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海归人,半部开放史。在改革开放伟大历史征程中,中国海归群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围绕国家创新发展开展了先导性、战略性和突破性研究,在各个领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为海归群体搭建了越来越宽广的舞台,他们也越来越精彩地展示着自己的人生才华。我们欣喜地看到,一代海归正携手跨越新时代,在推进改革开放、引领创新创业的大潮中开路架桥,堪当先锋。

“派留学生要成千上万地派,不要十个八个地派。”

要说海归先讲留学。在中国近代史上曾经有过三次著名的留学潮,第一次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国家为了救亡图存从120名幼童留学美国开始,先后诞生了我们熟悉的孙中山、詹天佑、严复等仁人志士,他们也开启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之路;第二次留学潮发生在五四运动之后,在求新求变思潮下一大批新青年远涉重洋,其间诞生了邓小平、周恩来、钱学森等革命家、科学家,他们成为新中国的重要奠基人;第三次留学潮则伴随着改革开放而到来,在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鼓励下,中国迎来了大规模的留学潮。

留学是多样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方式,也是一个国家开放包容的重要体现,既是培养高层次人才、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途径,也是深化中外人文交流、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载体。

“派留学生要成千上万地派,不要十个八个地派。”“要做到两个不怕:一是不怕出去回不来;二是不怕和人家搞到一起,这样才能学到东西。”1978年6月,邓小平在清华大学发表讲话,这番话从真正意义实现了中国与世界在科技与教育层面上的接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国大量选派留学人员的决定也成为最早采取的对外开放的具体措施之一,成为改革开放的重要标志,其重大意义也正在被改革开放的实践所证明。 

1872年9月15日,《纽约时报》 报道了首批30名中国公派留美幼童来到旧金山的消息。106年之后的1978年12月26日,52位精英抵达美国纽约机场时,《纽约时报》又报道了这一重大新闻。还有外媒评论:“中国大批派遣留学生,迄今在共产主义世界中尚无先例,这令人信服,表明了政治自信心。”

40个春秋,当年首批出国留学人员现在都已年过古稀,谈及出国留学对自己和国家的影响,扩大视野是他们共同的感受,学成报效祖国是他们共同的心愿。

“在那个时候国家派我们出去很不容易,所以我很少零点前离开实验室,从没有过周六日。在美国的两年里共发表了4篇论文,但最大收获不是发表了几篇论文,而是开阔了视野,看到了国际研究的方向和热点,看到了自己的差距。”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赵南明是改革开放首批留学人员之一,至今他还记得邓小平访美期间对留学人员的嘱咐:“努力学习、学成回国、报效祖国!”回国后的赵南明为创建清华大学医学院付出了巨大心血,贡献了全部才智。

有数字显示,当前我国高校校长中有半数以上是海归,81%的院士都有海外留学经历,中国科学院新当选的化学院院士中,海归比例达到100%,在入选科技部2017年中国164家独角兽企业中有超过60位海归企业家。此外,在各大民主党派中都聚集了大批海归,他们为国家发展建言献策;积极推动跨国公司本土化、助力中国企业走向世界;引领中国新兴产业创新发展、促进中国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助力中国创造、中国制造;为中国培养大量国际化人才……

海归已经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独特优势,成为推动全球化进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中国留学生出国学习、回国服务规模双增长。”

有统计显示,改革开放40年来,出国留学规模的持续增长,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累计已达519.49万人。目前有145.41万人正在国外进行相关阶段的学习和研究。2017年,中国出国留学人数首次突破60万大关,达60.84万人,同比增长11.74%,持续保持世界最大留学生生源国地位。

以2017年为例,中国出国留学人员目的地仍相对集中,多数前往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求学,“一带一路”国家成为新的增长点。当年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人数为6.61万人,比上年增长15.7%,超过整体出国留学人员增速。其中国家公派3679人,涉及37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值得关注的是,改革开放40年来,高层次人才回流趋势明显,越来越多的中国留学生选择回国。1978年到2017年间,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中,共计有313.2万名留学生在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国发展,占已完成学业留学生人数的83.73%。其中,1978年归国人员仅以数百人计,2009年回国人员数量首次突破10万人,2012年27万人,2016年突破40万人。2017年,留学人员回国人数较上一年增长11.19%,达到48.09万人,其中获得硕博研究生学历及博士后出站人员达到22.74万,同比增长14.90%。

不难看出,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留学人才的加速回流成为“现象级”,中国迎来了史上规模最大、领域最多、范围最广的留学潮和海归潮。

另据《中国海归人才吸引力》报告,2011至2017年,海归人才逐年上升,尽管20-29岁的年轻人依旧是海归人才的主力军,但这部分人群占海归人才总体的比率已经从2013年的79.7%下降到2017年的52.2%。与此同时,30-40岁海归的占比从2013年的16.5%,激增至2017年的30.6%。特别是自2015年以来,30-40岁的成熟人才回国比例有极为明显的攀升。这一群体多在海外工作多年、有着丰富的经验,他们回国后多担任企业的高级职位,挑起业务大梁。

“中国留学生出国学习、回国服务规模双增长,与国家战略、行业需求契合度不断提升,发展态势持续向好。”教育部负责人还表示,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提升,中国也正在成为世界重要的留学目的地国。2017年共有48.92万名外国留学生在中国高等院校学习,规模增速连续两年保持在10%以上,其中学历生24.15万人,占总数的49.38%,同比增幅15.04%。这些来自204个国家和地区的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935所高等院校学习,其中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共计约7.58万人。

来华留学规模持续扩大,中国逐渐从国际学生教育的外围走向中心,从传统的“人才流失国”向“人才获得国”转变,已经成为亚洲最大留学目的国。

“20年前回国,是中国需要留学生;20年后回国,是因为留学生需要中国。”

“中关村就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过去留学归国人员回来的时候,可能不便利,到现在我们有能力、有条件、有环境让海归为社会,为国家多作贡献,作大贡献!”北京市海淀区委负责人举例说,早些年全国科研经费占GDP的比重为1%,现在已经达到了2%,而海淀的占比是10%,中关村早已成为海归科技人才理想的创新创业沃土。

谈到创新环境和科研经费,中国科学院院士、河北大学校长康乐感触颇多:“没有国家的发展就不可能有个人的发展。如今已是学科奠基人的一些科学家,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满怀报国之志学成归国,却因为没有充足的科研经费,只能是教教书,培养学生,翻译书籍,以及初创一些学科和机构。并非他们没有能力搞科研,而是因为那个时代的国家贫穷、落后,没有条件,没有科研经费。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国家的‘两弹一星’的成果也是举全国之力完成的。改革开放后,国家不断加大对科技的投入,为科技工作者提供了舞台和发展的机会。科技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也越来越大。”

康乐院士还算了一笔账,1980年我国的GDP只有4546亿元;2002年为12万亿元,只相当于美国的10%;到2012年实现翻两番,达到美国的50%。如今,我国已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而与之相对应的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对科技的投入也在不断增加。1990年,全国的研发经费只有125亿元,1998年为551亿元。1998-2008年,我国的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从0.7%上升至1.5%,研究人员数量年均增长12.6%,增速世界第一。2014年,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达到了7621万人,居世界第一。2017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总量为17500亿元,比上年增长11.6%,研发经费占GDP比重上升到了2.12%,位列世界第二。

“没有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家不断增加的科技投入,就没有国家科技实力的持续快速发展,也没有海归人才和科学家个人事业的成功。”康乐补充说。

环境好则人才聚,国家好也才能个人好。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更加重视留学生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作出“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发挥作用”“千方百计创造条件,使留学人员回到祖国有用武之地,留在国外有报国之门”等一系列重要指示。一个有利于海归人才成长成功的氛围更加浓厚,一个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正在形成。

不少海归感叹:“中国这个‘大磁场’为海归以及各类人才未来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我们迎来了创新创业的黄金时代,想干啥就能干成啥!”连美国《旧金山纪事报》也称:“20年前回国,是中国需要留学生;20年后回国,是因为留学生需要中国!”。

海归四十年,跃进新时代。有改革开放的中国为后盾,有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舞台,广大留学人员一定以钱学森、邓稼先、黄大年为榜样,继承和弘扬留学报国光荣传统,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强国之行融入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之中,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史册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