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吴玉华,上海华夏文化经济促进会副会长、十二届上海市政协常委,上海长三角科技城发展有限公司执行总裁,欧美同学会海归创业学院导师。

核心提示:吴玉华在知行并进的创新创造之路上践行自己的心迹,也在以实际行动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书写着留学人员群体的时代华章。

 

“2018年11月5日,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主旨演讲中,习近平总书记宣布将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长三角科技城列入长三角一体化‘先行先试’的引领项目,迎来了新的曙光。这是我们长三角科技城的荣耀,也是我们长三角科技人的骄傲。”吴玉华兴奋地说。

在中国最活跃的经济版图之一长三角区域,吴玉华已经领先布局。“留学归国人员应该发挥所长,积极服务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总规划面积为87平方公里的长三角科技城,像一座拱桥,连接上海市枫径镇与浙江省新埭镇,凝聚着吴玉华八年多的心血。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建设不断深入,长三角科技城被确定为率先探索和建设的第一个跨省市融合创新实践区域。

吴玉华是改革开放40年的亲历者、见证者和参与者。在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他把个人奋斗融入时代进步的浪潮中,不忘初心,不负梦想,不辱使命,不背韶华。

建设宝钢,挑起中德技术和商务谈判翻译重担

重似千钧石,暖如化雨风。1978年12月23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发表,开启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中国大地处处滋发出勃勃生机。就在同一天,宝钢一号高炉打下第一根桩,宝钢正式动工兴建。而这,被标记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迈出的第一步。

钢铁工业是一个国家工业化的基础,而当时我国钢铁工业至少落后于世界20年。吴玉华说,为了打好这个基础,在宝钢12.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国家投了300亿元,汇集了当时世界上几乎全部的冶金、轧钢和配套基础设施的精粹。

然而,宝钢紧缺人才,尤其是紧缺既懂技术又懂外语的人才。尽管国家从全国各大院校抽调了几百名外语教师救急,但是以学文学和历史为主的他们无法胜任专业深奥的技术翻译任务,宝钢的技术谈判受到重大影响。关键时刻,中央领导亲自拍板,要不惜重金培养宝钢自己的技术与外语双通人才,既解决当务之急,又能为我国今后的技术引进、消化、应用和将来向全国推广做人才储备。于是,宝钢在全国范围内开始搜寻学习过专业技术又在企业第一线工作过的年轻人才群体。吴玉华,一位学习过机械设计和金属材料、做过车工、钣金工和钳工的年轻技术员,迅速进入了宝钢领导的视野。在经历了一番高难度书面考试和面试后,连吴玉华在内的75人从几千个竞选者当中脱颖而出,光荣地成为宝钢第一代员工并被直接送到上海外国语大学进行德语强训。

那一年,吴玉华21岁。

竞争是残酷的。在上外强训的一年半时间里,先后有5名学员被淘汰,坚持到最后的70人,被称为“双通人才的先行者”“工业界的外交官”。这批人全面承担了包括重大技术和商务谈判在内的繁重而复杂的任务,翻译了大量关于德国工业标准的和珍贵的技术资料,为宝钢成为世界一流钢铁企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1983年,宝钢派出高级管理层赴德国取经。这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向西方派出的第一个专攻大型企业管理的学习团,号称中国海外企管“黄埔一期”。吴玉华成为学习团最年轻的成员,成为第一个出国的技术与外语复合人才。

他说,这次出国,国家要为每个学员每天支付300马克的学费,按当时的汇率,一天一人1800元。吴玉华深知,唯有把这笔珍贵的资金化为我们现代化的知识,才无愧自己的良心。学习班大多数人是宝钢各级领导,不会说外语。吴玉华挑起了繁重的学习和翻译双重重担。白天同声翻译,晚上编写日志、预习第二天课程,经常伏案工作到凌晨两三点。学习团定期参加曼尼斯曼、蒂森、西门子总经理晨会,然后一起下车间巡视,提出解决现场问题的建议和方案。经过近两年系统理论学习和实践中的摸爬滚打,学员们掌握了德国企业先进的管理体系,回国后都成为宝钢的主要管理骨干。然而,吴玉华觉得只有少数人掌握技术与管理还不够。于是,他动手编制了一套教材,重点介绍了德国跨国公司的管理经验和运营模式。这套教材在宝钢内部广泛传播,帮助一大批科技管理人员掌握了管理本领。宝钢成为全国的学习模范,国内外很多企业到宝钢观摩取经。

1987年,吴玉华成为宝钢驻欧洲总代表,28岁的吴玉华担负起规模宏大的国际工程技术与商务谈判、合同执行、市场拓展和外事管理等重要职能。值得一提的是,吴玉华担任宝钢驻欧洲总代表任期内,创建了宝钢历史上海外发展最辉煌的时期之一。

不入外籍,“事业和亲人都在中国”

上世纪80年代,德国教育制度进行重大改革,位于德国经济最发达的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的济根大学率先体验,把经济和法律专业合二为一,设立经济和法律专业。1990年,作为建设宝钢全球人才高地的一项重要举措,宝钢董事会又一次选中成绩斐然的吴玉华,公派到德国济根大学攻读经济和法律专业。他与来自德国和全世界的1000名新大学生成为第一批吃螃蟹的试验者。

“与国内大学最不同一个地方是开学典礼,”回忆起这段往事,吴玉华至今还津津乐道,“新生们听到的不是校方的祝贺,而是这个专业到头来只有30%的学生能毕业的‘恫吓’,如果学生成绩普遍比较高,及格分数线自然上浮。”

看到许多同学单打独斗,学习效率低下,吴玉华发起组建了两个课余学习小组——“亚太小组”和“欧美小组”。亚太小组邀请来自中国、日本、韩国、马来西亚、越南、新加坡、印尼等国的留学生,欧美小组邀请来自欧洲、美国、加拿大的同学,互相提问、探讨辩论,刺激学习效率的提升。最后,这两个小组绝大多数成员都获得了德国经济学硕士学位。

原本应该读7-8年的课程,吴玉华5年就完成学业。宝钢主要领导写信说宝钢的建设如火如荼,急需他这样的高端留学生人才回到宝钢发挥重要作用。吴玉华二话不说,中断了经济学博士的深造计划,在学位颁发仪式结束的第17天,回国了。当时,德国教授竭力挽留,说他再深造下去会成为一个大经济学家。包括西门子在内的许多德国跨国公司纷纷向他发出聘用邀请,有的甚至把合同都做好放在他的面前,只等他签字。“祖国培养了我,亲人在中国,事业在中国,当然要回到中国”。吴玉华就这么平静地做了选择。“其实,德国人内心是很矛盾的,一方面希望你留下来为他们国家和企业服务;另一方面,当看到你不愿留下来享受他们完善的高薪和福利待遇时,打心眼里敬佩你:原来中国的留学生是这样的,这样的人回去,中国一定会强大起来。”

30年情缘,一句“吴学长”道出几多甘甜

吴玉华说,“在我的职业生涯和人生经历中,遇到过几个好平台,开天辟地的一个是宝钢,仍在延续的一个是欧美同学会。”

吴玉华和欧美同学会的第一个交集,要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那时,欧美同学会刚刚恢复活动。宝钢作为企业会员加入上海市欧美同学会,当时,吴玉华是宝钢与欧美同学会的联系纽带,同时,在谢希德老会长的邀请下,他也作为个人会员成为上海市欧美同学会经济委员会最年轻的委员。

此后,吴玉华参与创建了上海市欧美同学会国际工商分会。分会吸收世界500强企业中总裁、副总裁作为主要组成人员,吴玉华担任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搞活动、做调研,探讨改革开放中外商投资、企业管理、法律、知识产权方面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积极建言献策,为改善上海的外商投资环境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成为上海市欧美同学会响当当的品牌,吴玉华本人则荣获“上海市欧美同学会分会秘书长热心奖”。

“在欧美同学会,大家不管叫我‘吴总’,而是称呼‘吴学长’,我也特别喜欢这个亲切的称谓。欧美同学会如同一个温馨的大家庭。”吴玉华说起欧美同学会时充满了深厚的感情。

近几年来,吴玉华开始担任欧美同学会总会创业导师,他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去帮助那些年轻的海归创新创业。他说,希望把接力棒传到下一代手里,为下一代再下一代的海归们创造更好的平台,让年轻人踏在我们的肩膀上,去攀登更高的目标,涌现出更多像钱学森、邓稼先那样的留学生,把中国的创新和发展带上一个几何级的高峰。2017年,欧美同学会总会在全国范围内评选出10位优秀创业导师。授奖大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欧美同学会会长陈竺亲自给吴玉华颁奖。

从近代我国大批留学人员负笈求学,到祖国母亲将迎来七十华诞,历经百余年发展,欧美同学会的影响力已不可同日而语,“人才库、智囊团、生力军”的作用被广泛接受。吴玉华说,“我与欧美同学会结缘30多年,能为留学人员、留学事业出一份力,备感荣耀和欣慰。”

矢志创新,长三角科技城融入国家战略

上海,注定与开放血脉相连。

早在1994年,吴玉华就在硕士论文《自由贸易区在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的政体作用》中,以上海为例,详细阐述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和特点,提出中国在上海建立自由贸易试验区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方向。

19年以后,2013年,作为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的一项战略举措,承载着众多责任的上海自贸区获批成立,这也是我国成立的首个自贸区,在改革开放进程中的里程碑意义不言而喻。吴玉华也因此被媒体称为中国自贸区的率先倡议者。

这,绝不仅仅是历史的巧合。

吴玉华是上海人,他关注自贸区建设更多的原因在于,自贸区是我国制度创新的高地,是与国际接轨、融入世界发展的必有之路。

正是宏阔开放的国际视野和经受历练的厚重积淀让吴玉华全力对标长三角经济版图,打造长三角科技城。这个横跨浙沪两地,总规划面积87平方公里的试验区是我国第一个跨省市融合创新的实验区。

2016年2月3日,上海张江高新区管委会正式批复同意设立张江长三角科技城;2017年7月,浙沪两地签订《深化合作加快推进张江长三角科技城建设框架协议》;2018年3月,一批高科技企业入驻科技城;2018年5月,长三角科技城展示中心开放……被浙江省定位为“长三角跨省市协同创新的引领性项目”,要成为“浙沪共同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典范”。

“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吴玉华在知行并进的创新创造之路上践行自己的心迹,也在以实际行动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书写着留学人员群体的时代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