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际地球化学学会(GeochemicalSociety)与欧洲地球化学协会(EuropeanAssociationofGeochemistry)公布了2019年国际地球化学会士(GeochemistryFellows)名单,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李曙光以其在同位素地球化学领域的突出贡献入选。

据悉,地球化学会士是1996年由国际地球化学协会和欧洲地球化学协会共同设立的荣誉,用于表彰全球范围内在地球化学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杰出科学家。

李曙光196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化学专业并留校任教。1983-1986年,他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地球与行星科学系进修。2003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3-2018年期间,李曙光被列入爱思唯尔公布的高被引用地球与行星科学科学家。2005年,他获得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2010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2等奖,并曾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3—4届监督委员会常委、副主任。

国家哪里有需要就应该到哪里去

第一志愿,中国科技大学;第二志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第三志愿,西北大学航空系;第四志愿,哈尔滨工业大学航空系;第五志愿,南京航空学院。这是1960年李曙光考大学时,在志愿表上填写的内容。

然而,世间之事似乎总不能尽如人意。李曙光万万没有想到,他如愿走入中科大校门时,却被告知要到地球化学专业报到。

“国家既有航空事业,又有地球化学专业,说明它们都是国家的需要。我们没有任何资格跟党在这个问题上讨价还价。”李曙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既然国家需要他做地球化学,那就应该服从分配。

李曙光早年参加铁矿科研会战,应用趋势面分析成功预测弓长岭磁铁富矿床东南区深部富矿体,应用C同位素证明弓长岭磁铁富矿石中的石墨为无机成因,据此提出该富矿是沉积含菱铁矿富矿变质分解而成。该项目获1982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留学经历迎来科学生涯重要转折

1983年,中科院公派李曙光前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访问进修,在国际著名地球化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S.R.Hart的研究组学习同位素年代学和地球化学。这次留学经历,成为李曙光科学生涯的重要转折点。

“我们常说要攀登科学高峰,首先得知道高峰在哪儿啊。”李曙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接触国际领先的科研团队,让李曙光眼界大开,对前沿基础研究和顶尖科学家的工作感同身受,认识到国内的差距。

1983-2010年,李曙光致力于超高压变质岩同位素年代学和碰撞造山带地球化学研究,曾最早发现超高压榴辉岩的多硅白云母含大量过剩氩并指出Ar-Ar法不适合榴辉岩的多硅白云母定年;最早通过测定大别山榴辉岩钐-钕同位素年龄获得华北与华南陆块在三叠纪碰撞的结论;首次测定出大别山超高压岩石的二次快速冷却曲线,并通过Pb同位素示踪揭示了超高压变质岩多岩板、多阶段的快速折返机制。

2012年以来,他率先开展了利用Mg同位素示踪深部碳循环研究,并发现了中国东部上地幔存在大尺度Mg同位素异常,该异常区与地震层析成像揭示的在地幔过渡带滞留的俯冲板片分布区吻合。这一发现证明板块俯冲引入的再循环碳酸盐可进入深部对流上地幔。基于这一研究成果,他的最近一项研究论证了碳酸盐化地幔部分熔融产生的富CO2熔体作用于岩石圈地幔可导致岩石圈进一步减薄,而富CO2贫硅超碱性熔体转化为较富SiO2的弱碱性碱性玄武岩熔体。

2008年,李曙光起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兼职教授,2012年正式调入该校任教。在校十余年,他从无到有搭建了同位素地球化学实验室,组建了一支强干的科研队伍,开拓了深部碳循环的研究方向;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生的培养体系。

科学家应把追求真理放在第一位

回顾自己的科学人生,李曙光有不少感悟。近年来,他去过很多所大学,与年轻学子分享他对于做人、学习和从事科研的心得,也曾在不同场合呼吁科学家要重视声誉。

“科学研究有两重性,既是追求真理的探索行为,也是一种谋生职业。”在李曙光看来,作科学研究的人,也因此会有两种不同的境界。

第一种境界,是将追求真理、探索自然奥秘作为自己毕生的志向;而第二种境界,仅仅是将科学研究当做养家糊口的手段,发现和创造则在其次。李曙光认为,只有在第一种境界下,才能称其为科学家。“追求真理是第一位的。如果将二者颠倒,道德操守又不严,就会产生学术不端行为。”

在参加安徽工业大学作科学研究职业道德专题报告时,李曙光谈到,科学家的名声是由学问和为人两方面组成,一名优秀的科学家应该将追求真理作为从事科学研究的首要目标,应具备“诚实、认真、尊重、合作、自省、胸怀”这六项基本品格。名声关乎科学家和教育者的长远发展,每一位导师和研究生都应严格遵循科研规范和科学道德,尊重知识产权和他人劳动,依法、以德从事科学研究和教书育人活动。他呼吁大家从自己做起,身体力行,做一个有良好声誉的科学研究者和教育者,并言传身教,培养具有良好科研职业道德素质的学生。