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郑荃: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第八、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中央音乐学院提琴制作研究中心主任,国际提琴及琴弓制作大师协会常委,中国乐器协会常委,中国乐器协会提琴制作师分会会长。

(郑荃制琴)

2018年10月25日,中国轻工联合会发布轻工“大国工匠”名单,欧美同学会副会长、中央音乐学院教授郑荃喜榜上有名。首批确定的轻工“大国工匠”全国共42人,全国乐器行业获此殊荣的仅郑荃教授一人。

“在小提琴制作领域,我们没有给国家丢脸,我们始终记得,要努力,要向上,要报答国家”。2018年11月的一天,郑荃接受我们的专访,畅谈他留学、学成、归国、报国的体会。

(时任中央音乐学院院长赵沨欢送郑荃去意大利学习,摄于1983年)

从基层农村到克雷蒙纳

1983年10月,郑荃33岁。“我背着一把自己制作的小提琴,带着一个沉重的装满工具、书籍和杂物的行李箱,来到了意大利克雷蒙纳(Cremona)”。多年以后,郑荃一直对最初的留学生活记忆犹新。

在古罗马时代建立的克雷蒙纳位于美丽富饶的隆巴尔第平原,是几个世纪以来世界公认的小提琴发源地。这里始终是全世界所有提琴演奏家、制作家、音乐爱好者心中的圣地。

克雷蒙纳国际提琴制作学校,郑荃是这所学校接纳的第一个中国人。刚去克雷蒙纳,郑荃在艰苦中开始了他的学业。后来,有个一个可以栖身的破旧房子,和一个瑞士同学合租的。但是没有浴室,洗个澡要去城外。“我记得我们经常跑步去,洗完澡之后慢慢走回家。从城外回家的路是一条很宽的林荫道,黄色的灯光透过树叶,斑斑点点地洒在路面上,非常的安静,非常的美”。三十多年过去了,郑荃还能清晰地记得当时的细节。

“这让我想到少年时期在上海的马路上散步,同样的法国梧桐,同样的灯光。”上海是是郑荃不能忘记的生长之地,他的父亲郑善忠、母亲徐明珊都是著名的化学工程师,在有机硅领域、农药制造领域、涂料领域建树丰硕。父母亲关注实业、崇尚知识、服务社会的精神品格给郑荃打下极深的烙印。

郑荃同样不能忘记的,是他在最底层农村的七年生活。1968年,郑荃从上海到安徽省巢县坝镇公社(今安徽合肥巢湖市坝镇)插队。作为一个来自大上海的少年,他以很大的耐受力适应了最基层农村的生活,几乎学会了所有的农活,和周边的农民打成一片。这期间,希望和失望、理想和现实交织在这个年轻人的心头。然而,因为种种原因,回城之路可望而不可即。

1975年5月,一个机会来了。安徽池州地区文工团招收演奏员,从小就受过小提琴演奏训练的郑荃报考了小提琴演奏员,并最终被文工团录取。由于郑荃的动手能力很强,平时团里缺少了什么道具,他都会自己动手来制作,舞台的各种配电盘、道具、包括《红灯记》里面李玉和手中的“红灯”都是他的杰作。每次团里下乡演出回来,郑荃的屋子里总是多出一些木料,那是他利用演出间隙搜集来的,他总是喜欢揣摩着如何把从乡下找来的木料维修团里的乐器。一时间,郑荃能修琴的名声也传开了。

结缘提琴制作

小提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埃及乐器"里拉"(Lyre),十五世纪,意大利人对其进行了改革,并用马尾制成弓子拉奏,定名为Violin,即小提琴。后又经过多年演变,小提琴的形成与制作才基本固定下来。

小提琴的制作是一项复杂的工艺,涉及到工科、多学科艺术门类比如声学、材料学、造型学、雕塑学、油漆学等等,就以小提琴制作的木材枫树和云杉为例,一块木材要自然存放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被小提琴制作者纳为制琴的材料。

“文化艺术的模糊感和混沌感,工科的理性思维和逻辑思维加上动手能力,这些是我的长处。特别是家庭实业报国的思想是我从事小提琴制作的思想渊源。”郑荃说。

一个偶然的机会,郑荃踏上了提琴制作的道路。他有幸成为制琴大师戴洪祥的亲传弟子。郑荃用自己的勤奋、努力和悟性赢得了戴老师的青睐,两年的时间,郑荃得到了很多“真传”。后来,在众多领导、师友的帮助下,郑荃进入了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的乐器修造班学习。一年后,郑荃毕业留校,在中央音乐学院提琴制作研究室工作。

学无止境。在向戴洪祥老师学习以后,郑荃就有了一个新的想法:“要拜遍全国的名师!”上海音乐学院、广州乐器研究所、广州提琴厂等全国知名的提琴制作机构都留下郑荃的身影。向谭抒真、梁国辉、徐弗、朱象教、陈锦农、黄仲光等制琴名师学习,郑荃在提琴制作方面的理论水平和动手能力都有了很大提高。

1982年,中央音乐学院迎来了一位大师——世界著名小提琴家梅纽因。学院特聘他为名誉教授。受聘仪式上,院长将郑荃制作的一把提琴作为礼物赠送给梅纽因。大师即兴用这把琴演奏了起来。演奏完毕,梅纽因的赞赏之情溢于言表。不久后的帕克尼尼国际小提琴比赛上,郑荃制作的这把琴被陈列在展柜中。又过了几天,郑荃收到了一张照片——上面是梅纽因用这把琴演奏的场景,照片背面还有他的亲笔题字:“对您高超的制琴技艺表示祝贺。”

如雨的奖牌落在他的身上

在意大利克雷莫纳国际提琴制作学校,郑荃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每天睡觉的时间只有五个小时,课堂内的学习、课堂外的观察和演练,每一分钟他都不想浪费。郑荃有一种时不我待的感觉,“这是国家给予的机会,我已经33岁了,一定要学好了,才能对得起国家。”

(郑荃在意大利的工作室)

对于自己的制琴水平,郑荃有着超乎寻常的自信。1984年,在意大利青年提琴制作家制作比赛中,郑荃名落孙山,“我很不服气,就拿着自己的作品到处给人看,请人提意见。”一位意大利著名鉴定家看了郑荃的提琴后,写来了一封信:“我所看到的这位中国青年提琴制作家的作品,与当代意大利提琴制作家具有同样的水平。”这封信给了郑荃极大的鼓励。

1985年10月,斯特拉底瓦里国际提琴制作比赛在克雷莫纳举行。30多个国家的近400把提琴参赛,其中不乏世界著名制琴大师的作品。参赛名单中第一次出现了一个中国人的名字——郑荃,他的参赛身份是留意中国留学生。他提供了两把小提琴,那是用整整一年的时间精心制作的。角逐展开了,竞争异常激烈。几轮过后,结果出来了,他的两把琴取得了第五名和第六名!

1987年9月,首届意大利全国提琴制作比赛举行。郑荃再一次以学生身份参赛,提交了一把小提琴和一把大提琴。评判结束,主持人郑重宣布:“小提琴金奖获得者是——郑荃!”“Zheng! Maestro! Complimenti.”(郑荃大师,祝贺你!)

在意大利的5年,他一共在国际提琴制作比赛中获得了14个奖牌,其中3块金牌,轰动国际琴坛。意大利的报纸上用大标题刊登:“如雨的奖牌落在克雷莫纳人――郑荃身上。”克雷莫纳小城的市民、祝辞、贺信将他包围了。  

  一分辛劳一分收获。郑荃用3年时间念完了4年的课程,以全优的成绩顺利地从这个世界著名的提琴学校拿到了毕业证书。这个时候,学有所成的郑荃决定回国,把自己在克雷莫纳学到的顶尖技艺,结合多年的制作经验,立志要在国内开创一个提琴制造的中国学派。

让中国琴走向世界

1988年春季,郑荃带着满满十大木箱的资料、图纸、材料回到祖国。当年6月,文化部、国家教委、轻工业部、中央音乐学院联合举行“欢迎表彰郑荃同志”大会。会上,郑荃被授予“中国提琴制作大师”的称号。

1989年,由郑荃策划筹备的首届“意大利提琴制作展览”在北京开幕。克雷蒙纳市市长亲自带队,克雷蒙纳国际提琴制作学校校长、郑荃在国外的导师等应邀出席展览会。

郑荃在意大利获奖时,有人认为这把琴是在意大利做的,不能算是真正的中国提琴。所以郑荃在回国后发誓,要在中国的土地上做出百分之百的中国提琴,在国际上获奖。1990年6月,郑荃参加有“音乐界的奥运会”之称的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节国际制作大赛。赛场气氛严肃而紧张,评委们聚精会神地品位着幕后传来的每一支乐曲。忽然,他们被一种格外优美的音色吸引住了。这琴声是那样的饱满、清晰,宛如闪闪发光的珍珠,又像是一条条银花四溅的飞瀑,倾泻而来,回荡在比赛大厅,真是“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美妙境界。沉浸在美妙的旋律中,评委们被感染、被征服了……这是中国制琴大师郑荃在北京制作的一把中提琴。他一举摘取了此次比赛的中提琴金牌,从而实现了自己在意大利默默立下的誓言。  

“我就是要在中国的土地上制作出世界一流的小提琴,这是我的梦想。”郑荃说。  

1990年,40岁的郑荃成为国际提琴和琴弓制作艺术大师协会(EILA)会员,这个世界最高规格的提琴制作学术组织从此有了中国人的投票权。

 “培养出一批人、一代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制琴水平”。郑荃的在中央音乐学院建立了提琴制作研究中心,建立了从附中、本科、到硕士研究生10年制教学体系,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提琴制作人才。  

成绩和荣誉面前,郑荃没有丝毫懈怠。他很清楚,提琴传入中国虽已有多年,但真正了解它的制作历史、沿革过程以及见到过世界名琴的人却不多。“一定要搭一座桥梁,为国内的提琴制作界创造对外交流的机会。”

学生的制琴技术,郑荃手把手地教。指板、琴头、模型的制作,都必须达到尺寸、角度的标准。制琴理论课也是他亲自“出马”,一点也不含糊。有些引进意大利的原版教材,他还要亲自翻译。

“现代人生活在一个开放的社会,一个人局限于自己的专业是不够的,提琴制作只是艺术大树上的一片小叶子,你只有了解从小叶子到树枝,从树枝到树干,从树干再到树根的整体情况,才能了解提琴制作在整个艺术门类里的位置。如果不能从这个高度考虑问题,你就只能是一个狭隘的工匠。”这是郑荃时常说的一段话。

在提琴制作的科研方面,郑荃和他的团队承担了多项科研任务,在国内外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20余篇。为了采集中国制琴的材料标本,他的足迹踏遍了大小兴安岭、长白山、金沙江流域和云南、贵州、四川等地山区。

“提琴是有生命的,在不同的天气里,琴也会有不同的音调。做琴的过程是你和木材交流的过程,在挖它、锯它、刨它的时候,你跟木材产生一种对话,这种对话直接影响到最后的结果。”

如今,中国提琴不但在国际提琴制作界占有了一席之地,而且正在走向这个世界舞台的中心。作为当代中国提琴制作界的领军人物,郑荃深耕提琴制作艺术、教育、科研和国际乐器文化交流事业四十年,曾在国际提琴制作比赛中获奖二十余项,金牌四枚。在这个一贯被西方人垄断的金字塔塔尖的领域,郑荃创出了一片天地,开创了中国的提琴制作学派,在世界提琴制作领域展现了中国艺术家的独特价值和大国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