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钱学森先生生前在各种场合不只一次提出这个问题。面对至今未解的“钱学森之问”,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河南省政协副主席、河南欧美同学会会长张震宇向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提交了《高校科学管理,方可人才济济》的大会书面发言。

“钱学森之问”何以问 

2018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会议上提出:“要加快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建设一支矢志爱国奉献、勇于创新创造的优秀人才队伍。”张震宇认为,目前,在我们国家人才是第一资源。然而,纵观全国,高校数量众多,传承百年的优秀学府也大有所在,为什么创新型人才仍是凤毛麟角?

进入新时期,依靠资源、人口红利和透支环境的发展模式已经不再适用,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就要靠创新,创新则需要人才支撑。那么人才从哪里来?无疑,高校是人才最大的来源地。自1999年至今,中国高校大幅度扩招已20年,高考录取率约为73%,毛入学率高达45.7%。张震宇指出,在为更多学子提供学习机会的同时,高校“入门关”管理暴露出的问题也越发凸显,录用标准防线降低,导致人才培育的质量堪忧。

2018年,教育部通过会议和文件要求全面整顿教育教学秩序,严格考试纪律,严把毕业出口关,坚决取消“清考”制度。教育部门的努力固然可喜,但从实效和可持续上来看,还难如人意。前段时间,演员翟天临博士论文造假的新闻引起广泛关注,同时也暴露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育的“出门”过程依然存在问题。这些现象势必对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产生影响。

严进严出,方能人才辈出。除此之外,高等院校在教评制度、教育模式、管理制度和教育环境等方面也都有待改善。

科学管理,高校当何为

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势必就要加强高等院校的科学化管理。“首先务必守好入门和出门关,教考分离,杜绝放水,真正做到严进严出。”张震宇认为,在这一基本保证之下,高校需要探索建立创新型人才培育模式。现代社会,科技文化高度发达,电子游戏等娱乐项目很容易占用学生的大部分精力,面对这一现象,除严格规范教育制度,也要努力营造一个能引起学生们兴趣的创新型教育环境,探索建立各具特色、一校一品的创新型人才培育模式。

教育模式的改善是影响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一大主观因素,意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相对应的,教学方式的改革,则会产生重要的客观影响。包括教师绩效考核体系的完善和教学方式的更新,以及整个教育系统的再造。

教育部虽然已经要求把教学作为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业绩考核的主要依据,但在高校内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仍有待改观。对此,张震宇建议,尽快出台具有可操作性的衡量标准和考核办法,让高校教师不再被职称评选等指标所累,更专注教学一线。另外还要建立教师教育教学奖助体系,激发教改热情。制订和落实教师的培养方案,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创建真正的趣味课堂和品质好课。

在这里,张震宇提到“教育系统的再造”,其意是指从高中就要开始推进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环境。作为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的过渡期,高中教学肩负承上启下的重任。在这一阶段,维护学生的创新天性尤为重要,教学方式应以学生为中心,推广小班化、讨论式、情景教学等新模式。

人才济济,社会何所期

在高校科学化管理的推进改善过程中,也会遇到很多实践性问题。作为高等院校方,可以严把出入口,营造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宽松环境,充分激励学生形象力和创造力的迸发,但面对学生不知道自己兴趣点在哪里,学科领域也多偏向重理工轻文史的现象,又当如何?

对此,张震宇说道:“目前,高等院校在一年级的时候设立的大都是基础课程,在学习和适应高校环境的过程中,学生们可以探索自己的兴趣所在,启发自身创新潜力。”教育不只是学校和学生的责任,作为家长,更要尊重孩子自己的意愿,不随大流,让他们有更多自主权来选择自己喜欢的学科。所以教育也是全社会的责任,不只高校要做到科学管理,全社会也要营造一种科学、开放的环境,如此方可人才济济、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