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吃看,味道还不错。”陈正曦将一块刚做成的鹅肝酱夹在面包里,递给一些法国朋友。尝一口,一片赞叹声传来。陈正曦扬扬眉毛,“那当然,面包房的鹅肝酱都是我做的,还没人说不地道。”

这个难掩得意、年纪轻轻还带点婴儿肥的男生,是典型的法国“海归”:留学法国4年,拥有工商管理和市场营销双学士学位,会熟练运用英语、法语。他没有选择进外企,而是当了一个面包房老板。

2009年,他亲手烘烤的蹦猪面包已相继走进了法语联盟、蓝色天空咖啡屋等外国人聚集的地方。2008年10月份,陈正曦还承接了法国国际学校午餐,他计划2009年8月在武昌再开一家直营店。

1999年9月,18岁的陈正曦到法国求学。因为想要独立,四年里陈正曦利用学习之余至少打了10多份工,从洗碗工到网站销售,再到杂志主编助理,积累了很多经验。

2003年底陈正曦拿到学位回武汉,很快在一家法国公司找到了月薪万元的翻译工作。但是,朝九晚五的工作让他觉得太过平淡。当年6月,陈正曦终于和一个外国朋友在香港注册了一个国际咨询公司,主做国际贸易,当时没多少本钱的陈正曦只拥有公司5%的股份,“总有一天我会完全拥有自己的公司。”他盘算着。

2006年5月,陈正曦那已开张许久的公司终于接到一个400万的大单——中西非一个遭到战乱破坏的医院需要重新装修,要寻找建筑材料和施工方。这是一个烫手山芋,对方国家战乱未平,危险重重。

尽管知道危险重重,陈正曦还是接下了这个单子,带着建筑材料和施工队来到了非洲。对方有接待人员,市场竞争也没国内激烈,但死亡威胁却时时存在,陈正曦晚上睡不踏实,还养成了随时储存大米和水的习惯。

一次,陈正曦的父亲打电话给儿子,听到话筒里传来隆隆炮声。“我的心都提起来了,他还叫我不用担心。”想起当时的感受,陈父还心有余悸。

2006年至2007年,陈正曦足迹遍布刚果(金)、肯尼亚等多个非洲国家。他的踏实和冒险精神也换来了极大回报。2007年他在公司的股份从5%增加到50%,他开始酝酿再做一个不那么冒险的生意。

做面包房的计划早就萌生。2005年1月初,来自诺曼底的面包师Laurent Vanderonven(中文名:怒吼)来中国旅游,顺便找好友陈正曦叙旧。这让陈正曦更是无比怀念正宗的法国面包。他当时就跟对方提议:“你有手艺,我有熟悉的市场,不如一起开个法式面包房!”两人很快达成一致。不过,此时正忙着外贸生意的陈正曦无暇分身,这一计划便搁置下来。

2006年12月陈正曦回到武汉,Laurent在2007年2月中国春节时再次来武汉,两人着手筹备面包店。橘生淮北则为枳,要在武汉做成原汁原味的法式面包,首先就遇到面粉和设备问题。陈正曦说,在国外,面包主要成分是水、面粉和酵母,没有松软剂等添加物,而且按照法国配方,面包制作和保存要在湿度49至50度左右,但武汉夏天湿度往往达到100度。所幸Laurent的技术过硬,他用了5个月,重新测试每一个工序,用了4吨多面粉,终于在汉做出了地道“法棍”。

2007年11月,一家名叫“蹦猪”的欧式面包房在法国街上诞生了。“开始想取名笨猪的,结果工商部门说有贬义,不批。”陈正曦笑着说。由于是武汉第一家正宗法式面包店,又地处法国风情街这个外国人聚集的地方,“蹦猪”很快得到在汉外国人的喜爱。

2009年,蹦猪面包还包括了意式、德式面包等欧式口味,产品200多种,陈正曦说:“蹦猪的客户90%还是外籍人士,希望不久,武汉人也能接受西方饮食文化。”

本文来自生意我最行,创业家系授权发布,略经编辑修改,版权归作者所有,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