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张劳:动物遗传育种学教授,曾任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副院长;欧美同学会留加分会副会长,北京东莞建设研究会会长。

张劳研究的领域听起来不那么“时髦”,但对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却意义重大。为了赶上我国与国外的差距,张劳进行了大量研究试验。她说,学习了行业的先进知识技术,运用到工作中,解决我们国家发展的现实问题,是工作职责所在,也是留学生的本分。

坚守着这个根本,张劳把自己的大半生都献给了优良种畜选择培育工作。作为第二完成人,她参研的科技成果“畜禽遗传资源保存的理论与技术”获200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追回失去的时间

1962年从北京市第三女子中学毕业后,张劳考入北京农业大学畜牧系,1967年毕业后被分配到内蒙,先后在巴盟乌梁素海农场和哲盟丰库牧场劳动锻炼和工作。1972年调到北京农业大学任教。

这段简单的文字,凝缩了10年时光,艰难困苦的生活从记忆里抽离出来,唯独老一辈知识分子的赤子之心永恒。

“我是改革开放的亲历者和受益者。”张劳说。

1978年,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前身)恢复研究生招生,从全国共录取了32名研究生。张劳是其中之一,师从吴仲贤教授,攻读动物遗传育种专业。

此时的农大还没迁回北京,校址在河北涿县,教学条件极端困难,但老师和同学都抱定一个目标,把失去的时间追回来,尽快缩小我国动物遗传育种专业与国外的差距,弥补学术队伍的断层。

吴仲贤教授要求自己文理兼优,这与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后来倡导的“大成智慧学”吻合。吴仲贤认为,人们受高等教育是为了求得知识和智慧,知识比较容易求得,而智慧则难于学到。智慧培养须用各种方法从家庭、社会、学校、大学和其他机构求得。这样的教育理念让张劳深受启迪。

动物遗传育种理论最终要指导我国畜禽育种工作,在吴仲贤教授的安排下,张劳到位于昌平的北京市种鸡场,在原种场参加北京白鸡三系的选育工作,加入到“畜禽遗传规律研究”这一科研项目中来。

张氏家族的第三代留学生

广东东莞塘厦镇有一处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即张彩廷纪念碑、福音堂和永培书室,这是张劳的先人遗留下来的建筑,有近百年历史(张彩廷曾任太平天国户部侍郎)。20世纪初,张劳的祖父张子翔曾留学美国和法国学西医,此后在天津北洋医院工作,也曾担任天津海军医学校校长。父亲张伟弢留学美国,解放初出任中央财政干部学校(中央财政金融学院、中央财经大学前身)首任会计系主任,为国家培养了大批财政金融人才。

张劳是张氏家族的第三代留学生。

1985年2月27日,当国航飞机从首都机场起飞时,张劳的心也随之悬浮起来。离别祖国和亲人,只身一人去异国他乡留学,看见窗外朵朵白云,心潮如涌,思绪万千。但在暂短的焦虑之后她却感到激动,留学报国,多年的心愿实现了。

此后两年,张劳作为教育部公派访问学者,在加拿大圭尔夫大学动物家禽科学系研修。

当时的张劳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独在异乡,她只能通过书信和家人联络,一封信二十天左右才能收到。当地华人的友好给了她很多慰藉。一位东莞籍华人曾让她免费住在家里,以度过租房的空当期,学校也会在周末组织留学生外出参观、游玩。

一次,张劳到美国国会图书馆查阅专业相关资料,没想到准备返程时,在长途汽车站包连同护照都丢了。只能打电话向大学教授求援,证明自己的身份。大学那边很快开好了证明,张劳也顺利回到学校。

在加拿大圭尔夫大学的留学时光是饱满的。在紧张而充实的研修中,张劳开阔了眼界,学到了新理论和知识,吸取了先进国家的科技精华。这段中西交流的经历为她回国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左手科研,右手育人

学成归来,张劳继续在中国农业大学任教。曾任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副院长。

我国的遗传学研究起步较晚,但进展很快。张劳建立了实验昆虫赤拟谷盜实验室,利用野生型和py小体型赤拟谷盗进行长期选择模拟实验。

赤拟谷盗俗称面粉甲虫,生存周期短。通过按不同标准、性状进行大批量选择可以观察遗传规律。比如,按昆虫个头大小的标准,每个世代选择30只,比较20个世代昆虫的变化以研究遗传规律,其间需要用精密天平给每只昆虫称重,工作量可想而知。不过,一切细碎的工作都挡不住对科研的热忱,张劳开展了许多成功的研究,并最终推广到其他动物。

张劳先后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农业部项目16项。2001年,在七八年研究试验的基础上,张劳作为第二完成人,研究成果“畜禽遗传资源保存的理论与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张劳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8-2007年,张劳先后应邀出席在日本、波兰、西班牙、巴西和拉托维召开的世界鸵鸟大会,介绍中国鸵鸟业的发展和科研成果。她还主持制定了农业部行业标准《鸵鸟种鸟》,2012年被中国鸵鸟养殖开发协会评为“促进中国鸵鸟业发展突出贡献人物”。

一方面搞科研,一方面教书育人。回国后的三十多年,张劳始终坚守在三尺讲台,发挥着光和热。

台上讲一节课的内容需要四倍以上的时间备课,所有课张劳都认真准备,做到每门都有教案和PPT电化教材。她还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1991年获“农业部部属院校教书育人先进教师”奖。

她指导研究生参与科研,引导他们瞄准学科交叉的研究热点,发扬创新精神,尊重科学,实事求是,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主动学习,以团队合作取得研究成果。她的学生中已有三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创造一个新的世界

2019年是欧美同学会留加分会成立30周年,为表彰前辈学长对留学事业、对留加分会做出的突出贡献,张劳等12位学长获颁“突出贡献奖”。

张劳说,欧美同学会曾邀请李政道做了一场科学与艺术的报告,对自己启发很大。她的体会是,科学与艺术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两者不是分开的,而是可以互相融合、互相启发。搞科学的人要有一些艺术修养,这样能够更有创造性。

张劳今年75岁,她的生活依然充实有序而姿彩照人。她的时间安排一般是上午组稿、录入,收集处理照片。由她主编的《东莞人在北京》一书2016年出版,在东莞受到好评;另一本名为《塘厦张彩廷家族漫录》的新书今年3月刚刚面市。空闲的时候,张劳则喜欢到影院欣赏国内外最新上映的大片,“这也是学习新知识的一种方式吧。”张劳说。

张劳告诉记者,她的名字是大学毕业前夕自己改的,含义是“劳动创造世界”。如她所言,退而不休的张劳,正利用晚年时光雕琢创造一个崭新的世界。(王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