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伦,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生物分析化学访问学者,现主要从事天然药物成分的提取、分离鉴定、分析,青藏高原特色生物资源及中藏药的研究开发等工作。

对于王洪伦而言,选择现在的研究领域——高原生物学,是一个比较偶然或者说是计划外的一种选择。2001年,大学毕业的王洪伦报考了西北大学微生物专业的研究生,但由于当时考研分数不是很理想,如果想继续留在西北大学,就要自费读研,为了给家里减轻经济负担,他最终选择调剂到中科院西北高原所读植物学。

王洪伦

欣喜与困苦同在的科研日子

位于青海西宁的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虽然位置偏远,但王洪伦得到了当时的导师——索有瑞研究员的精心指导和细心帮助,在研究生期间取得了良好的成绩。等到2006年博士毕业的时候,研究所刚好招聘博士入所工作,当时王洪伦如果回到山东老家那边的医药企业工作,年薪可以达到10万元,比起研究所给出的工资要高出许多。尽管如此,他依然选择留了下来。“我主要是考虑到自己已经在西北高原所熟悉了科研环境,而且研究方面积累了一定的基础,和团队也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而这个令人感到诧异的决定却让王洪伦得到了意外的收获,在索老师的指导和所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他们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在职称评定方面也进行得比较顺利,到2013年,他就已经被评为了博士生导师,职称评定算是比较顺利,这让王洪伦欣喜不已。

当然,所有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坐享其成,尤其是对于一名在西北高原工作的科研人员,他们要面对的不仅是高标准的工作要求、繁琐的工作任务,还有某些恶劣的工作环境。

“我觉得研究工作是一项比较枯燥乏味的工作。”为了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加班加点已经成为王洪伦的工作常态。回想到做植物成分分离那段时期,长达24小时的实验是比较常见的,那时候他和一个师兄一起做实验,刚好快到春节假期,为了赶在放假前取得阶段性的成果,王洪伦和师兄开启了互助模式,两人24小时轮班倒。西北的冬季极其寒冷,尤其是到了每天的后半夜,在冰冷的实验室里守着对他们那个年纪而言略为无聊乏味的实验真的有些难熬。但他们却苦中作乐,准备一些零食,提前感受春节氛围,偶尔还会稍微喝点酒,来驱散身上的寒意。那样的日子,现在想来,也是一种难忘而美好的记忆。

青海地区的海拔较高,王洪伦在研究过程中不免会遇到野外采样工作,这时候,克服相对有些恶劣的高原环境就成了一门必修课。但天生乐观的他好似并不把这些看成是一种困难,“我们的工作和所里做生态研究的同事比起来其实要幸福得多,最起码每天晚上的休息是可以保障的,不像他们在可可西里、果洛等地做生态研究的团队,需要克服高海拔、缺氧等生态环境。”或许就是这样一种凡事都考虑其积极一面的态度,才支撑着他克服了研究工作中的种种困难,取得了今天的成绩。

发挥所长,科技助力西北经济发展

多年来,王洪伦主要从事天然药物成分的提取分离、分析、活性筛选及特色生物资源及中藏药的研究开发等工作。他作为第二完成人完成的“柴达木盆地白刺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与产品研究开发及产业化”成果,获得了200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作为第四完成人的“青海生态经济林浆果资源开发技术集成及产业化”成果,获得了2012年度青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这些年他申请国家发明专利80余件,其中授权专利29件。

在这些奖项的背后,承载的不只是荣誉,更是多年来王洪伦对西北、对青海、对高原生物研究的热衷,扎根西北高原十余年的王洪伦在工作的同时,不忘为相较而言欠发达的西北地区的经济与科技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在青藏高原特色生物资源研究与开发方面,他主要开展青海特色浆果资源沙棘、白刺和枸杞等的研究与开发工作。特别是浆果资源开发的关键技术和系列产品,他所在团队的研究成果很好的支撑了青海清华博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青海康普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青海龙头企业的发展,近三年来四家主要企业新增产值10.03亿元,新增利税1.89亿元,新增外汇5370万美元,同时研究成果对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也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比如,在传统藏药现代化研究方面,选取单味藏药波棱瓜籽对其保肝活性进行研究,筛选确定其活性部位,并确定其保肝制剂的制备工艺,提高了其药效活性。

建言青藏高原地区招才引智

钟扬用整整16年去为世界屋脊盘点家底,他的足迹遍及西藏最偏远、最艰苦、最荒芜的地区,他是承前启后的新时代里的先锋者。同样驻足青藏高原十余年的王洪伦一直以来对人才工作也很注重,他要做“钟扬精神”的传承者,为青藏高原地区引进更多“钟扬式”人才。

人才一直是国家和地方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广开进贤之路,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等各方面优秀人才吸引过来、凝聚起来,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同时强调,要择天下英才而用之。

王洪伦说:“西北人才的引进的确存在自身的劣势,但青藏高原的一些研究方向有一定的区位优势,在一些方面能够吸引一定高层次的人才来高原地区开展相关工作。”青海省政府大力推进人才战略,成功构建“1+2+3+x”升级版青海人才政策框架体系,吸引了一大批有志之士和本土人才扎根青海、创业奉献,为青海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但相较于全国其他省份,青海仍旧是人才流失的“洼地”。“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自然环境相对严酷;区位劣势略为明显,科研环境相对较差;经济发展滞后,人才待遇偏低;缺乏观念上的创新以及人才管理体制僵化。”

如何留住现有人才和人才引进对青海省来说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为此,王洪伦提出以下主要建议:正确分析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形势,营造适宜于人才干事创业的大环境,改善人才的工作环境和科研条件,增强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构建新型的人才评价发现机制,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加大创新型人才培养力度,加强实践培养,加快培养一批能够主持全省重大科研和重大工程项目的创新型领军人才,带动创新团队建设。

谈到下一步的研究方向,王洪伦表示主要在青藏高原可食植物资源的研究与利用,一是要继续加强基础研究,更好的研究相关成分的功能活性作用的机制;二是要加强前期研究成果的转移转化及产业化工作。他要像一棵沙棘那样扎根青藏高原,为西北地区经济科技发展继续贡献自己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