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汪德昭先生,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著名大气电学家中国国防水声事业奠基人,曾任中科院声学所所长、法国同学会会长。汪德昭先生1923年毕业于北师大附中,1934年赴法留学,曾在法国著名物理学家郎之万(Paul LANGEVIN)实验室工作。1956年回到中国后担任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所长,1981年获法国声学学会最高荣誉奖章。汪德昭先生长期致力于中法友好关系的发展, 1987年欧美同学会留法分会成立之日起,汪德昭学长就担任留法分会会长,直至 1998年去世。

1982年,在汪德昭先生的倡议和积极推动下,由中国科学院划拨土地,成立了中国科学院中关村学校,汪德昭先生任名誉校长,目前该校为北京市示范中学。为了纪念汪德昭先生,2017年11月,由中国科学院声学所、中关村中学、欧美同学会法比分会三方共同组建了“汪德昭书院”,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院士为书院题写院名。

求学探知 谱写中法情缘

“一位真正的科学家不能把自己关在象牙塔中,他应该负有社会责任,对人类进步尽义务”。著名法国物理学家保罗·郎之万先生的这句话深深震撼了在场听讲的汪德昭,也正是这句话,为他后来的赴法留学打下了伏笔。

汪德昭先生的青少年时期正是国家和民族灾难深重的“多事之秋”。军阀连年混战,列强对中国经济上掠夺、政治上压榨。面对祖国的屈辱和落后,作为一名怀着科学救国理想的热血青年,汪德昭先生励志奋发图强,为建设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随着罗伯斯皮尔的振臂一呼,法国人民奋起反抗封建专制,在全世界首先推翻了封建制度,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深入人心。汪德昭先生的哥哥汪德耀先生正是深受这种思想的影响,于1920年赴法留学,其所见所闻经常与汪德昭先生沟通,对他影响很深。

在法国大革命思想和郎之万先生话语的感召下,在哥哥的鼓励下,1933年10月,汪德昭先生离开祖国,万里投师,开始了他探索科学、求学报国的留法生涯。

在哥哥和法国朋友的帮助下,汪德昭先生很快适应了在法国的生活,并几经周折来到“郎之万实验室”工作。他卓越的才能和踏实的作风使得他在郎之万实验室赢得了尊重,不断取得优异的成绩。

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后,按照惯例,战时外国人一般须离开涉及国防的研究机构。但由于汪德昭先生的出色表现,郎之万先生破例将他留了下来,汪德昭先生也成为了战时法国国防科研机构中唯一的外国人。1940年,法国沦陷,汪德昭先生与担任国际反法西斯同盟主席的恩师共同进退,继续留在巴黎从事科研工作,即便在恩师被德军逮捕期间,汪德昭先生依然继续工作,和同事一道维持实验室的运转,用他们特殊方式与纳粹德国开展斗争。

心系祖国 回归投身报效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建设新中国的热潮传遍了世界各个角落,在海外华人社会激起波澜。早想投身祖国建设的汪德昭先生心系祖国,思绪万千。回想起刚到巴黎时,自己还是个不经事的青年,在法国朋友和恩师郎之万先生的帮助和指导下,自己逐步融入了法国社会,并在科学领域颇有建树。漫步于塞纳河边,感受着巴黎的味道,23年往事依稀浑似梦,都随风雨到心头……

过去的23年,自己在科学的海洋里勤奋探索,孜孜以求,所写论文大部分刊登在法国科学院院报和法国《物理学报》上。在他和导师的共同努力下,创建了目前被普遍接受的大气电学经典理论——“郎之万·汪德昭·布里加理论”。法国是他认识科学,了解世界,成就事业的地方。美丽的阿尔卑斯山、风起云涌的大西洋、安静的咖啡馆、熟悉的奶酪和羊角面包以及众多法国好友的真情,让汪德昭先生对法国难舍难分。

然而,祖国的强大是汪德昭先生的梦想,法兰西的魅力难掩他忠诚爱国的赤子之心。1950年,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作战,汪德昭先生在巴黎带领学生自制五星红旗进行募捐,这也是在巴黎出现的第一面新中国国旗。汪德昭先生带头捐出了一个月工资,在他的号召下,仅四天就募集到了53万多法郎、少量美元及金银珠宝等,全数捐赠给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汪德昭先生还利用其担任巴黎中国留学生会会长的身份,自办报纸《侨众》,专门刊登新华社的消息,宣传新中国的建设成就,组织青年科技人员聚会,鼓励和协助大家回国参加祖国建设。

归国报效之心已经急不可耐。在周恩来总理通过驻外使馆工作人员对他转达“凡是对人民做出贡献的人,人民永远不会忘记”话语的感召下,汪德昭先生毅然于1956年底携家人轻装返回中国。

汪德昭先生的专长是大气电学,但是新中国百废待兴,科技人才极为匮乏。为了国家的需要,汪德昭先生临危受命,开启了水声学的研究。得益于恩师郎之万先生当年把法国海军部给他的研究课题――《尽快解决主动声呐加大功率的问题》交给了他,使他有幸接触到了水声科学技术的研究领域。也因此,汪德昭先生与军事水声研究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回国后的科研生涯中,汪德昭先生开创了我国的国防水声事业,培养和造就了我国国防水声科学研究队伍,成就了我国国防水声事业从无到有的历史功绩。

办学创会 硕果泽润后世

汪德昭先生是一位成绩卓著的科学家,一位有远见卓识的科研工作组织者,也是一位为后世留下宝贵财富的开拓者!

作为一名科学家,汪德昭先生深知教育的重要。1982年,为了解决广大科研人员子女的入学问题,在汪德昭先生和其他专家的倡议和积极推动下,由中国科学院划拨土地,投入资金,组建了中国科学院中关村学校。三十六年创业,迎难而上,中关村中学如今成为桃李天下的北京市示范学校!

作为一名留法学子,汪德昭先生致力于推动中法关系的发展。在欧美同学会恢复活动以后,他热心会务,积极筹备,于1987年创办了“法国同学会”——就是后来欧美同学会法比分会的前身,并担任会长,为中法民间交往尽心尽力。三十一年辛勤耕耘,法比分会如今愈发壮大,成为中法民间外交的生力军! 

中国楹联协会理事黄振岗先生在七律诗《怀念汪德昭先生》中深情写道:

青春负笈法兰西,壮志凌霄梦岂疑。

针刺天穹测云幻,声潜海底探舟移。

喜逢华夏求贤日,正是书生报国时。

垂暮犹能倡兴学,迎来桃李满园枝。

 这首诗也是汪德昭先生留学报国、赤子情怀一生的真实写照。   

 共建书院 携手继往开来

为了纪念汪德昭先生对中国教育事业及中法友好交往所做出的杰出贡献,2017年,由中关村中学倡导,欧美同学会法比分会、中国科学院声学所三方共同建立了“汪德昭书院”。

欧美同学会副会长、法比分会会长马颂德先生十分关心和支持书院的建设和持续发展。欧美同学会法比分会把建设汪德昭书院当作一项重要工作,由法比分会常务副会长刘公社牵头,分会副会长邱举良积极协助,组建建设团队,围绕书院的国际化建设积极筹划,协调资源,锻炼了一批年轻学长。

法比分会积极对接法国大使馆、法国法语联盟、中法文化论坛等涉法资源,推动书院共建单位代表参加法国大使官国庆招待会、中法文化论坛等中法高级别交流活动,取得了积极的效果,使共建单位对中法交流、法国文化有了更为感性的认识和直观的体验,进一步明确了书院的国际办学理念,拓宽了书院的国际交流渠道,加强了各共建团队间的理解和信任。

由于汪德昭先生在声学领域的理论基础及实践与法国有着深厚的渊源,并长期致力于中法友好关系的发展,书院将在办学方向上突出“中法元素”,以告慰、纪念汪德昭先生,传承先生多年来热衷中法交流之工作遗产。

在书院的课程安排上,从中法交流的角度,书院将设置法语学习课,法国文学、艺术、音乐作品赏析课,历史故事课宣讲中法间不为人知的交流趣事。另外还开设有法式点心、法式饮料制作等实用性很强的课程。这种课程设置既可以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也增强了趣味性和实操性。在校际交流方面,书院将努力与法国中学结对子,交换学生和讲师,组织中法文化夏令营等。

中国传统中,书院的办学一向秉承尚德、育人、传道的理念。新时期背景下的汪德昭书院,将秉持与时俱进,与世界充分沟通融合的思想,在办学模式上尝试“中西合璧”,努力使书院成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平台,培养有国际视野和思想之人才的高层次平台,既彰显“现代书院”的特征,也体现其与中国传统“书院”之不同特色。

众志成城。相信在中国科学院声学所、中关村中学、欧美同学会法比分会的共同努力下,汪德昭书院必将会成为中法教育合作的典范以及中法友好交流的纽带和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