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侨网中巴友好故事会上的跳绳表演。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燕 摄

中巴友好故事会上的跳绳表演。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燕 摄

广州:中巴关系的“开拓者”

本报走访巴拿马和广州“巴拿马村” 探寻携手前行的中巴友谊新故事

在习近平主席对巴拿马共和国进行国事访问之际,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日前走访了广州“巴拿马村”和巴拿马的“广州印记”,探寻携手前行的中巴友谊新故事。

早在19世纪50年代,华人从广东出发漂洋过海抵达巴拿马,帮助巴拿马人民修铁路、挖运河,最后留在这片土地上做贸易、开店铺……与巴拿马人民一道为了幸福而努力奋斗,为巴拿马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巨大的贡献。凭借勤劳和智慧,华人成功融入巴拿马社会,赢得了广泛的尊重。而在这之中,广州在中巴关系历史长河中始终扮演着“开拓者”的角色。

如今,在巴拿马400多万人口中,祖籍为广州花都的有约20万人,他们活跃在各行各业。而在大洋彼岸的广州花都,也至今保留着众多“巴拿马村”,村中几乎一半人口都旅居巴拿马。

去年6月,当中国与巴拿马建交时,巴拿马总统巴雷拉向全国民众发表电视讲话:“中国在巴拿马经济中一直起着重要作用。目前,中国是巴拿马运河第二大用户,是巴拿马科隆自贸区最大的商品供应国。”历史上,巴拿马是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交通要道,拉美地区则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自然延伸。如今,优越的地理位置、跨越两洋的运河、科隆自贸区都为中国企业进入拉美创造发展良机。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申卉

从“契约华工”

到邻里帮带“闯世界”

2017年6月13日,中国与巴拿马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开启两国友好关系的新篇章。而早在100多年前,因为巴拿马运河,两个国家已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巴拿马可以说是中国“最老”的好朋友,而在中巴关系的历史长河中,广州花都是一个不得不说的地方。

1854年,705名来自广东花县(现广州花都)、中山等地的华工坐上了从中国汕头驶出的“海上女巫号”帆船,历经61天艰苦航行,来到了太平洋彼岸的巴拿马,参与建造巴拿马运河的跨洋铁路,这成为中国人移居巴拿马的开端。

如今,巴拿马运河的展览馆中陈列着这艘帆船模型。祖籍广州花都花山镇红群村的巴拿马花县(花都)同乡会会长刘扬烈告诉记者,这是2014年巴拿马运河通航100周年纪念时,巴拿马华人向巴拿马运河管理局捐赠的,既向先辈表达敬意,也是推动官方正式认可华人参与运河修建的历史。

据广州市地方志办的资料显示,1852年~1856年,在巴拿马有2万名华工;到20世纪初,巴拿马开凿运河,广东花县有一批人被招去。早期的华侨多为广东中山、花县、鹤山、宝安等县人,他们多是“契约华工”,政治、经济地位低下,生活十分艰苦。他们从开凿运河到开发巴拿马城,从做工开始发展到经营小杂货店、小餐馆,为巴拿马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杰出贡献。

1978年,当改革开放打开了中国与世界连通的大门,华人移民巴拿马的另一个高峰随之到来,其中广东移民为数最多。据统计,1979年~1993年,广州花都批准出境定居的有1.73万人,其中移民到巴拿马的有8766人,移民人数最多的镇是花山镇,有5079人。如今,花都花山就有旅居巴拿马的海外侨胞3万多人。在巴拿马的华人中,祖籍广东的超过九成,来自广州花都的比例高达八成。

当时,22岁的刘扬烈正是随着这一波移民大潮前往巴拿马的。不过,与百余年前的“契约华工”不同,他们这一代主要是通过亲人邻里介绍帮带的“一带一”模式来到巴拿马“闯世界”的。刘扬烈说,光是他“带”到巴拿马的亲属就有上百人。刘扬烈说,他是1981年来到巴拿马的,回忆起刚到巴拿马的日子,刘扬烈满是感慨。“刚到这里,好像是重新出生过一次一样,一开始语言不通,都是鸡同鸭讲,辛苦也无人诉说,只能晚上偷偷流眼泪。”

“四十年弹指一挥间,我的故乡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为自己是炎黄子孙而骄傲,我也想回馈我的第二故乡巴拿马。”于是,刘扬烈在经营生意的同时,还积极参加侨社等公益活动。他曾担任花县醒狮团团长,每年巴拿马嘉年华,花车队里的雄狮永远是嘉年华的最大亮点之一,民众随着鼓声跳动,争先恐后与狮子拍照,这一幕水乳交融的两国友谊,激励着他继续将促进两国文化交流当成自己义不容辞的使命。

如今,已经年届花甲的刘扬烈将生意交给儿子,去年成为巴拿马花都(花县)同乡会会长后,他更是不遗余力地为两地交流交往而奔走。每年,他至少要回国4次。他的命运,早已经和中国、巴拿马紧密相连。

“一带一路”助巴拿马运河奏起新乐章

一个多世纪前,巴拿马运河的建设凝聚了广东侨民的血汗。如今,巴拿马运河依然延续着中巴友好的百年情缘,广东、广州无疑还是其中重要的元素。

如今,巴拿马运河连接了144条海上航线,能够通达160个国家的1700多个港口。巴拿马运河管理局的拖船船长Luis R. Montenegro告诉记者,运河每天24小时运转,他经常会看到来自中国的货轮。“每天都能看到四五艘来自中国的船只。从中国来的货轮是空的,回去的时候都会满载。”

2016年6月26日,巴拿马运河扩建工程竣工,百年运河重获新生。中国货轮“中远海运巴拿轮”成为竣工后通过巴拿马运河的第一艘货轮。中国已经成为巴拿马运河的第二大用户。此外,还有不少华人出任运河管理局的高层和运河扩建项目的工程师。

祖籍广州花都的巴拿马企业家邱文峰也在巴拿马运河有生意往来,运河扩建时,不少建材都是由邱文峰从中国运到巴拿马的。2004年,时任中巴公园筹建纪念委员会常务主任的邱文峰发动捐赠,带领巴拿马侨社在巴拿马运河太平洋入海口的美洲大桥旁,修建了一座“中巴公园”,同时立起一座华人抵达巴拿马150周年的纪念碑,这里如今已经成为巴拿马观光旅游的景点之一。

2017年11月,巴拿马总统巴雷拉率团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邱文峰与妻子都是代表团成员。1976年,他随父母到巴拿马定居,后来自己创业,如今是巴拿马最大的华人建材商。

邱文峰还是广交会的常客,每年都要来广州和佛山。这也让他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巴拿马、中国和拉美之间经贸交流日益频密与深入的直接见证者。“我们的建材产品中40%来自于中国,其中大多是在珠三角采购的。”

融入巴主流社会 反哺家乡建学校

随着华人华侨在巴拿马逐渐站稳脚跟,他们也开始反哺家乡。在广州花都,有不少远近闻名的“巴拿马村”,儒林村就是其中一个。之所以称为“巴拿马村”,其实是因为这些村子住着很多巴拿马华侨。在村子里,随处可见的小洋楼,都是在巴拿马的华侨回乡建设的。

这些巴拿马华侨不仅回乡建房,更捐建学校。自20世纪20年代起,就有华侨捐资回乡兴办学校,其中就有红群小学、儒林华侨小学、花县乡村师范等。有不少已经移居巴拿马的村民,将儿孙送回来读书,学习中文和中华文化,之后再接回巴拿马读书。1986年前往巴拿马定居的陈石湖坦言:“我们是中国人,我不希望我的孩子长着中国的面孔却不懂中文,我希望他们懂中文,传承中国文化。”

当初朴素的愿望,如今成了下一代的优势。陈石湖说,在巴拿马,现在会中文的人很抢手,尤其是懂得中文、英文、西班牙文多种语言的人才,很多政府部门和企业都需要中文人才。

百年前的“契约华工”,如今已融入主流社会。在“‘一带一路’连中巴·合作共赢谋发展”中国-巴拿马友好故事会上,医学博士、国际事务研究协会会长恩里克·刘·科尔特斯说,他的爷爷、父亲是中国人,母亲是巴拿马人。作为中国移民的儿子,他曾遭遇不解和误会。“小的时候,为了逃避误会,我曾经试图隐瞒我的身份,甚至故意不学中文。”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尔特斯渐渐发现父辈给他留下了最宝贵的财富。如今,接受了良好教育的华人华侨,深度参与巴拿马建设,成为企业家、医生、律师、工程师、会计师、教授等各行各业的精英,中国人也越来越受到巴拿马主流社会的认可。

正如恩里克·刘·科尔特斯所言,一直以来,旅居巴拿马的广东侨民在促进中巴合作、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向拉美延伸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希望两国的往来永远建立在对彼此的文化、历史、法律、经济体制以及两国人民相互尊重的基础之上,不断谱写出中巴友好合作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