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邢鹤琳,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牙齿修复医师。日本大阪齿科大学牙齿修复学博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国际牙科研究协会(IADR)会员,中华口腔医学会会员。

邢鹤琳接受记者专访前,刚刚发表科研报告《siCTSK@AuNP功能化钛表面通过重塑巨噬细胞功能促进骨结合》,凭借这份国内处于技术前沿的报告,她获得2018年中国口腔医学青年科学家论坛“最具风采奖”,她将有机会获得2019年中华口腔医学会人才项目的申报推荐。现在,她刚刚31岁,却是少有地在中国、美国、日本高等学府都有牙科学习经历,并做出瞩目成绩的留学生。

最近,她积极参加欧美同学会的扶贫活动,她希望把医者仁心和群众需求结合起来,更好地普及口腔知识。走过这些年从医之路,邢鹤琳依然记得爷爷在她小时候说的话:“做人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作为医生的感动

上高中时,邢鹤琳看了电视剧《红十字方队》《回首又见他》,剧中那些救死扶伤、青春潇洒的医生,让她憧憬起医生这份神圣的职业。或许是命中注定,邢鹤琳高考时考入第四军医大学,想到自己也像《红十字方队》里的罗芸、江男那样穿了军装、学了医,她感到非常幸福。

邢鹤琳和第四军医大学校长赵铱民 

在第四军医大学的口腔医学导论课上,各个专业大牌教授会讲医学领域最前沿的发展动态。通过这门课,邢鹤琳对口腔医学有了具体的认识,也遇到从医路上第一位重要导师:修复学教研室主任郭天文教授。郭教授是个很有风采的人,他让邢鹤琳认识到医学也可以是美学,“做牙齿修复,给病人戴假牙,不仅做到以假乱真,还可以成为艺术品,这种感觉特别好!那时,我下决心学牙齿修复。”邢鹤琳回忆当时的情景说到。

后来,邢鹤琳遇到赵铱民教授。赵铱民既是第四军医大学的校长,也是口腔医院的院长,每天特别忙,但他每周都保证有一天出诊。邢鹤琳问他:“您这么忙,为什么每周还要坚持出诊?”赵铱民语重心长地说:“小邢,我们是医生。无论做什么,都不要忘记自己是医生,我最喜欢别人管我叫赵医生,剩下的不重要。”这句话让邢鹤琳很感动,让她认识到当医生是多么幸福。

回忆这些年当医生遇到的感动,邢鹤琳说印象最深地是2009年除夕夜,她在医院实习值班。有一个小男孩头碰伤了,哇哇大哭,邢鹤琳开始哄他。小孩子看到医生很耐心,终于安静了,邢鹤琳赶紧给他打麻药、缝针。第二天,邢鹤琳忙完工作,小男孩走过来送给她一把大白兔奶糖,他说:“军医姐姐,谢谢你,春节快乐!”当时,邢鹤琳特别自豪,“我可以帮小朋友,他也知道感恩,从那以后,大白兔奶糖是我最爱吃的糖。”邢鹤琳笑着说。通过这次经历,她领悟到“医者仁心”的真谛,明白了医生要有一颗慈悲的心。凭借出色的学习成绩,2011年,邢鹤琳被第四军医大学推荐到日本大阪齿科大学学习。在邢鹤琳的医者生涯中,面对数次人生转折,她喜欢用“机缘巧合”一带而过。

 

在日本大阪齿科:从冈崎教授身上学会勤奋

作为联合培养生,邢鹤琳去了日本大阪齿科大学,学习牙齿修复。去异国他乡读书,邢鹤琳感到既新鲜又忐忑。到日本3个月后,新鲜感消失了,各种不适应来了,尤其是语言最不适应。邢鹤琳赴日前没学过日语,如果日语不好,就不能和教授沟通,面对当地病人,也会力不从心。面对新挑战,邢鹤琳把压力变成动力,“自己代表的不是我个人,尤其是像大阪齿科没有中国人,那时我觉得自己代表中国一代口腔人的形象,这时就有潜力爆发,激励自己好好学习。”邢鹤琳真诚地说。

在大阪齿科,邢鹤琳看到日本人很勤奋,她的教授冈崎定司经常做科研,几乎每晚都坐最后一班电车回家。邢鹤琳写论文时,冈崎教授亲自帮她修改,细致到连标点符号也改,“这样的大教授,可以亲自帮我改标点,真是严谨细致,他起到榜样作用,我明白了如果想做好一件事,一定要付出努力。”邢鹤琳说。在“大学教授、科室主任”的光环下,邢鹤琳看到了冈崎教授在背后的默默付出。邢鹤琳获得很大启发,她将这种勤奋精神继承下来,努力攻克学业上的难题。

在冈崎教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邢鹤琳学习成绩十分优异,2014年,她成为日本大阪齿科大学建校百年来第一批因成绩优秀提前毕业的博士,她的论文获该校“特别优秀论文奖”,还两次获得“日本文部省外国大学院生奖学金”。

 

在美国哥伦比亚:学会包容不同观点

2014年,邢鹤琳在日本获得博士学位后,就去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担任访问学者。喜欢身临其境的她,这次决定去美国亲自体验牙科教育。

在哥大,她师从著名牙科种植学专家Dennis Tarnow。Tarnow教授虽然在世界口腔医学界非常有权威,但他总鼓励学生提出新观点,他告诉学生们:“如果你听不懂我的课,或对我有质疑,你要提出来。”每天讨论会,他总会听学生们提出各种观点,如果他觉得可行,就在临床上采用。“这样大牌的教授,能听不同声音,不是假装敷衍你,这种方式很值得学习。”邢鹤琳说到。这种包容、开放的学术氛围,既让邢鹤琳学习最新的医疗技术,也让她吸收不同的医学流派观点,她说:“别人可以和我保持不同观点,即使没说服我,我也可以接受不同观点,这种收获是去了美国后学到的。”

Tarnow教授鼓励创新,也启发了邢鹤琳。2018年,邢鹤琳在中国做的科研报告,就是当年她和Tarnow做种植时想到的雏形。回顾在中国、日本、美国的学医经历,邢鹤琳很感谢不同时期遇到的各位教授,她认为在三个学校的学习是螺旋上升状:第四军医大学带她走进医学殿堂,帮她打下坚实基础;大阪齿科大学使她学到更专业的知识;哥伦比亚大学开阔了她的眼界。

 

回到中国:我的根在中国

在美国学习期满,邢鹤琳面对“是留在外国,还是回国”的选择。当时,她很纠结,但在下决心回国的一刹那,她整个人都释然了,“我的根在中国。去国外就是想看一看,然后回国为医疗事业做一点点贡献。”邢鹤琳笑着说。她当时回国还有一个原因:奶奶生病了。在邢鹤琳心中,亲情是很重要的存在,不能“子欲养而亲不待”。

在从医路上,会面对很多诱惑。邢鹤琳从日本离开时,教授极力劝她留在日本工作;从美国离开时,她已拿到哈佛大学offer。面对这些诱惑,她淡然放弃了,坚持自己做医生的初心。在中国,医生收入并不高,“当医生是需要情怀的,能守着本心、初心不改做医生的人,是有情怀的。”邢鹤琳说到。

生活中,邢鹤琳喜欢画画和古琴。她靠画画、弹琴进行自我调节,当医生每天接触的都是病人,需要有颗平静心,她觉得画画、弹琴可以让自己放松,“真正的平静不是远离人流车马的喧嚣,而是心里要释然。”邢鹤琳睿智地说。

谈到医生责任,邢鹤琳认为医学这种事不太允许医生犯错,因为医生面对的是活生生的病人,医生要本着“为病人着想”的态度行医。当今,很多年轻医生像邢鹤琳那样坚守在医疗阵地,他们有情怀、有技能,正在为中国医疗事业默默奉献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