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d75d306d4dd43348d1ee96380da0a12.jpg

(阎锡蕴院士 图片来源网络)

新华社北京3月6日电 题:“爱科学、爱生活、爱美丽”——阎锡蕴院士的“三热爱”

新华社记者张泉 屈婷

多年来,她致力于创新肿瘤精准治疗研究,首次提出“纳米酶”概念并实现成果转化。

这位严谨精细、成果丰硕的科学家,在生活中别有一番优雅。

她叫阎锡蕴,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员。

科研之路:以国家需求为己任

1977年以前,阎锡蕴和丈夫同在一家汽车配件厂的铸造车间工作,干着很多人难以承受的重体力活儿,但她吃苦耐劳、勤快好学,短短4年就升为三级工,多次获得“劳模”称号。

恢复高考后,她与丈夫走进大学,毕业后进入中科院工作。

1989年,阎锡蕴被派往德国求学,当时她的女儿刚刚2岁。在陌生的环境中,带着对家人的强烈思念,她以特别的勤奋获得博士学位。“要是不做出点成绩,怎么对得住为我作出牺牲的家人呢?”阎锡蕴回忆。

科研之路充满艰辛,阎锡蕴总能在科研中发现乐趣,在最艰难的时刻,她也不轻言放弃。

“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独立思考,勇于创新。”阎锡蕴的办公室里,悬挂着我国生物物理学奠基人贝时璋院士的亲笔题词,她把这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先生以国家需求为己任,对我们这些晚辈极其关爱、极其负责。我也希望把这种精神传递给我的学生。”阎锡蕴说。

挑战不止:致力成果转化、应用

当一些无机材料体积小到纳米尺度时,会表现出只有天然酶才有的催化特性——2007年8月,阎锡蕴团队的这一发现在《自然·纳米技术》发表,被誉为“酶学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在此之前,没人相信,作为惰性物质的无机纳米材料会发生和酶一样的反应。

颠覆性的发现源于多学科交叉协作碰撞的火花。10多年前,阎锡蕴在开展肿瘤新靶点临床转化研究时引入了纳米科学与技术。面对实验中出现的“有悖常理”的结果,阎锡蕴团队提出了“四氧化三铁纳米颗粒具有催化活性”的大胆假设,通过反复不断地探讨、实验,这一设想最终得到证实。

“如果我们只关注符合预期的实验数据,丢弃那些意料之外的结果,不是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也不会发现纳米酶。”阎锡蕴说。

发现纳米酶后,阎锡蕴团队并没有“发完文章了事”,而是将纳米酶引入肿瘤生物学研究,将其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阎锡蕴团队还建立了纳米酶活性检测的标准体系,使纳米酶应用研究标准化、可质控、可量化。

记者了解,纳米酶研究目前已在26个国家的220多个实验室开展,在生物、医学、农业、环境治理等多个领域展现出可喜的应用前景。业内专家普遍认为,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中国纳米酶研究引领全球。

“向成果转化下游进发,尽管这条路更加艰难、充满挑战,但只有如此,才能充分挖掘纳米酶的应用潜力。”阎锡蕴说。

自在人生:因热爱而有趣、美丽

阎锡蕴的办公室里,奖状、奖杯数不胜数,但她笑着说,“中科院五好家庭”纪念杯才是自己最珍惜的。

“爱科学、爱生活、爱美丽”,这是阎锡蕴心中的“三热爱”。“我这个人没有什么条条框框,也从不觉得身为科学家就要放弃生活中的美好。”她说。

公众前的阎锡蕴,着淡妆,挂耳饰,齐耳短发,身姿优雅。她喜欢明亮的服饰,说话直爽,感染力十足;会和学生一起跳舞,为爱人做生日蛋糕……在学生眼中,阎老师“美丽、智慧又懂生活情趣”。

“搞科学固然有枯燥、艰辛的一面,但不要忘记,科学研究也是快乐的旅程,是一项有趣的工作。”阎锡蕴希望破除外界对科学、科学家的“刻板印象”。

在繁忙的工作中,阎锡蕴游刃有余地利用有限“时空”:走过家中各个房间时,双手不闲,顺便把家务做了;在灶台旁、办公室,用自己设计的便利健身操放松身心、锻炼身体……

“新时代的女性更应自强、自信、自在。自强催人奋进,自信让人美丽,而自在,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阎锡蕴说。(参与采写:李姝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