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施行各项人才新政,有效激发创新创业人才积极性

创新离不开人才。对于被誉为“中国硅谷”的中关村科技园区来说,很难说是中关村成就了这些创业者,还是他们成就了中关村。

近4万名海归创业人才,近1万名外籍人才……这个不断壮大的队伍在此聚集成一个磁场,让这个“创业圣地”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人才高地。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中关村园区设立30周年。40年来,中关村的人才发展经历了哪些变化?中关村吸引到这么多顶尖人才,靠的是什么“法宝”?人才对于中关村的发展又意味着什么?带着这些问题,新京报记者对话了中关村管委会人才处处长李志磊,请他揭晓中关村人才发展背后的秘密。

多项政策先行,建设“人才特区”

新京报:近年来,中关村在引进人才方面出台了哪些举措?效果如何?

李志磊:自2011年全面建设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以来,中关村人才工作得到了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和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高度重视,在中组部人才局和市委组织部的指导下,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深化,国际高端人才加速集聚,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在中关村管委会争取下,多个国家级文件及相关政策陆续出台。2011年3月,中组部等15个中央部委和北京市联合印发了《关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人才特区的若干意见》,实行了重大项目布局、进口税收、落户等13项先行先试政策。

2015年10月,中组部等10个中央部委联合北京市印发了《关于深化中关村人才管理改革的若干措施》,实行了简化外籍高层次人才永久居留证办理程序、简化外籍高层次人才签证及居留办理程序等8项措施。

2018年2月,中组部等5部委会同北京市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化中关村人才管理改革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引才用才机制的若干措施》,主要内容包括便利国际人才出入境、开放国际人才引进使用、支持国际人才兴业发展、加强国际人才服务保障四个方面,多项政策为全国率先提出。目前,政策的具体举措,如进一步落实外籍人员健康体检证明办理便利服务措施、取消人力资源机构投资限制、增加招收外籍学生资质校规模等已落地实施。

此外,2016年3月1日,中关村管委会还向公安部争取实施了支持北京创新发展20项出入境政策措施,其中“设立审批服务窗口”“开通绿卡直通车”等10项政策在中关村先行先试。

新京报:目前中关村人才特区的建设情况如何?

李志磊:目前,中关村示范区集聚了一批高水平的创新创业人才,包括海归创业人才近4万名,外籍人才近1万名。

为高端人才打造“直通车”

新京报:中关村为这些引进的人才提供了哪些优质的服务?

李志磊:过去中关村对人才的扶持以资金补贴为主,即以补贴“企业开办费”的形式进行补助,现在则更注重提供长期优良的创新创业环境。

在住房保障上,中关村通过贷款贴息,鼓励各园区建立“人才公租房”等方式,为企业人才住房解决后顾之忧。

同时,支持顶尖科学家领衔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如支持王中林院士成立北京纳米能源研究所,已投入各项经费几亿元,为促进海外顶尖人才团队引进和原创成果快速涌现提供了平台支撑。

此外,建成中关村海外人才创业园42家,为海外人才提供孵化面积61万平方米,向企业提供工商注册、知识产权代理等服务,并设立专项支持资金,自2012年以来,累计支持留学人员创业企业千余家,支持海外人才创业服务机构170余次,累计支持资金超过2亿元。

在激励政策方面,我们开展了企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职称评审直通车试点,目前已有616名中关村髙端人才通过“直通车”取得了教授级高工职称。

新京报:针对外籍高层次人才,中关村外国人永久居留服务大厅可提供哪些服务?

李志磊:2016年3月在中关村先行先试的10项出入境政策措施,主要为在中关村创新创业的外籍高层次人才、外籍华人、创业团队外籍成员和企业选聘的外籍技术人才以及外籍学生等四类群体提供出境入境、签证、居留等方面的便利服务。

具体来说,在服务外籍高层次人才方面,新政设立了外籍高层次人才永久居留“直通车”,对符合认定标准的外籍高层次人才及其配偶、未成年子女,可直接申请在华永久居留。目前“绿卡直通车”政策已有408人获得在华永久居留,办证时间从过去的180天缩短到50个工作日,被外籍人才誉为“世界上办理速度最快的绿卡”。

新京报:中关村引进人才过程中遇到过什么困难?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

李志磊:长期以来,国际人才存在“进不来”“留不下”“干不好”“融不进”等难题,为中关村人才国际化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困扰。中关村针对这些问题开展研究,通过解决人才在实际工作生活中存在的各类问题,营造良好环境,进一步提高中关村、北京市的人才国际化发展水平。

例如,原来有很多针对外籍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政策,却缺少针对辅助外籍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的诸如秘书、助理等人才的保障政策,导致其办理的居留许可与工作许可时间上不同步,这也造成了外籍高层次人才的作用得不到更好地发挥。今年2月份实施的中关村国际人才20项新政,就是解决这类问题。

以才引才,“创新无国界”

新京报:目前中关村在吸引人才方面,还有什么不足的地方?下一步有何计划?

李志磊:从当前的发展趋势来看,一方面还是要进一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中关村作为国家第一个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从一开始就承担了面向全球吸引人才的重任。这方面就需要做很多工作,包括人才的评价、激励,以及人才的流动。比如说人才如何在不同行业之间、不同体制之间进行交流,这个都需要破题。

另外一点就是如何用好这些各类人才,特别是海外人才。我们也深刻认识到,全球人才不见得都要引过来,而是一定要为我所用,或者说进行合作。按照习总书记说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也可以做个全球人才的“创新共同体”,创新是无国界的。我们下一步要按照这个方向,来使全球英才共同发挥作用,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新京报:你认为中关村能吸引到这么多人才的原因是什么?

李志磊:我想除了巨大的国内市场之外,最重要的还是我们为这些人才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的平台。中关村创新创业的企业非常多,一个人才到中关村来,不论学什么专业,都有他的用武之地,这是“事业引才”。

另一个是“环境引才”,经过这么多年,中关村形成了非常好的创新创业氛围。

第三个是“以才引才”。很多企业反映,虽然中关村人力成本比较高,但相对来讲,能招到一个新兴产业的复合型人才的成本在全国来看是比较低的,而在中关村都能找到这种符合企业需要的人才。

第四个,由于这里高校院所密集,始终是人才的高地。很多人毕业可能出国了,回来的第一站往往就是来中关村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