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人而言,历史与文化的机缘,留学生群体的产生和发展,注定是不寻常的。这里的不同寻常,是指在中国,自公元1872年起作为中国“留学生”事业发轫的第一批“留美幼童”负笈北美洲开始,“留学生”就是一个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开阔了眼界见识,进而兼容了东、西方文明的素养、并蓄着稳定农耕社会必然带来的大一统思想和现代科学理性、自由民主精神的特殊群体,一群为中国的近代化、走进现代社会乃至改革开放、民族复兴做出不可替代贡献的人们。

在现代汉语的语境里,“留学生”早已不是一个标签,它已经演变为一个符号、一种象征。“留学生”所代表的是爱国主义、家国情怀、务实求真等等人类社会的高尚情操和道德追求。当下,留学生群体日益庞大、成分日趋复杂,但是,植根于“留学为救亡图存”的历史背景,留学生依然承载着“天下英才”、“社会栋梁”的角色定位。因此,塑造“留学生精神”,既是中国社会发展、留学生群体不断扩大所必须的精神、思想建设,又是实现民族复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思想的具体实现,有着深远的意义。

纵观留学生事业的发端、发展和现实,留学生的首要特征是知识阶层、书生群体。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读书人”始终是一个独立的社会群体。可以说,中国两千余年以自然农耕经济为主的经济基础,高度集权的专制政治体制,为这一切建立意识形态体系和话语传播系统的,就是“读书人”,那类以“书生”、“文人”标签的人群。为这个自然农业经济建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书生”群体,建立起了一套内容完整、充足、特征鲜明、完全独立的思想意识体系,后世用“儒家思想”加以大致概括。在“儒家思想”中,有一些独特而突出的提法,是西方思想文化不明显、不强调的。例如,对“读书人”的道德束缚和责任要求是必须要高于普通人的,“立德树人是对所有社会人的基本要求,而对于读书人则是在此基础上还要“品学兼优”,这才能称得上是“人才

在儒家思想对“人才”的规范中,有着一以贯之的核心要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出自先秦文献的表述,逐步被发展为“读书人”的终极追求,也成了衡量一个“书生”人生成败的最高标准。其背后是建立在自然小农经济基础、皇权专制社会治理结构之上的“家国直通”的思想意识形态。在中国古代,“家”与“国”的联系是直接而顺畅的。作为读书人,终其一生要做的,首先是“做好人”——修身,其次是“养好家”——齐家;再其次在完善了自我、家族也和睦之后,要给国家做事情——治国。给国家做事情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欣欣向荣。唯此,儒生才能达到实现自我、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的理想状态。把自己以及家庭的事情处理好了,必须要为国家做事;把为国家做事的真诚、执着带回到对家庭、家族的忠诚、奉献,这才能够得上是一个“完人”。这一套完整的思想,不但成为对“书生”的道德规范,更成为“读书人”群体的内在追求,实现了从自发到自觉的飞跃,并用典型的中文方式来表达——家国情怀。

2013年在庆祝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纪念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在讲话中,习总书记对广大留学人员提出了四点希望,其中第一条就是“坚守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留学生始终如一的信念,究其来源,首先是“家国情怀”的熏陶。如上所述,作为读书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其一生的理想与追求,这“家国情怀”的内涵中,爱国主义是必然的组成部分,爱国就是爱家、爱人,爱人、爱家必然要爱国。对于留学生来说,爱国主义就是家国情怀的具体体现。其次,中国的留学生事业肇端之际,即是民族危难之时。“救亡图存”,是中国近现代以来每一代人的使命,更何况是素以“责任天下”为己任的“书生”群体。不管今天对晚清王朝官派留美幼童的评价如何,没有人会否定提出这个构想并付诸实施、被誉为“留学生之父”的容闳先生是一个坚定的爱国主义者。欧美同学会原会长韩启德说过:“越留学,越爱国,爱国是留学人员最本质的特征。”“留学为救国家于危亡之际”、“留学就是为报国”,爱国主义是留学生们与生俱来的素养。

自古以来,中国并不是一个自然资源禀赋优厚的国度。相对恶劣的自然环境,人口增长与耕地面积的冲突,让中国人养成了眼光向下、勤劳务实的民族性格,中国人从不缺乏实用主义的价值取向。孙子说:“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这可以看作是中国人务实精神在军事领域的表征。作为给农耕为主的自然经济基础建构思想文化体系,给小农、宗法社会代言的书生群体,“务实”一样是他们的追求和圭臬,留学生不缺乏务实的精神。经验主义、直观理性,这是中国人的思维特点,因此,中国传统文化缺乏“求真”——对真理孜孜以求的科学、理性思维方式。而这一点,恰是留学事业产生并实施的承载客体——现代西方国家之所长。秉承学习先进的基本思路,留学生们在务实的基本思想之外,革命性地加入了“求真”精神。在很大程度上,这是近现代开启留学事业最大的人文成果。科学精神,理性思维,这是求真精神的基础,是中国人从务实到求真思维方式的飞跃,而这一点,历史性地由留学生担负了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重要讲话提出的四点希望中,还有一条是“奋力创新创造”。他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中国人从来不缺乏创新创造的素质,否则不会有光辉灿烂的文学艺术成就和唐宋时期为代表的技术成果。留学生的优势在于:在接受了一个全新的思想体系和文化熏陶之后,“开风气之先”几乎成了水到渠成的自然行为,相对于以往,当然完成了“创新”的使命。更为重要的是,这种适应社会发展因引进而产生的“创新”,极大地激发了留学生们的创造热情,扭转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固守观念,“敢为天下先”成为他们看重的品质。留学为报国,报国就要不断进步,进步的根基在创新。当下,改革开放在深化,全国上下众志成城,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奋力拼搏。创新创造,是留学生群体实现自我的最佳表达方式。

每一个时代都有它的时代追求,每一个群体都需要标志其特征的价值体系。永恒的,是时代追求或者群体价值体系演变成人类社会的基本观念。我们有过先人后己、公而忘私的“雷锋精神”,我们倡导精益求精、“及毕生精力为一事”的工匠精神,我们对十九世纪法国经济学家萨伊概括的“企业家精神”做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诠释。留学生,这个中国社会注定有所不同的群体,需要标志出它的精神风貌:爱国主义,家国情怀,务实求真,创新创造。这首先是中国人的基本价值观,也应该会成为人类社会共同的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