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茜简介:

浙江大学、密西根大学安娜堡分校学士、哈佛大学硕士、清华大学博士。曾任哈佛肯尼迪学院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主席,现任哈佛肯尼迪学院中国校友会董事。“哈佛中国行”主要组织者。Hi China国际青年发展联盟、世界青年发展论坛主席,南京市青联常委。

努力消融世界对中国的偏见和误解,是柳茜目前正在做的事—从民间外交的角度,让世界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

柳茜,这个九零后留学生,在中国民间外交领域书写了最年轻靓丽的一笔,青春因此绽放出璀璨的光彩。

赋能青年,改变世界

Ask what you can do for your country(你能为你的国家做点儿什么?),是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管理学院的校训。国家这个概念好像离生活很远,但是在这所大学读书,身边的人和事时刻提醒着柳茜什么是“家国情怀”。

对这个问题的思考,足足贯穿了柳茜在肯尼迪学院两年的求学生涯。“我们一群在哈佛的中国同学开始去想,我们能为我们的祖国做些什么?”

在肯尼迪学院的时候,柳茜曾担任中国学生会主席。在一次课堂讨论中,她认识到了外国学生对中国有着或多或少的偏见。她知道这些偏见大多不是基于意识形态的对立,而是因为他们做出判断基于的事实是不完整的。

“我无意改变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相反,我认为多元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本身就应当被尊重的。但是,我想给他们创造机会认识一个真实的中国,好的和不好的,以及为什么会这样。”柳茜开始萌生这样的想法。

对这个问题的思考,直接促成了柳茜和小伙伴们创建了公益组织:Hi China国际青年发展联盟、世界青年发展论坛,希望能够搭建起中国与世界沟通的桥梁,一方面为青年提供一系列的海外实习和实践机会,帮助青年成长;另一方面帮助世界认识一个真实的中国,促进中国和世界的沟通与合作。

“哈佛中国行”的收获

“哈佛中国行”这个项目打造了一个看中国的窗口,将哈佛的同学带回中国,去亲眼看一个真实的中国。

“哈佛中国行”的团员在哈佛大学范围内严格选拔,这些年轻人未来有可能成为各个国家的政商领袖。柳茜希望他们能对中国有一个客观的认识,未来做关于中国问题的决策时会多一份理解。

柳茜和团队将每次“哈佛中国行”行程分为“中国的行政体系解读”、“崛起中的私营企业”、“崛起中的社会组织”、“中国人对历史的态度”四个主题展开,并据此安排了一系列到政府、企业、NGO组织、学校等机构的交流和参访活动。

“在行程中,我们不去附和或者回避其他人对中国的看法,而是努力去回应和解释,这最终会加深世界对中国的理解。”柳茜说,她希望基于真诚交流能够产生理解和共鸣。

一次“哈佛中国行”,一位叫西德拉的哈佛肯尼迪学院研究生读了5本关于中国的书,列了一个问题清单给柳茜看,柳茜请她带着这些问题,亲自去看看中国到底是什么样。行程结束后,西德拉终于有了满意的答案。

荣获了总统勋章

在一个寒冷的冬夜,柳茜和6个同学开了一次“遵义会议”。会上大家共同做了一个决定,各自辞去国外的工作,回国为自己的祖国做点事情。

从哈佛大学肯尼迪管理学院获得公共政策硕士学位后,柳茜一直从事金融方面的工作,拿着几十万的年薪,但她决定辞职做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这几个年轻人在理想的驱动下,都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内心最真实的想法。

这并不突然。在哈佛待久了,柳茜发现哈佛人身上都有一个共性的东西,那就是:使命感。

她看着自己的南苏丹同学回到他只有7岁的祖国,拿着每月100多美元的薪资,在战争的废墟上干着建立南苏丹金融体系的事业;看着自己的索马里同学,虽然已经享受着个人的幸福生活,却不甘心眼看自己的国家海盗猖獗、毒品泛滥,在明知总统候选人被暗杀率高达60%的情况下,毅然参选总统。

柳茜也一直在想,自己能为中国做什么?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把做青年成长项目、做民间外交作为一生的事业。“我想让更多青年知道,世界很大,有很多问题等你去解决。你有改变世界的可能性,从而找到自己对于世界的价值。”

作为Hi China国际青年发展联盟和世界青年发展论坛的主席,柳茜女士一直努力推动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两国民间外交,致力于为两国青年的发展提供能力支持和机遇助力,促进中乌两国的教育、经贸、旅游等各领域友好合作。

28岁的柳茜又多了一个新的身份——首位获得乌兹别克斯坦总统勋章的非乌籍人士。2019年,世界青年发展论坛正式启动President X计划,通过案例研究与设计、权威课程教学、实地参访调研与国际青年交流等综合体验乌兹别克斯坦文化,为有志于发出中国声音的中国青年提供走向世界、提高全球胜任力的机会与平台。

华丽的青春蜕变           

在这个过程中,柳茜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有了新的升华。她坦言,“做公益的这几年,是我成长最快的这几年,在人生的宽度和对事情的认识上,更立体和包容了。这些年,我一直尝试尽量把自己从“理想主义者”往“现实的理想主义者”去转变,这样,我们对于世界的构想,才不仅仅是一个构想,才能落地。”

而中国的公益组织筹资很难,柳茜也面临这个问题。一开始的时候,她宁可自己吃苦,拼命筹钱,都不做收费的项目,因为怕别人说公益目的不纯。但是,她逐渐认识到,这样没有自我造血的运营模式本身就是难以为继的。

在不断地探索中,青年项目慢慢过渡到青年自己付费,靠自我造血机制去支持组织的运营。后来,设立了青年成长基金,募集政府、企业、社会的捐助,去资助贫困但是优秀的青年,参与青年成长项目。

也有很多人问她:“你为什么不等到功成名就了,再来做公益。”柳茜回答,“我一直觉得,人生没有一个时点是什么都准备好了,总会有这样那样的困难。我是一个很简单的人,不大会算投入产出比,一件事情我认为值得去做,就去做了。没有钱,我就把自己之前工作的几十万积蓄都投进去;没有人,我自己先冲上去。慢慢地,有了更多的人加入,事情就做起来了。”

这些年的磨砺下来,她渐渐学到了如何去与挫折相处。最困难的时候,柳茜基本天天在家里掉眼泪,感觉心力交瘁。

后来她想通了:“之所以难受,是因为把自己放的太大了,因为太大,所以空间容不下现在的困难,自然难受。当你尝试把自己放小,用一个历史观和人类观来看待问题,你的空间就会大起来。才能消化现在的困难。”

 柳茜悟到,一个人成长的过程,就是从追寻大众所定义的通俗意义上的成功层面,过渡到追寻自己定义的独特的价值层面的过程。

宝贵的是,目前柳茜已经找到了自己最想做的那件事。从为“获得成功”而做事,到为“实现价值”而做事,这是一场不折不扣的青春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