文化,以及华语电影与西方电影的异同之处。李德伦音乐基金会主席李燕评价说,木兰电影节主办者和义工是一群素质颇高、很阳光的年轻人。

筹办过程中,沈玮的团队与多伦多国际电影节组委会也建立联系。本届多伦多电影节期间,沈玮与她的伙伴们又钻进影院,关注的还是华语影片。她期待,未来能与多伦多电影节有更多合作,帮助华语片的现场观众能深入了解影片的文化背景。

虽是摸着石头过河,但沈玮认为,这个百分之百由志愿者运营和管理的电影节,已在第一届活动中达到“超出预期”的效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